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读想象文学的“不要”·艾德勒、范多伦》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读想象文学的“不要”

论说性作品要传达的是知识——在读者经验中曾经有过或没有过的知识。想象文学是在阐述一个经验本身——那是读者只能借着阅读才能拥有或分享的经验——如果成功了,就带给读者一种享受。因为企图不同,这两种不同的作品对心智便有不同的诉求。我们都是经由感官与想象来体验事情。我们都是运用判断与推论,也就是理智,才能理解事情。这并不是说我们在思考时用不上想象力,或我们的感官经验完全独立于理性的洞察与反应之外。关键在强调哪一方面的问题而已。小说主要是运用想象力。这也是为什么称之为想象文学的原因,这与理性的科学或哲学相反。

有关想象文学的事实,带引出我们要建议的否定的指令:不要抗拒想象文学带给你的影响力。我们讨论过很多主动的阅读方法。这适用于任何一本书。但在论说性作品与想象文学中,适用的方法却不大相同。阅读论说性作品,读者应该像个捕食的小鸟,经常保持警觉,随时准备伸出利爪。在阅读诗与小说时,相同的活动却有不同的表现方法。如果容许的话,我们可以说那是有点被动的活动,或者说那是带着活力的热情。在阅读一个故事时,我们一定要用那样的方式来表现,让故事在我们身上活动。我们要让故事贯穿我们,做任何它想要做的事。我们一定得打开心灵,接纳它。

论说性作品与想象文学的基本不同,又造成另一个差异。因为目标完全不同,这两种作品的写法必然不同。想象文学会尽量使用文字潜藏的多重字义,好让这些字特有的多元性增加文章的丰富性与渲染力。但丁的《神曲》使用的是一般的诗与小说,但每个人阅读起来却各有不同的体会。论说性作品的逻辑目标则是完全清晰,毫无言外之意的解说。在字里行间不能有其他的含意。任何相关与可以陈述的事都得尽可能说个一清二楚才行。相反地,想象文学却要依赖文字中的言外之意。多重含意的隐喻在字里行间所传达的讯息,有时比文字本身还要丰富。整首诗或故事所说的东西,不是语言或文字所能描述的。

从这个事实,我们得到另一个否定的指令:在想象文学中,不要去找共识、主旨或论述。那是逻辑的,不是诗的,二者完全不同。诗人马克·范多伦曾经说:“在诗与戏剧中,叙述是让人更模糊的一种媒介。”譬如,你根本就无法在一首抒情诗的任何文句中找到任何他想要“说明”的东西。然而整首诗来看,所有字里行间的关联与彼此的互动,却又陈述了某种完全超越主旨的东西。当然,我们可以从诗、故事、特别是戏剧中学习,可以从小说在我们想象中所创造出来的经验中学习。在这样的状况下,诗与故事能带给我们愉悦,同时也能教育我们,教导我们衍生的意义。为了从这样的书中学习,我们要从自己的经验中思考。

最后一个否定的指令:不要用适用于传递知识的、与真理一致的标准来批评小说。对一个好故事来说,所谓“真理”就是一种写实,一种内在可能性,或与真实的神似。那一定要像个故事,但用不着像在做研究或实验一样来形容生活的事实或社会的真相。如果是解剖学、地理或历史作品,被当作是专门的论述,却出现技术上的错误,那就应该被批评。但将事实写错却不会影响到一部小说,只要它能自圆其说,将整体表现得活灵活现便行了。

(节选自艾德勒、范多伦《如何阅读一本书》)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论说性作品传达的是读者经验中有过或没有过的知识,想象文学阐述的则是可能带给读者享受的经验本身。

B. 阅读小说只需要运用想象力,由感官与想象来获得体验;而阅读科学或哲学作品则全靠判断与推论。

C. 对论说性作品,应采用主动的阅读方法;而对想象文学则更需要打开心灵接纳,让故事在读者身上活动。

D. 想象文学依赖文字中的言外之意增加丰富性与渲染力;论说性作品逻辑目标则完全清晰,毫无言外之意。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通过将论说性作品与想象文学比较,指出两种文体要传达的目标不同、写法不同,因而阅读方法有异。

B. 论说性作品和想象文学有不同的阅读方法,文中以“捕食的小鸟”为喻形象论证了阅读论说性作品的主动性。

C. 文中以但丁的《神曲》和马克·范多伦的事例,有力地论证了想象文学的写作侧重文字的隐喻和言外之意。

D. 本文是书中选段,阐述了阅读想象文学的“不要”,为使这些否定指令更有帮助,选文后应提一些建设性建议。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与戏剧会尽量使用文字潜藏的多重字义,将事情尽可能说个一清二楚,让每个读者获得共同的、清晰的认知。

B. 我们在诗中不要去找共识和主旨,在整首诗字里行间的彼此关联与互动中,共识、主旨或论述就能自然显现出来。

C. 为了要从自己的经验中思考,我们可以从小说在我们想象中所创造出来的经验中学习,并从想象文学中受到教育。

D. 我们不能以事实的对错评判小说,一个好故事只要与真实“神似”,没有漏洞,不自相矛盾,逼真传神就够了。

下载Word版试题
《读想象文学的“不要”·艾德勒、范多伦》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B    2. C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本题选不正确的一项。B项,“阅读小说只需要运用想象力”“阅读科学或哲学作品则全靠判断与推论”过于绝对。根据第一段“小说主要是运用想象力”“这并不是说我们在思考时用不上想象力,或我们的感官经验完全独立于理性的洞察与反应之外。关键在强调哪一方面的问题而已”可知,阅读小说主要运用想象力,阅读科学或哲学作品也要用上想象力,选项的表达过于绝对。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本题找“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马克•范多伦的事例,有力地论证了想象文学的写作侧重文字的隐喻和言外之意”理解错误。文章第三段举但丁的《神曲》的事例,论证了想象文学的写作侧重文字的隐喻和言外之意。而引用马克•范多伦的事例在第四段,“诗人马克•范多伦曾经说:“在诗与戏剧中,叙述是让人更模糊的一种媒介。””是为了论证“在想象文学中,不要去找共识、主旨或论述”的观点。选项表述不准确。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A项,张冠李戴,“将事情尽可能说个一清二楚”错,第三段“论说性作品的逻辑目标则是完全清晰,毫无言外之意的解说。在字里行间不能有其他的含意。任何相关与可以陈述的事都得尽可能说个一清二楚才行”可知,尽可能说个一清二楚的是论说性作品,不是“诗与戏剧”。选项表述错误。

B项,“共识、主旨或论述就能自然显现出来”错误。根据第四段“你根本就无法在一首抒情诗的任何文句中找到任何他想要“说明”的东西。然而整首诗来看,所有字里行间的关联与彼此的互动,却又陈述了某种完全超越主旨的东西”可知,诗的共识、主旨或论述是不能自然显现出来的。选项表述错误。

C项,“为了要从自己的经验中思考,我们可以从小说在我们想象中所创造出来的经验中学习”错误。根据第四段“为了从这样的书中学习,我们要从自己的经验中思考”,选项前后逻辑颠倒。

故选D。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误类型:(1)无中生有。把文章里没有的内容加进答案中去。(特别提醒:关注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2)主次颠倒。把次要的说成主要的。(3)以偏概全、张冠李戴。即偷换概念,明明是那件事,答案里却说成是这件事。(4)因果颠倒。或者把因说成果,或者把果说成因,这一点最具有干扰性,望同学们认真甄别。

录入时间:2021-05-05 09:2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