《故都的秋(节选)·郁达夫》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 |
试题内容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故都的秋(节选) 郁达夫 (1)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 (2)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3)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4)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5)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6)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 (7)“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8)“可不是么?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9)北方人念阵字,总老象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 (10)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1. 本文依次写了故都的哪些秋景?故都的秋景具有怎样共同的特点? 秋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景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分析第(1)段的表达思路。 3. 对第(2)段的理解分折错误的一项是( ) A. 第一句用“将近十年”突出了对北国之秋味的深重思念。 B. 段中用了两个“破”字,客观地反映了北京民居的特点。 C. 本段写景视角由高到低,描写细腻,有形、有声、有色。 D. 最后两句即景抒情,将自己的主观情思融入了客观景物。 4. 第(4)段划线句运用了________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蝉鸣声的________情感。 5. 第(10)段划线句用了四组对比分别从烈度、________、________、色彩等角度切入,主要的效果有:①________②________。 |
|
下载Word版试题 | |
《故都的秋(节选)·郁达夫》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 |
答案解析 | |
【答案】 1. (1). 秋晨院景 (2). 秋槐落蕊 (3). 积蝉残声 (4). 秋雨闲人 (5). 清、静、悲凉 2. 先说“所有地方的秋天都是好的”;再说北国的秋天特别有秋味;最后说出了千里迢迢赶回北平的原因就是为了饱尝故都的秋味。 3. B 4. (1). 类比或比喻 (2). 亲切、温馨、眷恋等情感 5. (1). 饱实度 (2). 味道 (3). ①突出了南国秋与北国秋的巨大差异 (4). ②突出了北国秋的秋味特别浓郁,令人回味无穷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信息筛选、概括的能力。考生要去文中划记描写秋景、表明秋景特色的语句,如果有直接表明描写什么秋景或者秋景特色的词语,直接摘录就好。如果没有就需要考生自己概括。第一问由“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可概括为秋晨院景;由“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可以概括为秋槐落蕊;由“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可以概括为积蝉残声;由“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可不是么?一层秋雨一层凉了!”可以概括为秋雨闲人。第二问由“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可知秋景的特点是:清、静、悲凉。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思路,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本题要求分析段落的结构。学生需要熟悉一般的结构模式。比如总分模式,一般到个别、现象到本质等。“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先说“所有地方的秋天都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再说北国的秋天特别有秋味:清、静、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最后说出了千里迢迢赶回北平的原因就是为了饱尝故都的秋味。由一般到个别,再阐明原因。谈一般是为了突出个别。 【3题详解】 本题考查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首先应迅速浏览,划记关键词;其次找到对应位置比对原文,最后做出判断。比对时注意选项与原文是同义转述还是改变了原文。同时要熟悉设误的类型,如偷换概念、混淆未然已然、混淆或然必然、无中生有,强加因果,肯定否定不当、强加因果,曲解原文等。B项,“客观地反映了北京民居的特点”说法错误。作者是故意选择了有点破旧的屋子,因为这样才与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相吻合。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表现手法与情感。考生需明确表现手法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包括抒情方式,描写手法,结构方式,修辞手法等。对某一句诗情感的把握需要联系全篇或者上下文。“这秋蝉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写蟋蟀耗子是为了跟秋蝉进行类比;把秋蝉比作家虫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家家户户”,“养在家里的家虫”都体现了作者对秋蝉的喜爱、眷恋、亲昵之情。 【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表现手法。本题考查对比手法及其作用。考生需明确谁与谁进行对比,是从什么角度进行对比的。一般对比是为了突出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情感等。“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黄酒之与白干”是从酒的烈度来进行对比;“稀饭之与馍馍”是从饱实度来对比的;“鲈鱼之与大蟹”是从味道的角度对比的。“黄犬之与骆驼”是从色彩、体型的角度对比的。这几组对比都是为了说明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不同的,说明二者差异非常大。同时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的对比意在突出北国之秋秋味特别浓郁,令人回味无穷。 |
|
录入时间:2021-05-01 09:06: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