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未出膛的枪弹·丁玲》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 |
试题内容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颗未出膛的枪弹 丁玲 “娃娃,甭怕,咱是一个孤老太婆,还能害你?”老太婆亲热地望着面前张皇失措的孩子,“你是……嗯,咱知道。”"这孩子大约十三岁大小,迟疑地望着老太婆。远处一望无际的原野,没有一个人影,连树影也找不到一点。 “还是跟咱回去吧、天黑了,你往哪儿走,万一落到别人手上……” 窑里黑魆魆的,他不敢动,听着她摸了进去。“不要怕,姓娃!”她把灯点着了。里面的火光舔在他们脸上,锅里有热气喷出来。陕北的冬天,孤冷的月亮那黯淡的光辉涂抹着无际的荒原,流落的孩子却拥抱着甜美的梦:他又回到队伍,继续当他的马夫,继续同司号兵玩着…… 孩子跟在老太婆后边去割草。蒙着尘土的沙路上,寻不到杂乱的马蹄和人脚的迹印。他热切地望着远方,他们—大部队到底走得离他多远了呢?他懊恼着自己。那天正在野外放马,突然飞机来了,他藏在一个小洞里,听着外面连绵不断的爆炸声。洞口塌了。等他好不容易爬了出来,就只剩他一人了。他大声地叫喊,凭着感觉一路狂奔,却没遇到一个认识的人……后来才遇着老太婆。 有人送来包谷做的馍,还有人送来羊毛淋子。有着红五星的帽子仍揣在怀里,他不敢拿出来。大家都高兴地盘问着:“你这么一个娃娃,也当红军,你娘你老子知道么?” 天真的、热情的笑浮上了孩子的脸。他暂时忘去忧愁,重复着在小组会学来的话:“红军是革命的军队,是为大多数工人农民谋利益的,要团结一切不愿做亡国奴的人去打日本……” 有一夜,跟着狂乱的狗吠,院子里响起了庞杂的声音,马嘶声、脚步声和喊声一齐涌了进来。烧着火的孩子,心在剧烈地跳:“难道自己人来了么?” “砰!”窑门被枪托撞开了。冲进来的人一边骂,一边走到灶边,“哼,锅里预备着老子的晚饭吧。” 孩子悄悄看了一眼,他认得那帽子的样子,那帽徽是不同的。他的心一下紧缩起来。 有人眼光扫到老太婆脸上。她瑟缩地坐在地下,掩护她身后的孩子。“这老死鬼干嘛老挨在那儿,藏着什么!”老婆子一动,露出了躲在那里的孩子。孩子被抓到跟前。一个兵打了他一耳光。 “老子有枪先崩了你!”孩子大声嚷叫,因为愤怒,倒一点也不惧怕了,眼睛里燃烧着火焰。 “什么地方来的!”拳头又落在他身上,“听口音,他不是这里人!”孩子一声不响,只是咬紧牙。门突然开了,门口直立着一个人,屋子里顿时安静下来。 “报告连长,有一个小奸细!” 连长走了进来,审视着孩子,默然坐到矮凳上。 “可怜咱就这一个孙子,咱要靠他送终的。”老太婆嚎哭起来。几个围观的老百姓壮着胆子附和:“是她的孙子。” 连长凝视着那双直射过来的眼睛,下了一道命令:“搜他!” 几十双眼睛都集中在连长手上:一把小洋刀、两张纸票子、一顶黑帽子。纸票反面有一排字,“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国家银行”。帽子上闪着光辉的红色五星。看着它,孩子心里更加光亮了,静静地等待判决。 “这么小也做土匪!” “招来吧!”连长问他。 “没有什么招的,任你们杀了吧!不过红军不是土匪,我们不骚扰老百姓,四处受人欢迎。我们对东北兵也是好的,争取你们一道打日本,有一天你们会明白过来的!” 围拢来看的人一层一层地在增加,多少人在捏一把汗。连长不动声色,只淡淡地说道:“那么给你一颗枪弹吧!” 老太婆又嚎哭起来了。许多人的眼皮沉重地垂下了,有的便走开去。但没有人,就连那些凶狠的家伙也没有请示,要不要立刻执行。 “不,”孩子却镇静地说,“连长,还是留着那颗枪弹吧,留着去打日本,你可以用刀杀掉我。” 忍不住了的连长,跑过来用力拥抱着这孩子,他大声喊道:“大家的良心在哪里?日本人占了我们的家乡,杀了我们的父母妻子,我们不去报仇,却老在这里杀中国人。看这个小红军,我们配和他相比、配叫他土匪吗?谁还要杀他,先杀了我吧……”声音慢慢地由嘶哑而哽住了。 孩子觉得有热的东西滴落在他手上,衣襟上。他的眼也慢慢模糊了,隔着一层水雾,那红色的五星浮漾着,渐渐地高去,而他也被举起来了! (有删改)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的环境描写富有表现力。“没有一个人影”的原野衬托孩子与大部队走散后的彷徨,“孤冷的月亮”则反衬孩子做美梦时的温馨。 B. 有着“红五星”的帽子先被隐藏,后被发现,最后“红五星”“渐渐地高去”,“红五星”的多次出现隐含人物心理变化,暗示小说主题。 C. 老太婆一开始就了解小孩的身份却对他呵护备至,百姓也乐意与这个小红军亲近、为他打掩护,这些都反映人们对红军的信任与拥护。 D. 小说结尾看似突兀却在情理之中。连长和他的东北军一开始对红军与抗日心存排斥,孩子的视死如归、英勇无畏让连长彻底改变了立场。 2. 文中画线句子,既是理解“小红军”这一形象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 老太婆这一形象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
|
下载Word版试题 | |
《一颗未出膛的枪弹·丁玲》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 |
答案解析 | |
【答案】 1. D 2. 形象:①虽未上场杀敌,却有坚定的信念与抗日的决心。②镇静无畏,视死如归。主旨:①红军抗日精神深入人心。②百姓对红军的信任与拥护。 3. ①推动情节。小孩遇到老太婆才发生后面一系列的故事。②老太婆是百姓的代表人物,这一形象的塑造有于表现军民一家亲的主旨。③老太婆这一形象将小红军与其他百姓联系起来。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本题D项,“连长和他的东北军一开始对红军与抗日心存排斥,孩子的视死如归、英勇无畏让连长彻底改变了立场”分析有误, “连长……一开始对红军与抗日心存排斥”于文无据,从连长后面的慷慨陈词可以看出,他更有可能原本就认同抗日的,这样他的突然转变才更符合人之常情;说他“彻底改变立场”也于文无据,夸大其词;另外,最能打动连长的,不是“孩子视死如归的英勇无畏”,而是孩子“还是留着那颗枪弹吧,留着去打日本”的话语背后那种至死不忘抗日的决心。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重要语句的鉴赏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分析语句中的手法,其次联系上下文整体理解句子含义,可从人物、情节、主旨等角度分析其作用。本题“连长,还是留着那颗枪弹吧,留着去打日本,你可以用刀杀掉我”是小红军的语言描写;从人物塑造上,“连长,还是留着那颗枪弹吧,留着去打日本”,再结合前文“不过红军不是土匪,我们不骚扰老百姓,四处受人欢迎。我们对东北兵也是好的,争取你们一道打日本,有一天你们会明白过来的!”,可知这句话表现了小红军坚定的信念与抗日的决心;结合“镇静地说”表现他的镇静无畏,视死如归。主旨方面,结合“不过红军不是土匪,我们不骚扰老百姓,四处受人欢迎”“老太婆嚎哭起来。几个围观的老百姓壮着胆子附和:‘是她的孙子’”,可知表现红军抗日精神深入人心,百姓对红军的信任与拥护。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次要人物的作用。解答此类题目,可从情节、主要人物、主旨等角度分析其作用。本题问老太婆这一形象在文中有何作用。结合“还是跟咱回去吧,天黑了,你往哪儿走,万一落到别人手上……”“孩子跟在老太婆后边去割草”可知,老太婆救了小红军,并把他带回了村子,可见没有老太婆就没有后面一系列情节,因此她推动了情节发展;结合“有人送来包谷做的馍,还有人送来羊毛袜子”“大家都高兴地盘问着:‘你这么一个娃娃,也当红军,你娘你老子知道么?’”,可见是老太婆让主人公小红军与其他百姓有了接触;老太婆代表普通百姓,结合她对小红军的表现“有人眼光扫到老太婆脸上。她瑟缩地坐在地下,掩护她身后的孩子”“‘可怜咱就这一个孙子,咱要靠他送终的。’老太婆嚎哭起来。几个围观的老百姓壮着胆子附和:‘是她的孙子。’”,可知本文主题是表现军民一家亲的主旨,老太婆的形象有利于表现这一主题。 【点睛】次要人物为主要人物服务1、烘托突出主人公性格(性格上对比差异);2、深化主题(次要人物性格与主题间联系);3、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站在次要人物角度推动故事发展); 4、烘托气氛。 |
|
录入时间:2021-05-05 09:19: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