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瓷细腰鼓·杨轻抒》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 |
试题内容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花瓷细腰鼓 杨轻抒 眉间坊是一条街。为什么叫坊不叫街,好像没人说得清楚。街不宽,也不长,四月的风卷着落花从东头过来,百米之后就消失在了西头的车流里。街还不直,微有弧线-----之前电视台曾经做过城市航拍,其中就有眉间坊的镜头,看到的人说,咱这眉间坊从空中看就像人字的那一撇。 鲁老师一个人住在眉间坊一座三间平房围成的小四合院里。地是红砖铺的,年岁久了,一地青红,青红的小院里堆积着春日的阳光,几朵槐花在阳光里飘落。围墙是灰砖砌的,高过人头,爬满七里香。 院门半掩,街坊四邻常看见鲁老师在院子里写写字、喝个茶什么的。有时候鲁老师也念些旧文,只是鲁老师念旧文的时候要打节奏,打节奏用的是一个瓷的细腰鼓,两头蒙皮,是什么皮大家不知道,但那瓷鼓晶莹而深透,秋水一般。鲁老师腰悬瓷鼓,左击右拍,嘴里念:“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 鼓声穿云裂石,鲁老师满面沧桑。 街上的人偶尔也来串串门,送点时下的青瓜小葱什么的,但都不进去,就站在门口。站在院门口能看到鲁老师客厅里挂着的字,字是: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关于鲁老师,一直就有很多的猜测。 有人说鲁老师书香门第,早年是留过洋的,会几国外语;也有人说鲁老师祖上是有名的富商,传下宝贝无数;当然,也有人说,鲁老师就一个离群索居的退休老头,儿孙都在国外,多年不曾回来过。 不管怎么着,大家都知道鲁老师是个文化人,都很敬重他。 常进鲁老师院里的是老宋。老宋是厂里的水暖工,也懂点电,所以谁家管道破了,电不通了,都请老宋去看看。老宋经常到鲁老师家去,因为鲁老师那房子也老了,经常有个下水道堵了,灯泡坏了之类的事情。开始时,鲁老师家有事,悄悄喊声老宋,老宋就去了;后来老宋也不让鲁老师喊了,差不多了就去鲁老师家检查检查。有事处理个事,没事就坐在院里看鲁老师打腰鼓念旧词儿。 人总是要老的,鲁老师眼看着就一年一年老了。老了的鲁老师也写写字,也打打鼓,但是看见过的人都说,鲁老师写字手已经开始发抖了,打鼓的时候已经没有什么节奏感了。大家就想,要是鲁老师哪天忽然走了,谁来给他送终啊? 这个问题渐渐成了眉间坊所有人的心结。 当然,想归想,却没有人说破,只是大家走过鲁老师家门前的时候,会忍不住停一下脚步,或者不自觉地回头望上一眼鲁老师那青灰的院门,看见墙上的七里香花瓣又掉了不少,对联上的字又淡了一些…… 那一天终究还是来了。听见老宋的叫声,大家都跑过去。鲁老师半躺在院子里的一把藤椅上,脸色青灰,冲大家笑了笑,笑得很艰难。大家说快把鲁老师送医院吧,鲁老师摇头,意思是不必了。鲁老师看看桌上那只腰鼓,又慢慢抬眼看着老宋。 那腰鼓黑地、乳蓝白斑,漂亮得不染一丝烟火气-----大家第一次这么近地看到那只鼓,也第一次发现鲁老师家里空空荡荡让人心酸。 老宋为难地看看鲁老师。 鲁老师叹了口气,显得特别失望。大家说:“老宋你什么意思?你真要鲁老师放不下?”老宋说:“哪敢让鲁老师放不下?跟鲁老师这么些年,这腰鼓我不是不会打,我是怕我念得不好,不像鲁老师那样。”大家说:“你念得不好我们帮你念,你打鼓可以吧?” 听到这话,鲁老师眼里忽然闪过一丝绚丽的光彩。 老宋深吸了一口气,拿起腰鼓,开始拍打,那声音清越而悠远,仿佛带着几千年辽远的气息。大家一起念:“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 没有人问大家是啥时候学会那些旧词的,所有人都觉得那腰鼓的声音清丽而深重,像暗夜里的昙花开放,像七里香的香气四处飘荡,整个城市,不,整个天地之间,都浸透了瓷鼓的声音…… 后来,不知过了多少时日,有操着外地口音的人来眉间坊打听鲁老师的那只花瓷细腰鼓,说:“那可不是一般的东西,是鲁山段店窑烧制的,是唐钧瓷的鼻祖‘黑唐钧’,是皇宫的贡品,连皇帝都用过,是祖上传下来的宝贝呢!”眉间坊的人说:“就你懂?你懂为啥不明白‘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也是祖上传下来的?” 那人赧然,掩面而去。 1. 下列对这篇小说的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作者以“眉间坊”为故事发生的背景,小说开头部分又特别交代航拍镜头下“人字的那一撇”暗示了与“做人”相关的小说主题。 B. 小说中描写了鲁老师居住的“小四合院”,青红的小院、飞扬的槐花相交织,渲染出神秘阴森的氛围,烘托出鲁老师离群索居的特点。 C. 作者描写鲁老师击鼓时“鼓声穿云裂石”“ 满面沧桑”这一场景,意在表现鲁老师技艺的高超,以及众人对鲁老师文化人身份的敬畏。 D. “听到这话,鲁老师眼里忽然闪过一丝绚丽的光彩”,是因为鲁老师觉得老宋得到自己的真传,可以和自己一样打鼓念旧词而感到欣慰。 2. 小说中“七里香”三次出现各有什么作用,请分别加以分析。 3. 小说以“花瓷细腰鼓”为题,请结合全文从情节结构、人物塑造、主题思想方面加以探析。 |
|
下载Word版试题 | |
《花瓷细腰鼓·杨轻抒》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 |
答案解析 | |
【答案】 1. A 2. ①第一处:描写鲁老师家的四合院爬满七里香,表现鲁老师生活的环境清幽雅致。②第二处:以七里香花瓣的掉落渲染冷清的氛围,暗示鲁老师年老的孤独、生命的衰颓。③第三处:以七里香的香气四处飘荡,形象地表现了鲁老师所坚守的传统文化对眉间坊人的深远熏染。 3. ①情节安排上,花瓷细腰鼓是小说的线索。鲁老师的生活,眉间坊人所受到的感染和熏陶,鲁老师后人的出现,所有的情节都与之有关,花瓷细腰鼓串联各相关情节,使得情节紧凑聚焦。②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花瓷细腰鼓暗示鲁老师身世不凡;击鼓念经的场景,暗示出他儿孙不孝和人生沧桑。老宋击鼓众人念词,表现鲁老师对眉间坊人的影响,从侧面烘托了鲁老师的形象。③有利于表现主题。围绕花瓷细腰鼓,老宋关心鲁老师而学会击鼓,众人在熏染中学会念经,凸显了人性的美好和对传统道德的敬慕。鲁老师后人打听花瓷细腰鼓又惭愧离去,前后对比,引发了对孝道的拷问。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解答此题,要在把握文本的人物、情节、环境、主题的基础上,分析选项中的人物、时空、事件、艺术手法、情感等,常见错误类型有人物概括不准、事实陈述混乱、技巧断定不当、评价理解失当、文本评述失据等。 B项,“神秘阴森”不恰当,据原文的“一地青红,青红的小院里堆积着春日的阳光,几朵槐花在阳光里飘落。围墙是灰砖砌的,高过人头,爬满七里香”所用的形容词和颜色词和阳光等物象,可知渲染的是美好惬意的氛围; C项,“表现鲁老师技艺的高超”不当,结合鲁老师嘴里念的“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可知,更多表现鲁老师的伤痛和感慨; D项,原因分析不全面,结合“那声音清越而悠远,仿佛带着几千年辽远的气息”可知,应该是老宋和众人领受到传统文化而使鲁老师感到欣慰。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学作品形象、景物的作用的基本能力。“七里香”既是本文的物象,也可以说是环境描写的一部分,本题考查出现“匕里香”的作用分析,找到相关语段,结合上下文内容分析。结合文本内容“看见墙上的七里香花瓣又掉了不少,对联上的字又淡了一些……”分析,渲染冷清的氛围,结合上文内容“鲁老师哪天忽然走了,谁来给他送终啊”暗示鲁老师年老的孤独。“像七里香的香气四处飘荡,整个城市,不,整个天地之间,都浸透了青花瓷的声音……”,表现鲁老师所坚守的传统文化对人的熏染。 【3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小说标题的内涵。鉴赏小说标题的内涵,通常从故事情节结构角度、人物形象角度、小说主题角度、环境角度等分析原文相对应内容,概括出要点,答题格式为:“要点+结合文本分析”。 本文标题为“花瓷细腰鼓”,第3段“但那瓷鼓晶莹而深透,秋水一般。鲁老师腰悬瓷鼓,左击右拍”引出鲁老师的神秘和悲伤;第9段“没事就坐在院里看鲁老师打腰鼓念旧词儿”、第10段“打鼓的时候已经没有什么节奏感”,以老宋引出鲁老师的孤寂衰老和众人对鲁老师的关心;第13段“鲁老师看看桌上那只腰鼓,又慢慢抬眼看着老宋”写鲁老师对腰鼓的不舍;第14段“那腰鼓黑地、乳蓝白斑,漂亮得不染一丝烟火气”写腰鼓的纯粹的美;第17段“老宋深吸了一口气,拿起腰鼓,开始拍打,那声音清越而悠远,仿佛带着几千年辽远的气息。大家一起念:‘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写众人对鲁老师的关心,也写众人在鲁老师的熏陶下对传统文化的敬慕;第19、20段“有操着外地口音的人来眉间坊打听鲁老师的那只花瓷细腰鼓”最后“赧然,掩面而去”,突出人性重情轻利的美好和对传统文化的守护。从以上可知,“腰鼓”贯穿全文,串联起情节和人物,是本文线索; 第19段“皇宫的贡品,连皇帝都用过,是祖上传下来的宝贝呢”以花瓷细腰鼓的珍贵写出鲁老师家庭显赫,身份非凡;第3段击鼓念经“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写出了鲁老师艺术修养高,也写出鲁老师孤寂落寞的一面,暗示人生沧桑;第7到13段写人们好奇腰鼓,猜测鲁老师经历,体现了对鲁老师的关心;第17段老宋的击鼓和众人齐唱,侧面展示了众人的关心和鲁老师腰鼓的魅力、人格的魅力、众人受到鲁老师的感染;由以上文字可知,腰鼓对展现鲁老师的身世和众人对鲁老师的关心,凸显人性的美好,拷问孝道都有重要作用。即,“腰鼓”对刻画人物形象和本文的主旨情感都有作用。 【点睛】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的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标题如果是比喻句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那么我们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如本题“花瓷细腰鼓”,凸显了人性的美好和对传统文化道德的敬慕。 |
|
录入时间:2021-05-06 09:17: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