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中华文化自信的主体考量与阐释·刘士林》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自信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具有超生物性、超自然性、超现实性的文化生命机能,是人类社会实践在个体生命内部建构的高级文化结构,也是人类主观能动性和文化创造性的具体表现。

从大的方面看,中国学人最关注的一直是文化发展的物质条件与客观环境,并由此形成了“物质在前,精神在后”的客观语境。但在某种意义上,“物质在前,精神在后”的思维定势在当下不仅相当流行,而且已成为影响当代文化研究的一个深层病症,很多虚假的学术问题与错误判断正是由此而生。

就中国文化发展的现状而言,在文化发展的物质条件与外部环境解决以后,主体方面的素质与能力正在变得更加重要。而对文化发展主体因素与语境的忽视与无知,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当代文化思考和建设出现过多混乱与闹剧的根源。要想深入探讨中国文化发展问题,首先要做的是进行“从客观到主体”的语境调整。中国文化的发展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同时也需要主体必须具有一定的特殊结构或达到相当的发展水平。

对于文化自信这种文化生命机能也是如此。自近现代以来,人们普遍将中国文化自信的衰落归结为物质条件或社会制度等“硬件”方面的问题,这是形成文化发展客观语境或经济决定论的重要原因。而从主体语境开始则意味着,需要一种什么样的主体条件,才能理解或完成中华文化自信的当代建构。由此可知,主体语境构成了文化自信的研究、阐释与现实重建的深层理论框架。

在主体语境中,文化自信的消长取决于其作为文化生命机能的性质与存在方式。在逻辑分析上,主体可细分出知识、伦理与审美三种文化生命机能。但正如康德说审美机能在人类身上“总是很薄弱的”,真正影响主体文化生命的建构与实践的是知识与伦理机能。知识与伦理是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内在条件,也是文化自信发生和消长最重要的主体基础。

在考察中华文化自信的历史流变时,不难发现一种相当普遍的矛盾现象。一方面,在面临国家、种族与文化兴亡的紧要关头,中华民族很容易通过文化认同和召唤生发出排山倒海般巨大的精神力量,这在历史上是屡试不爽的。但另一方面,这种巨大的主体力量与激情又不够坚实或不能长久持有,在某些特定环境下很容易被腐蚀或自我糜烂掉。

由此可知,尽管影响文化自信的原因很多,但缺乏一个坚实可靠的理性主体基础,无疑是中华文化自信不能长久或容易腐烂变质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刘士林《中华文化自信的主体考量与阐释》)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化自信与个体生命或主观能动性具有高度相关性,其建构的主体语境很重要。

B. 中国学人过重关注物质条件,以致出现了文化研究的诸多虚假问题与错误判断。

C. 文化自信离不开经济与环境等物质条件,但更依赖主体素质与能力的发展水平。

D. 由于中华文化自信缺乏知识与伦理的坚实基础,因此其巨大精神力量容易消褪。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先从概念界定出发,为下文的论述提供了坚实的共识基础。

B. 文章针对“客观语境”而提出“主体语境”并作出了有关阐述。

C. 文章能够结合中华文化的矛盾现象来论证主体语境的建构价值。

D. 文章在批判问题的基础之上,具体论证了主体语境的建构路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物质在前,精神在后”的客观语境容易导致文化研究中的“经济决定论”。

B. 要进行“从客观到主体”的语境调整,必然要求深入地研究主体建构的问题。

C. 在文化自信的主体语境实践中,重点应该抓住知识和伦理两种文化生命机能。

D. 文化自信受多种因素影响,要在物质条件成熟后,更加重视主体语境的建构。

下载Word版试题
《中华文化自信的主体考量与阐释·刘士林》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C    2. D    3. D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C项,“但更依赖主体素质与能力的发展水平”错误。综合原文“在文化发展的物质条件与外部环境解决以后,主体方面的素质与能力正在变得更加重要”“中国文化的发展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同时也需要主体必须具有一定的特殊结构或达到相当的发展水平”等信息可知,“更依赖”的表述不正确。故选C。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D项,“具体论证了主体语境的建构路径”错误。结合“而从主体语境开始则意味着,需要一种什么样的主体条件,才能理解或完成中华文化自信的当代建构。由此可知,主体语境构成了文化自信的研究、阐释与现实重建的深层理论框架”“在主体语境中……知识与伦理是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内在条件,也是文化自信发生和消长最重要的主体基础”分析可知,文章在理论上提出了主体语境的建构方向,并没有作具体论证。故选D。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D项,“文化自信受多种因素影响,要在物质条件成熟后,更加重视主体语境的建构”篡改文意。原文说“就中国文化发展的现状而言,在文化发展的物质条件与外部环境解决以后,主体方面的素质与能力正在变得更加重要”,这是“就中国文化发展的现状而言”,不能泛化为一般的文化自信发展要求。故选D。

录入时间:2021-05-05 09: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