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与微信的“温柔”》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 |
试题内容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手机与微信的“温柔” ①微信后来居上,是一个集社交沟通、检索阅读、消费支付于一体的新平台,它以加友确认的方式与抢占先机的微博群雄割据。微信不仅方便联系,还是有效的公共空间,制造了“熟人社会”共舞的幻象。“小微们”的诞生本身( )手机的技术更新,受随身听的启发,手机与平板电脑( )。触摸屏替代了按键,资讯、娱乐、摄影、交流全在轻轻一触。微信( )消费时代的需要,它只要举手之劳下载一个软件,快捷、廉价,兼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简直有百利而无一害。它的“利”是可以切身感受得到的;它的“害”却是( )无形的,需要批判意识才能察觉,越方便越快捷的事物对我们的奴役越深,因为这种奴役越发不可觉察。对闲暇无情的剥夺和对自由温柔的谋杀,这一切恰是以闲暇和自由的名义进行的;更重要的是它正在控制我们对于这个时代和世界的想象,成为新的意识形态的来源。 ②就像烟瘾者的香烟不能离手一样,手机像掌纹一样镶嵌在现代人的手掌中,成为泄露现代人身体和心灵秘密的“试金石”。不信,你试试看自己能否随意将手机给旁人(包括家人和朋友)看,尤其是自己到底能够忍受手机不在身边的时间长度。这两个小小的实验就会暴露出手机对于个体的宰制力量。和其他家电不一样,手机以其体积优势与我们的身体、手构成对应,它每时每刻地伴随我们,在给我们提供方便的同时控制我们,尤其是男性,没有手机就会惶恐、焦虑、心神不宁,仿佛正在与钟爱的女郎失之交臂。没有工作的瞬间就要将手机握在手里已经成为很多人的习惯性动作,手机不在身边就会感到不安,没带手机出门则会惶惶不可终日。这是今天典型的手机交往焦虑症。 ③现代都市是一个陌生人社会,但“朋友圈”以一种隐匿的方式悄悄地将“熟人”接回来了。我们足不出户却能知晓“你事、我事、天下事”,而且不仅知道对方的行踪,还貌似知道对方的表情、思想和趣味。从各人贴在朋友圈的图片,我们知道朋友的生活:有的在会议中,提供座位名、出席人员合影;有的在去会议的路上,传上如诗风景画;有的在旅行,上传历史信物供大家凭吊;有的在演讲,传来标题和横幅。很多作家在写作之余,都去写字、画画、收藏去了。每天在“朋友围”都能看到朋友们传上来的新作:收藏的字画、古董、黄花梨、红木家具,自己的字画习作……五花八门,全有物证贴在“朋友圈”。微信让生活“零距离”,随时处于主动或被动的“写真”之中。即便你没加入微信,也完全可能被你的朋友关照而暴露行踪。你不能掩饰说你不能喝酒,因为你喝茅台的壮举被拍摄并绘声绘色地描述;你不能散谎说你不在广州,因为你刚刚上传了小蛮腰前的留影。这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我们的社交冲动,更深层地迎合了人类这种动物本能的窥私癖、炫耀癖及自恋动机。人的表现欲和窥视欲共同制造了“朋友圈”的虚假繁荣。将自己的生活照上传“朋友圈”公布自己的生活,朋友的回复制造了某种虚拟的明星感受。 ④微信将人群进行新的划分,并以数字化的特有方式将朋友进行再定义。“朋友圈”改写了朋友的定义,成为新的缘分的代名词。“朋友圈”的选择的确经过你的确认,但这种确认是一键认证的,是本能式的,就是一两秒钟内的事情,远远不如“桃园三结义”来得复杂。你仅仅是“认识”他或她而已,这个“认识”的程度则深浅不一。在城市里,要认识一个新人太容易了,一个朋友约去的饭局、酒会你可能会认识十个陌生人,而一个朋友邀去的会议你可能会认识三五十个人,一个在街上邂逅的朋友随手拉去的Party你可能会认识上百人。参加一次家长会、一次出游、一个会议、兴趣爱好小组、民间团体或组织你都可能会认识几十上百人。我们能说这些都是传统意义上的朋友吗?因为免费,所以在加“朋友圈”的时候,我们几乎不再用传统的情感去衡量这种情感的深度。不同性质的“群”瓜分我们的时间和生活,也在内部给我们提供多样化的身份认同。 ⑤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会交往呈平面的、浅表的、碎片化趋势。几十年未曾联系的小学同学可能通过蛛丝马迹要求加你微信,从未见面的粉丝、陌生人也可能不屈不挠地要求加你为好友。无论是什么性质的聚会、聚餐,甚至恋爱、求婚这样神圣的时刻,如今都被手机的屏幕所笼罩。只有你意想不到的角落,没有手机无法光顾的角落。手机使一切时间意义平等:随时打声招呼,随地传一张图,举手交换彼此的“生活照”,以此作为活着的证据。生活不在别处,在手机里! 1. 在第一段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需要、结合、符合、隐身 B. 依赖、联姻、吻合、隐蔽 C. 依靠、合作、切合、隐藏 D. 须要、联合、适合、隐迹 2. 第②段画线句比喻贴切形象,请加以分析。 3. 根据第④段内容,概括“再定义”的“朋友”的特征。 4. 下列推断与文章一致的一项是( )。 A. 手机与微信对人们的奴役不可察觉。 B. 手机对个体的宰制力量,导致了今天的手机交往焦虚症。 C. 通过隐匿的方式,“朋友圈”能将陌生人社会变为熟人社会。 D. 微信使生活“零距离”,完全满足了人的表现欲与窥视欲。 5. 根据文意,概述手机与微信“温柔”的表现。 |
|
下载Word版试题 | |
《手机与微信的“温柔”》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 |
答案解析 | |
【答案】 1. B 2. 这个比喻,把手机比喻为掌纹、试金石,把作者微妙的感受形象的传递给了读者,生动地表现了手机是现代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并泄露着现代人身体和心灵的秘密。 3. 仅仅是“认识”:不需要用传统的情感去衡量情感的深度。 4. B 5. 手机在手,就像与钟爱的女郎相处(没有手机,仿佛与钟爱的女郎失之交臂);微信制造了“熟人社会”共舞的幻像,深层次迎合了人们的窥隐私癖、炫隐私癖及自恋动机,制造了某种虚拟的明星感受;微信中不同性质的“群”给人们提供了多样化的身份确认;手机使一切时间意义平等,随时发出的微信确证了自我存在(作为活着的证据)。运用比喻的手法,迷雾虚幻,而闪电刺目,形象地说明社交媒体导致真相与谎言在舆论场上反差过大,造成混淆是非,真相迷失,对现代文明的共同价值观破坏力大。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词语的能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依据“资讯、娱乐、摄影、交流全在轻轻一触”说明“小微们”的诞生和体验对手机的技术更新的依赖,故用“依赖”最恰当;依据文中“共舞”“对我们的奴役越深”可见文中用比喻手法形象化描绘手机与微信,所以“联姻”最能体现这种比喻化的形象说法;依据“它只要举手之劳下载一个软件,快捷、廉价,兼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简直有百利而无一害”说明微信完全符合“消费时代的需要”,改用“吻合”更好。“切合”:(1)密切相合;十分符合;十分相合;(2)与…适合。“吻合”:完全符合。故选“吻合”。“隐身”:隐蔽身体,不露身份;“隐蔽”:(1)借旁的事物来遮掩;(2)被别的事物遮住不易被发现。依据“是无形的”“需要批判意识才能察觉”“因为这种奴役越发不可觉察”,可见表示微信的害不易被察觉,故选“隐蔽”。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艺术手法和重要句子内涵的能力。解读此题,要明确找出比喻的的本题和喻体即本喻体特征,通过特征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手机像掌纹一样镶嵌在现代人的手掌中,成为泄露现代人身体和心灵秘密的‘试金石’”句中手机被比喻成掌纹,“镶嵌在现代人的手掌”说明手机成为手的一部分,与人密不可分。手机被比喻成“试金石”,表明手机对现代人秘密的承载和泄露。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回归原文,第④段写“再定义”的“朋友”,“这种确认是一键认证的,是本能式的,就是一两秒钟内的事情,远远不如‘桃园三结义’来得复杂。你仅仅是‘认识’他或她而已”表明特征是肤浅的、只是认识,没有深厚感情。“我们几乎不再用传统的情感去衡量这种情感的深度”表明感情没有深度。 【4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文章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依据首尾句、关键句等把握每段的中心要点,然后整合出全文中心。第一段写手机微信给我们方便快捷,更深深奴役着我们;第二段现代人的手机交往焦虑症;第三段写微信迎合了人类这种动物本能的窥私癖、炫耀癖及自恋动机;第四段写微信重新定义朋友,只是认识,没有深感情;第五段批判了浅表的、碎片化的手机交际。综合各段,可整合出中心。B项最能准确表达中心,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并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概括手机与微信“温柔”的表现,考生要明确“温柔”是反语和讽刺,写的是微信和手机给人的快捷美好,同时给人带来不易察觉的危害。“微信不仅方便联系,还是有效的公共空间,制造了‘熟人社会’共舞的幻象”表明微信和手机表面带来美好,识记带来危害;“对闲暇无情的剥夺和对自由温柔的谋杀,这一切恰是以闲暇和自由的名义进行的;更重要的是它正在控制我们对于这个时代和世界的想象”表明手机以不易察觉的方式操控和危害我们的生活;“没有手机就会惶恐、焦虑、心神不宁,仿佛正在与钟爱的女郎失之交臂”,比喻,表明手机给人带来的迷醉和危害;“手机使一切时间意义平等:随时打声招呼,随地传一张图,举手交换彼此的‘生活照’,以此作为活着的证据。”,手机和微信操控着生活,人们沉迷其中,没了真正自我。 【点睛】“赏析重要句子内涵”常用的答题步骤:①抓住关键字词,结合全文主旨阐释本句话的内容、语境义及其独特的表现力;②如果本句用了艺术手法,请指出并做简要分析;③概括本句话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价值倾向。 |
|
录入时间:2021-05-05 09:09: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