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思维没有出路·人民日报》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 |
试题内容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零和”本是一个博弈学概念,是指在博弈过程中一方得到的正是对方失去的,得与失相加是零。这反映在思维上就是零和思维。零和思维看似有经济学模型的支持,实质上是一种建立在错误哲学基础上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在理论上是荒谬的,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博弈论关于零和的模型,只是对抗性博弈在绝对封闭状态下的一种理论情景。在人类社会实践中,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绝对零和的现象。“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常态;“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是对人类社会利益偏好多样性的形象描述;西方谚语“棋盘外总是有东西的”,也是同样的意思。只要系统是开放的、历史是前进的,零和就不可能成为现实。事实上,人类社会正是一个开放的大系统,人类社会实践正是一个不断进步的永无止境的过程。 零和思维是建立在人性恶的哲学判断基础上的。因为预设人性是恶的,就武断地认为所有人的人性都是恶的,在社会交往中你得到的就是我失去的,所以必须把所有利益都攥在自己手中,“自己好处通吃,别人只能完败”。现实生活中可以看到人性有恶的一面,但也可以举出更多人性为善的事实。人之为人,不在于究竟是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而在于面对善与恶的纠缠,可以作出顺应客观规律、彰显人性光辉的正确选择。以一己之心度他人之腹,以一时之偏蔽恒常之正,把一种哲学假设当作客观事实和立论基石,这在理论上体现为无知,在实践中表现为偏执。如果零和思维大行其道,在社会交往中动辄如临大敌、邻人遗斧,人类社会就不可能进步,世界也不会向前发展。但事实上,人类文明进步的脚步从来没有停止,就是因为人虽然免不了被人性中恶的一面诱惑一时,但抑恶扬善、抱团成群始终是“学以成人”的主旋律,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主基调。 零和思维本质上是一种孤立、静止、片面的形而上学思维。零和思维之所以为了一棵树木而甘愿失掉一片森林,是因为形而上学思维看不到社会实践中的合作、变化、发展,无视开放进步的客观规律。对于秉持零和思维的人来说,只有眼前的、当下的利益才是真实可靠的,其他的都不存在、都不作数。这种形而上学思维容易导致两种倾向:一是悲观,对未来没有也不敢有信心,总担心已经得到的东西会失去;二是保守,对于发展变化怀有深深的恐惧,总担心别人超过自己。事实上,人作为社会性的存在,不是在封闭状态中自生自灭,而是在不断走向开放的过程中证明和实现自己的存在。虽然眼前的蛋糕就那么多,但放开眼界,外面还有更多的蛋糕;虽然当下的蛋糕就那么大,但长远来看,将来会做出更大的蛋糕。零和思维自我封闭、拒绝合作,奉行你输我赢、赢者通吃的老一套逻辑,采取尔虞我诈、以邻为壑的老一套办法,结果必然是封上别人的门也堵住自己的路,侵蚀自己发展的根基也损害人类的未来,最终害人害己。 (摘录自2018年09月06日《人民日报》的《零和思维没有出路》) 1. 下列四句话所反映的思维方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B. 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C. 棋盘外总是有东西的。 D.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2. 第二段画线语句“同样的意思”是指下列哪项? A. 世上没有也不可能有绝对零和的现象。 B. 人类社会生活中有舍有得是一种常态。 C. 人类社会利益偏好、选择是多样的。 D. 人类社会实践是不断进步、永无止境的。 3. 下列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零和”概念在理论上荒谬,在实践中有害。 B. 零和思维是无稽之谈,在人类社会实践中不可能存在。 C. 人类社会及其实践过程不可能为零和思维提供绝对封闭条件。 D. 要作出顺应客观规律的正确选择,就应该转变“性恶”观点。 |
|
下载Word版试题 | |
《和思维没有出路·人民日报》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 |
答案解析 | |
【答案】 1. D 2. A 3. C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要求分析四句话中所反映的思维方式,与众不同的一句。答题前先通读文本,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理解文中谈论了哪几种思维方式,这四句话又能体现出什么思维方式,然后加以分析判断同与不同。全文围绕“零和思维”来分析。第二节分析博弈论关于零和的模型时,所例举的就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棋盘外总是有东西的”这三句话,“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常态;“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是对人类社会利益偏好多样性的形象描述;西方谚语“棋盘外总是有东西的”,也是同样的意思。这三句都体现了零和思维方式,D项,从分析零和思维得与失的角度分析,“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只体现了“得”。故选D项。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的含义。答题时要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遵循“词不离句,段不离篇”的原则。A项,第二段的观点在前面,“在人类社会实践中,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绝对零和的现象”,意是世上没有也不可能有绝对零和的现象。后面所举三例即是证明。故选A项。 【3题详解】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A项,将“零和概念”与“零和思维”等量齐观,应是零和思维在在理论上荒谬,在实践中有害。B项,“零和思维是无稽之谈”评价不当,无中生有,文中没有这种说法。“在人类社会实践中不可能存在”理解有误,文中说说“ 在人类社会实践中,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绝对零和的现象”。D项,“要作出顺应客观规律的正确选择,就应该转变“性恶”观点”理解有误。原文是说“人之为人,不在于究竟是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而在于面对善与恶的纠缠,可以作出顺应客观规律、彰显人性光辉的正确选择。”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涉及的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
|
录入时间:2021-05-08 09:3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