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商业化之路别走偏了·牛梦迪》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 |
试题内容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中国纪录片在国家政策与市场力量的双重驱动下,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动能激发下,呈现出蓬勃的创作发展态势。 中国纪录片始终保有与时代共进的创作传统。作为中国改革发展的见证者,《辉煌中国》《复兴之路》《一带一路》等经典作品先后涌现。近年来,中国纪录片的“主流化”气质回归,注重现实生活和主流价值传播。《记住乡愁》《本草中国》等历史文化类纪录片,成为延续中华文脉、树立大国文化自信的重要影视载体。《乡村里的中国》《中国人的活法》等反映时代发展和百姓生活的题材不断增多。自2012年开始,《舌尖上的中国》让纪录片成为全民话题,纪录片“年轻化”特点愈发凸显。近两年,《我在故宫修文物》《寻找手艺》《人生一串》等纪录片在视频网站上受到了年轻人热烈欢迎。 纪录片的精品化趋势也与制作技术提升直接相关。新型前沿拍摄技术的运用及对录音、音乐音效、视觉特效等技术手段和纪录片工业化流程的重视,让中国纪录片在制作品质和观看体验上更具“大片感”。电视媒体也推出像《如果国宝会说话》这样的微纪录、短视频、纪录电影。大体量的精品力作与小而美的纪录“小品”形成高低搭配,让中国纪录片创作更具层次性和良性化。 近年来,“中国主题”正在成为全球纪录片市场的热门资源,很多国外大型传媒机构推出了中国题材大型纪录片,中外合拍、国际传播成为纪录片制作传播的重要模式。 (摘编自韩飞《中国纪录片的新动能与新趋势》,《人民日报》2019年2月7日) 材料二: 如今,纪录片市场迎来红利期,种种资源向纪录片领域倾斜,国内纪录片生产一改往日困窘,开始吸纳越来越多的商业元素加入,诸如《舌尖上的中国》《了不起的匠人》《风味人间》等依托互联网平台的传播优势构筑自己的生态圈。这似乎标志着这个原本游离在市场与艺术之间的小众品类开始走出市场化的第一步。 在这一过程中,难免有资本改变了创作者的目的,侵蚀了纪录片的真实边界,让作品在商业性与公共性之间进退两难。在这样的作品中,过分商业化使作品“铜臭味”过重,纪录片与广告片的界限不清。各大赞助商品牌和产品强行嫁接,不但打断了故事情节和逻辑的流畅性,而且降低了剧集的艺术水准。同时,强行娱乐化也让纪录片与剧情片难分你我,大量娱乐性的、非严肃的内容挤占了真实内容的空间。 (摘编自牛梦迪《纪录片商业化之路别走偏了》,《光明日报》2019年1月10日) 材料三: 《国际先驱导报》2015年10月13日刊登一篇题为《西方涉华纪录片不断升温:从好奇到研读》的文章。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力的提升,以前相对强势的西方开始重新审视中国,在反思自己的同时,希望通过研读中国寻找出路。随之而来的是,近两年西方纪录片对中国题材的关注一直在升温,即将达到一个新的高潮。 早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前,西方涉华纪录片的拍摄曾达到一次小高潮。20世纪80年代,更多国家加入记录中国这一队伍中来,直到现在全面铺开。不管哪一个时期,拍摄中国题材的纪录片的原因无外乎好奇和需要——希望了解和传递关于中国的信息。相比之前的那次高潮,现在的涉华纪录片更倾向于研究和研读的视角,从过去的误解和片面认识的阶段回归更加客观、平和、直面的阶段。一方面,以中国的经济崛起为出发点,他们表现出充分肯定的态度和希望寻求更多合作机会的意图。另一方面,从自身利益考虑,希望保持本国强大的经济地位,害怕中国的崛起所造成的威胁,表现出对中国的警惕和批判。 (摘编自《参考消息》2015年10月13日)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纪录片的创作传统是与时代共进,见证中国改革发展、延续中华文脉、表现大国文化自信、反映普通百姓生活都是它的重要创作题材。 B. 制作技术的提升使纪录片在制作品质和观看体验上提升明显,纪录片的精品化已经等同于大片化,微纪录、短视频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小。 C. 纪录片原本使游离在市场与艺术之间的小众品类,目前在国内迎来了发展的良好时期,许多纪录片愈来愈受到年轻人的欢迎。 D. 无论中国改革开放之前还是之后,西方拍摄中国题材的纪录片都出于好奇和需要,从过去的误解到现在的直面中国崛起,也在寻找自己的出路。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纪录片创作“主流化”气质回归,其蓬勃发展态势得益于国家政策与市场力量的双重驱动,也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动能激发有关。 B. 纪录片商业性过重,往往与广告片或剧情片界限不清,打断纪录片故事情节和逻辑的流畅性,或让娱乐性、非严肃的内容损及真实性。 C. 随着中国对世界影响力的提升,以前相对强势的西方开始重新审视中国,从研究和研读的视角,表现出既希望合作又警惕威胁的复杂心态。 D. 材料一和材料三中,都提到了西方纪录片对中国题材的关注,从西方国家部分加入到全面铺开,可以看出中外合拍“中国主题”纪录片不断升温。 3. 以上三则材料中,《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参考消息》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
|
下载Word版试题 | |
《纪录片商业化之路别走偏了·牛梦迪》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 |
答案解析 | |
【答案】 1. B 2. D 3. ①《人民日报》侧重于正面赞叹中国纪录片的题材与价值、制作传播模式与发展趋势等;②《光明日报》侧重于反思和剖析国内一些纪录片过分商业化与强行娱乐化对其公共性的影响;③《参考消息》侧重于从西方涉华纪录片不断升温分析西方国家面对中国崛起的复杂心态。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本题选正确的一项。本题B项,“纪录片的精品化已经等同于大片化,微纪录、短视频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小”理解错误,材料一说“新型前沿拍摄技术的运用及对录音、音乐音效、视觉特效等技术手段和纪录片工业化流程的重视,让中国纪录片在制作品质和观看体验上更具‘大片感’”,是说技术的提升使纪录片有“大片感”,但并不意味着“精品化已经等同于大片化”;材料一说“电视媒体也推出像《如果国宝会说话》这样的微纪录、短视频、纪录电影。大体量的精品力作与小而美的纪录‘小品’形成高低搭配,让中国纪录片创作更具层次性和良性化”,可见这些微纪录、短视频与“大片”形成很好的互补,并不是“市场份额越来越小”。故选 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如本题问的是“对材料的棚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本题D项,“可以看出中外合拍‘中国主题’纪录片不断升温”无中生有,材料三说“随之而来的是,近两年西方纪录片对中国题材的关注一直在升温,即将达到一个新的高潮”,升温的是西方纪录片对中国题材的关注,并不是“中外合拍‘中国主题’纪录片”。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归纳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考生通读所有材料,利用题目、总领句、过渡句、总结句等迅速抓住材料侧重点,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对材料进行概括。本题问《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参考消息》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结合材料一“中国纪录片始终保有与时代共进的创作传统……近年来,中国纪录片的‘主流化’气质回归,注重现实生活和主流价值传播”“纪录片的精品化趋势也与制作技术提升直接相关。新型前沿拍摄技术的运用及对录音、音乐音效、视觉特效等技术手段和纪录片工业化流程的重视,让中国纪录片在制作品质和观看体验上更具‘大片感’”“近年来,‘中国主题’正在成为全球纪录片市场的热门资源,很多国外大型传媒机构推出了中国题材大型纪录片,中外合拍、国际传播成为纪录片制作传播的重要模式”,可见《人民日报》侧重于正面赞叹中国纪录片的题材与价值、制作传播模式与发展趋势等;结合材料二“过分商业化使作品‘铜臭味’过重,纪录片与广告片的界限不清。各大赞助商品牌和产品强行嫁接,不但打断了故事情节和逻辑的流畅性,而且降低了剧集的艺术水准”“强行娱乐化也让纪录片与剧情片难分你我,大量娱乐性的、非严肃的内容挤占了真实内容的空间”,可见《光明日报》侧重于反思和剖析国内一些纪录片过分商业化与强行娱乐化对其公共性的影响;结合材料三“近两年西方纪录片对中国题材的关注一直在升温,即将达到一个新的高潮”“一方面,以中国的经济崛起为出发点,他们表现出充分肯定的态度和希望寻求更多合作机会的意图。另一方面,从自身利益考虑,希望保持本国强大的经济地位,害怕中国的崛起所造成的威胁,表现出对中国的警惕和批判”,可见《参考消息》侧重于从西方涉华纪录片不断升温分析西方国家面对中国崛起的复杂心态。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
|
录入时间:2021-05-04 09:06: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