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节选)·袁行霈》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 |
试题内容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节选) 袁行霈 ①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之一,就是选择包容。 ②包容,是中华文明固有的思想。早在《尚书》中就有这样的话:“有容,德乃大” (《周 书•君陈》)。意思是有所包容,所成就的功德才能巨大。《老子》也说:“容乃公,公乃王,王 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意思是:有所包容,就能臻于“公”,进而臻于“王”,臻于“天”, 臻于“道”,臻于“久”。这些虽然都是针对统治者而言的,但在中华文明中具有普遍的意义。 中华文明是一种包容性很强的文明,中国人常用“海纳百川”来形容一个人的气度胸襟,这四 个字也可以用来形容中华文明的品格。 ③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证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不只是黄河流域,还包括长江流域。越 来越多的考古资料又证明,除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还有许多文化遗存散布在全国各地。中 华文明的组成,既包括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民族创造的 文明,也包括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创造的文明。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是多 种文明因素的整合。整合的模式是以华夏文明为核心,核心向周围扩散,周围向核心趋同,核 心与周围互相补充、互相吸收、互相融合。汉族和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都为中华文明作出了 重要的贡献。例如:我们引为骄傲的山西应县木塔那样精美的建筑,便是契丹族所建立的辽代 的杰作;蒙古族所建立的元朝,首次开辟了我国南北海运航线;满族所建立的清朝,出现了康 乾盛世。这些都为中华文明增添了精彩的一页。 ④我们还可以以战国和唐代为例进一步说明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战国时代儒家、墨家、道 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不同的学说和流派多元共存,自由争辩,这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实。 我想强调的是,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不只体现在统治者的包容性上,也体现在整个社会的包容性 上。孔子有弟子三千,“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滕文公章句下》),其它各家也各有自 己的信徒或同道,这说明社会的包容度很大。包容,也是唐代文明鼎盛的一个重要标志,这表 现在许多方面,例如儒、释、道三家并用;政府机构中各民族的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以 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使大量出身庶族的士人进入仕途;文学艺术的题材和风格多种多样, 等等。仅以政府的将军为例,如哥舒翰、高仙芝、李光弼等都是少数民族。而日本的阿倍仲麻 吕(晁衡)、新罗的崔致远都曾远离故国在唐朝任职。 ⑤中华文明的历史告诉我们:文明的发展需要包容,“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唯包容才能 百川汇海,唯包容才能不断壮大。 (节选自 2011 年《新华文摘》,有改动) 1. 下列关于原文第二、三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尚书》中的“有容,徳乃大”,《老子》中的“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 久”都是告诫统治者要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来统治天下。 B. 中华文明是一种包容性很强的文明,我们可以用“海纳百川”四个字来形容中华文明的品格。 C. 中华文明的整合模式具备以华夏文明为核心,核心向周围扩散,周围向核心趋同,核心与周围互相补充、互相吸收、互相融合的特点。 D. 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是多种文明因素的整合。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创造的文明融入华夏民族创造的文明后,就逐渐消亡了。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除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民族创造的文明外,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创造的文明,也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 B. 我国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也为中华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如:山西应县木塔便是契丹族所建立的辽代的杰作;蒙古族所建立的元朝,首次开辟了我国南北海运航线。 C. 我国社会的包容性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因为战国时代出现了儒家、墨家、道家等不同学说和流派多元共存、自由争辩的局面。 D. 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证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不只是黄河流域,还包括长江流域;中华文明的许多文化遗存除了散布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外,还散布在全国各地。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有弟子三千,同时“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而且其它各家也各有自己的信徒或同道,致使当时社会的包容度很大。 B. 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唐朝统治者比较注重通过科举考试使大量出身庶族的士人进入仕途、建立功业。 C. 唐朝政府机构中各民族的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唐朝政府的军队中就有哥舒翰、高仙芝、李光弼等少数民族的人做了将军。 D. 唐代儒、释、道三家并用,文学艺术的题材和风格多种多样,说明唐朝文明的包容性在思想、艺术等很多领域中都有所体现。例如,在唐代诗歌中就可见一斑。 |
|
下载Word版试题 | |
《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节选)·袁行霈》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 |
答案解析 | |
【答案】 1. D 2. C 3. A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关于原文第二、三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第二、三两段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回答此题,要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第二、三两段有关内容进行仔细比照。不难发现D项,“就逐渐消亡了”的说法错误,在原文中无根据。故选D。 【2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回答此题,要将各选项内容和文本有关内容进行仔细比照。原文开头第二节便说“包容,是中华文明固有的思想。早在《尚书》中就有这样的话:‘有容,德乃大。’”这说明包容思想早在商周时代就已具备,可C项却说“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显然时间推断有误。故选C。 【3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回答此题的重点,要放在理解和分析正确与否上。A项,强加因果,“使得当时社会的包容度很大”说法有误。原文第四节说的是“孔子有弟子三千,“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滕文公章句下》),其它各家也各有自己的信徒或同道,这说明社会的包容度很大。”故选A。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 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
|
录入时间:2021-05-09 09:03: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