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人之学看中华文化特色·张岂之》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 |
试题内容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人之学是贯穿中华文化数千年发展史的主线之一。在很长时间里,一提到天人关系,人们就会想起“天人合一”,认为它是最恰当的表述。这个看法值得商榷。“天人合一”出自西汉时期董仲舒的著作《春秋繁露》:“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按其思想体系,这种提法其实是“天人感应”论的一种表述,认为天、人之间存在一种神秘的联系,天主宰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动天,这明显带有天命决定论的色彩。 我国古代思想家对“天”的认识,大概始于夏、商时期。从西周时起,“天”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种是天命、天神,一种是自然界的天体。以《周易》的经文为例,其中有些对“天”的理解是指自然的天体、天象,但多数是关于天命、天神的记载。至于西周时的重要政治文献《尚书》,其中“天命”一词比比皆是。这种状况到春秋时期才发生变化,出现了重人事而轻天道的观点。 思想上的这种变化,首先见于兵家著作。齐国军事家孙武在《孙子兵法》中首次提出天时、地利、人和的理念。他说的“天时”,指阴阳、寒暑四时等自然现象;“地利”指路途远近、面积大小、形势险易、环境利弊等方面;“人和”指得民心、得民力、上下同心同德。《孙子兵法》认为,军事家运用好这三个方面,才能取得战争胜利。战国中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认为,天时、地利与人和这三者缺一不可,而人和最为重要。我国古代重人事轻天道的理论来源于战争实践,同时又能提升到理论的高度予以总结,因此不是思想家们空想的产物。 孟子之后的大儒荀子提出的天人之学则认为,在天人合一之前先要有天人相分的观点,这和天命决定论大异其趣,将古代的天人之学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荀子本着孔子的思路,寻求“和”而否定“同”。“和”是多样性的统一,建立在事物相互区别的基础上;而“同”是排除矛盾的一致,是没有生命力的单一。荀子探讨天人之学的名篇《天论》,把这个道理阐发得深刻而清晰。他认为人在自然面前不是完全无能为力的。他又说,“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如果看不到人的作用,只是祈求天的恩赐,就和天人关系的真实情况想背离。基于上述分析,荀子认为:“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意思是说,只有深刻认识了天人之分的内涵,才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强调人的地位与作用,这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特色。中华文化以人为核心进行探索,才产生了天人之学、变易之学、为人之学、会通之学,构建了内容丰富的理论体系。在这方面,荀子关于天人既相分又相合的理论,在中华思想文化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东汉的王充、唐代的刘禹锡和柳宗元等都在这个重大课题上作出了贡献。历史上的宋、元、明、清时期,由于本土和外域文化的交流、交锋、交融,产生了新的思想课题,但天人之学在这个时期并没有失去它的光泽,只是变换了形式。 (摘编自张岂之《从天人之学看中华文化特色》)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代对“天”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阶段,至西汉,董仲舒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B. 我国古代“重人事轻天道”理论的形成,经历了由战争实践到理论提炼的过程。 C. 与天命决定论大异其趣的是天人相分的观点,这使荀子攀上了当时学术的巅峰。 D. 以人为核心进行探索,中华文化才构建了包括天人之学在内的内容丰富的理论体系。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对人们认为“天人合一”是天人关系最恰当的表述质疑开篇,有其针对性。 B. 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天人之学在构建中华文化特色上所作出的贡献。 C. 文章主体部分按照时间顺序列举了古人有关天人之学的观点,通过分析使论证层层深入。 D. 文章站在中华文化发展史的高度,阐释了天人之学在古代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历程。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是天主宰人还是人定胜天,历来被思想家热议,已成为中华文化赓续的两条路径。 B. 如果没有兵家对“天”的概念的再认识,就不可能改变前代有关“天命”的思想。 C. 《天论》采用了孔子“和”而不“同”的思路,对天人之分内涵的阐发深刻而清晰。 D. 天人之学的理论要发展,就必须保持坚守传统的立场,与外来文化交流。 |
|
下载Word版试题 | |
《从天人之学看中华文化特色·张岂之》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 |
答案解析 | |
【答案】 1. C 2. B 3. C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查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文中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整合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的主要内容。解答是应先从原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阅读区间,然后与选项的表述仔细比对,看是否一致;同时还要了解错误表述设置的一般思路,比如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混淆时态、以偏概全、曲解文意等等。C项,“使荀子攀上了当时学术的巅峰”错误,该信息于文无据,文中说的是“将古代的天人之学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B项,“以突出天人之学在构建中华文化特色上所作出的贡献”分析错误。根据文章主体可知,本文采用对比论证法,强调了天人之学中“人的地位与作用”。故选B。 【3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A项,“是天主宰人还是人定胜天……的两条路径”推理不准确。“天主宰人”“人定胜天”是两条极端的路径,不是中华文化所提倡的发展路径。B项,“如果……就……”表述过于绝对。D项,“传统的立场”所指不明确。不是所有的“传统的立场”都要坚守。故选C。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误类型: (1)无中生有。把文章里没有的内容加进答案中去。(特别提醒:关注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 (2)主次颠倒。把次要的说成主要的。 (3)以偏概全、张冠李戴。即偷换概念,明明是那件事,答案里却说成是这件事。 (4)因果颠倒。或者把因说成果,或者把果说成因,这一点最具有干扰性,需要认真甄别。 |
|
录入时间:2021-05-01 09:2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