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士櫓:星斗其志 毕生不移·人民日报》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 |
试题内容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先生谢幕航天日 英魂长笑苍穹中 2019年4月24日是中国第四个航天日。从“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到月球探测,中国航天人在浩瀚苍穹铸就了壮丽的中国风景。四年前的今天,举国同庆首个“中国航天日”。而病榻上,一位航天老人静静地仰望着窗外的蓝天,唯有痴迷的目光和翕动的唇角吐露出内心的深情。这是最后的仰望吗? 96岁,漫长而又短暂。航天强国的梦想,就像穿越一个世纪的火焰燃烧了他全部的生命。2016年4月24日21时10分。这位心怀童真、慈祥和蔼的老人平静安详地走完了他的生命旅程,带着一如婴孩般的微笑。他,就是我国航天事业和航天教育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著名飞行力学专家、教育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教授陈士橹。 为航天而生,为航天而去。陈士橹,在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鲜红党旗下,他把信念、忠诚与热爱洒满祖国的万里长空。 (摘编自人民网《陈土橹:先生谢幕航天日 英魂长笑苍穹中》) 筑梦航天,拓路苍穹 1920年9月24日,陈士橹出生于浙江东阳一个普通的耕读之家,少年陈士橹目睹了当时国家有国无防、科技和工业落后、爱尽帝国主义列强欺凌的情景。“这些经历,成为我选择航空航天作为终生事业的初衷。”陈士橹曾不止一次这样说。 1945年6月,25岁的陈士橹以专业排名第一的成绩毕业于西南联大,之后留校任助教。后来他又先后在清华大学航空系、交通大学航空系、华东航空学院任教,为实现自己“航空救国”的抱负不断努力着。 1956年,陈士橹被派往莫斯科航空学院进修。莫斯科寒冷的气候导致陈士橹关节炎发作,他强忍着疼痛,废寝忘食、刻苦钻研,仅用了两年时间就完成了需要三年多才能完成的副博士学位论文,成为该校史上第一位获得副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也是1956年教育部选派的100名进修教师中最快拿到学位的人。他创建的简捷计算机动飞行的气动性能新方法,被专家称为“陈氏机动飞行算法”,获得了导师的高度评价。 留学归来的陈士橹随华东航空学院西迁来到西安,自此在祖国的西部大地扎下了根,受命创建西北工业大学宇航工程系,开创了我国宇航工程科技教育的先河。 (摘编自光明网《陈土橹院士:剑指苍穹 耕天探月》) 治学严谨,精益求精 陈老师治学严谨,不允许敷衍塞责、马虎大意,敢于直言不讳。记得师兄南英告诉我,陈老师有两次当众批评过人。第一次,是在1987年的一次硕士生论文答辩会上,陈老师发现一名研究生的学术论文有些问题,曲线图有的坐标没有标注,有的物理变量没有标注单位,让人读起来费解,于是当场指出,连坐在答辩现场的指导老师也一起批评,他说:“做学术不能这么不严谨,你们今后是要为国家的航天事业负责任的!”第二次,是在1988年的全国飞行力学学木会议上,一位工程界的资深专家作学术报告时,出现了一些差错,公式推导也有些乱,更严重的是他的报告中自己原创的内容较少,学术价值不高。陈老师听后,毫不害气地对他说:“学术报告不能这么做呀,学术报告一定要有原创性!” 陈老师就是这样,在学术上精益求精。对此,我也深有体会。 (摘编自王志刚(今生的幸运——怀念我的导师陈士櫓老师》) 春风化雨,桃李葱茏 一代宗师居长安,耄耋美名天下传:桃李芳菲遍华夏,著述等身满飞船。 陈士穭是新中国第一批博士生导师,他最看重的是学生的研究潜质和创新思维,而对博士生学位课程的考试成绩并不十分在意。他要求研究生在做学问或论文选题时,既要体现本学科发展的最新水平,开拓交叉学科的前沿阵地,又要紧密结合国家工程实际,勇于承担重大科研课题。他总是和大家一起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学生的意见,注意培养良好的学术氛围。 数十年来,陈士櫓培养了飞行力学博士、硕士56名,其中包括我国自行培养的飞行力学专业第一、第二位博士和博士后,他们当中的大多数已成为我国航天和国防科技工业领域的栋梁。 “毕生耕耘志在航天谱写华章,潜心治学厚德载物后世楷模。”西工大人文与经法学院党委书记鲁卫平如是敬挽陈老。 一个世纪的上下求索,陈士穭院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摘编自《人民日报》《陈士櫓:星斗其志 毕生不移》) 1.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2016年4月24日,为航天强国的梦想奋斗了生的著名飞行力学专家陈士橹与世长辞,所以这一天被确定为“中国航天日”。 B. 陈士橹选择航空航天作为终生事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少年时期目睹了当时国家有国无防、科技和工业落后、受尽帝国主义列强欺凌的情景。 C. 陈士橹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学生的意见,注意培养良好的学术氛围,但他也曾因为学生治学不严谨而对其当众批评。 D. 数十年来,陈士橹培养了飞行力学博士、硕士56名,他们当中的大多数已成为我国航天和国防科技工业领域的栋梁。 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陈士橹具有开创性。他成为第一位获得副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创造了出“陈氏机动飞行算法”,还获得了导师的高度评价。 B. 为航天而生,为航天而去。陈士橹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的航天事业。他对祖国的信念、忠诚与热爱让人深受感动。 C. 文章中多次引用传主的话和他人的评价,主要是为了增添文采,同时也是为了使文章更真实,内容更丰富。 D. 材料主要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陈士橹的一生,主要介绍了他的航空报国愿望、求学经历以及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做出的卓绝贡献。 3. 作为我国航天事业和航天教育的开拓者与奠基人,陈士橹身上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
|
下载Word版试题 | |
《陈士櫓:星斗其志 毕生不移·人民日报》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 |
答案解析 | |
【答案】 1. A 2. B 3. ①热爱祖国,志存高远。陈士橹因目睹国家的落后局面而树立了航天强国的远大理想,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奋斗终身。②刻苦钻研,废寝忘食。求学期间,陈士橹克服了恶劣的环境,强忍身体的病痛,刻苦钻研,最终取得了一系列成就。③治学严谨,精益求精。陈士橹治学严谨,不允许敷衍塞责、马虎大意,对学术不严谨的学生当众批评,教育他们精益求精。④厚德载物,潜心育人。陈士橹是新中国第一批博士生导师,为我国航天和国防科技工业领域培育了大批的栋梁。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A项,强加因果,4月24日被确定为“中国航天日”并不是因为陈士橹院士在这一天去世。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A项,“他成为第一位获得副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分析错误,原文为“成为该校史上第一位获得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选项扩大范围; C项,“主要是为了增添文采”分析错误,从文中来看,文章中多次引用传主的话和他人的评价的主要作用不是为了增添文采,而是增加真实性,让材料更有说服力,更能体现传主的特点。 D项,“材料主要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陈士橹的一生”分析错误,材料不完全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传主形象,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传主的有关事件,圈出他人的评价,根据这些内容来概括人物的特点。从文中来看,少年陈士橹目睹了当时国家有国无防、科技和工业落后、爱尽帝国主义列强欺凌的情景,立志报国。25岁的陈士橹以专业排名第一的成绩毕业于西南联大,之后留校任助教。后来他又先后在清华大学航空系、交通大学航空系、华东航空学院任教,为实现自己“航空救国”的抱负不断努力着。陈士橹被派往莫斯科航空学院进修。莫斯科寒冷的气候导致陈士橹关节炎发作,他强忍着疼痛,仅用了两年时间就完成了需要三年多才能完成的副博士学位论文。足见他刻苦钻研,废寝忘食。在一次硕士生论文答辩会上,陈老师发现一名研究生的学术论文有些问题,曲线图有的坐标没有标注,有的物理变量没有标注单位,让人读起来费解,于是当场指出,连坐在答辩现场的指导老师也一起批评。一位工程界的资深专家作学术报告时,出现了一些差错,公式推导也有些乱,更严重的是他的报告中自己原创的内容较少,学术价值不高。陈士橹给予严厉的批评。可见他治学严谨,精益求精。陈士穭是新中国第一批博士生导师,他对学生特别关心,又要求严格。数十年来,陈士櫓培养了飞行力学博士、硕士56名。 【点睛】实用类文本阅读,“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解答要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基础,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从读物中辨别各种信息的性质,筛选并整合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是达到阅读目的、获取所需信息的重要手段。这里所说的信息,在不同的实用文体中有不同的表现。在新闻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消息;在人物传记中,信息主要指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在访谈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被访谈人物提及的知识、观点和人生理念;在调查报告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相关的学科知识和调查获得的事实或结论。把握这些信息,是解读文本的关键。 |
|
录入时间:2021-05-06 09:09: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