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山,那人,那狗·彭见明》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 |
试题内容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那山,那人,那狗 彭见明 天还很暗,鸟儿没醒,鸡儿没叫。可父亲对儿子说:“到时候了。” 于是,上路了,那新人迈开了庄严的第一步,那老人开始了告别过去的最后一趟行程。 还有狗。 它对陌生的年轻汉子表示诧异:他怎么挑起主人的邮包?主人的脸色怎么那样难看?这究竟发生了什么? 晨雾在散,在飘,最后留下一条丝带,一帕纱巾、一缕轻烟。这时分,山的模样,屋,田畴、梯田的模样才有眉有眼——天亮了。近处有啁啾的小鸟,远处和山垅里回荡着雄鸡悦耳的高唱。 父亲发现,平川里来的年轻人满脸喜色,眼睛朝田野里乱转。是啊,对于他,山里的一切都是新奇的。 父亲想告诉儿子,要留神脚下,但没说,让他饱览一番吧。让他爱上山,才能与山过一辈子。 他告诉儿子,这趟邮路有两百多里,中途要歇两个晚上,来去要三天。第一天要走八十里山路,翻过天车岭,便是望风坑;走过九斗垅,紧爬寒婆坳;下了猫公嘴,中午饭在薄荷冲;再过摇掌山,夜宿葛藤坪。这天最累人,最辛苦。早起走得紧,才不至于摸黑授宿。 狗在前面慢慢走,走的是老人曾经走的速度。它跟随老人九年,以前老人总和它喃喃地“聊”着。今天呢,没有!是因为那年轻人吗?狗恶意地看了新来的汉子一眼。 儿子嫌狗走得慢,狗却不理睬年轻人的焦虑,老人从狗的步子里,知道速度一如往常。但是,他发觉双腿已经不能适应了,倘若今天还是自己挑担送邮,倘若支局长不催促自己退休,那会是个什么样子呢?是不是思想上放落一身枷,人就变娇了呢? “汪、汪、汪。”狗站在山顶的岩石上高声叫着。想不到,这沉默的、温驯的狗,嗓门竟有这么响亮;昂首翘尾,竟有这么威武神气。父亲说:它在“告诉”山那边,将有外边的消息和信件带给他们。 父亲指着远处,告诉儿子这叫什么地方,有多少村子,有哪些要发放的报纸书刊……这笔细细的流水账,好像刻在他那花白头发保护的大脑里。 儿子很像父亲。笑时的模样语气,利索干净的手势,有条有理的工作,都像。父亲高兴,乡亲们更高兴。邮包掏空一些,但很快又塞满了。有要寄包裹的,要发信的,要汇款的……邮递员也是邮收员呢。八十多斤的邮包,挑回去,只怕是有增无减。 父亲哼一段打口腔给儿子听:“过了曲江是禾江,禾江下去是浊江,浊江南江连丽江,背江横江矮子江,末末了是婆婆江。”山里没大河,“江”是对溪流的称呼。严寒也罢,急流也罢,对于乡邮员来说,都必须脱袜卷裤通过,老人的关节炎就是这样长年累月积下的。支局长体谅他,考虑给他换换地段,让年轻人来。他不。他担心人家来不熟悉哪儿水大,哪儿水浅。 儿子有一双粗实的有茧的脚,有着庄稼人稳重的步伐,他从容地涉过小溪,把担子放在溪那面干净的草地上。 狗看着陌生汉子又涉水过来。粗壮但冻得通红的双脚,稳稳地踩在岸边浅水里,略曲着背,把双手朝后抄过来…… 就这样,父亲弯着腿,双手搂着儿子的颈根,前胸、腹部紧贴着儿子温热厚实的背。他有一瞬间的眩晕。他怀疑这不是现实……在遥远的记忆里,他也背过儿子一次。 那一次,支局长命令他回家过三天。他和儿子痛病快快地玩三天哩。儿子出生时他不在家,老婆反而寄来红蛋,把丈夫当外客了。那次回家,他买了鞭炮,买了灯笼。他让儿子骑在他背上玩了一整天,儿子想下来也不让。他是背过儿子一次的——作为父子情谊,能记起的,仅止于此啊。 筹火已燃起,狗温存地用舌头舔着年轻汉子的手背——他不陌生了,它感激他。 …… 又一个清晨。父亲下完门坎的石级,踉跄了一下,赶忙撑住儿子的肩膀。 在石拱桥的桥头,儿子挑着邮包,站住不动了。如果父亲不转回山那面的绿门绿墙的营业所,他决计就这样站下去。 父亲分明地看见儿子脸上的固执。他决计不再送了。 “你……小心,走吧。” 儿子默默地点点头。鼻子里酸酸的,但,他仍没开步。 于是,父亲转过身去。 狗呢?站在桥中“嗷嗷”急叫着。父亲返回去,蹲下身抱着狗的颈根,对它说:“你跟他去,他会待你好的。你去吧,他需要你,要你做伴,要你做帮手。听清了?” 老人猛地扭转头,径直走了。狗略一踌躇,也跟了去,在老人身边“嗷嗷”叫着。 老人突然捡起根竹棍,朝狗屁股上抽去。狗负着痛,朝桥那边跑去。 老人把竹棍丢进溪水里,喉咙猛地堵上一块东西。好一阵,他觉得一股热气直扑膝盖。睁开眼一看,是狗!狗在吻他的膝盖骨。 他又俯下身,用手替狗擦去眼泪,轻轻地说:“去吧。” 于是,一支黄色的箭朝那绿色的梦里射去。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从视觉和听觉等角度描写了山区秀美的景色,营造出清晨静的氛围,写出了山区邮递员早起奔波的生活背后诗意的一面。 B.小说的语言清新隽永。两处画线的句子,或排比,或顶真,语势贯通,暗示老人对儿子说起邮路的漫长、艰辛时,内心仍然无法平静。 C.小说插入的支局长劝老人退体、打算给他换地段、命令他回家三天等情节,反映了支局长对下属的体贴,更衬托出老人的精神品格。 D.“山”还是那山,“狗”还是那狗,“人”却由老人变成儿子。父子两代人先后献身于山区邮递事业的故事,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2.儿子背父亲与父亲背儿子两个情景,蕴含了怎样的深意? 3.小说把狗当作一个重要角色来写,这样安排有何作用? |
|
下载Word版试题 | |
《那山,那人,那狗·彭见明》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 |
答案解析 | |
【答案】 1.B 2.(1)蕴含着儿子对父亲的爱。河水冰冷,他不忍心让有关节炎的父亲再下水。(2)蕴含着父亲对儿子的愧疚,多年来他因工作忙碌而无暇顾及家庭,背儿子是一种补偿。(3)蕴含着敬业与传承的主旨。儿子背父亲过河,象征着继续完成父亲的事业。 3.(1)使结构更加连贯:“狗”贯穿了小说的情节。(2)衬托人物的形象:“狗”是父子两代人事业的见证者与配合者。(3)增加了叙述的趣味性:小说以“狗”的视角来讲述故事,生动有趣。(4)暗示文章主旨:“狗”对儿子态度发生变化,最终追随儿子,暗示两代人之间有着事业的传承。(5)为读者带来审美的乐趣:“狗”恪尽职守,充满灵性,是一个可亲可爱的形象。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B项,“暗示老人对儿子说起邮路的漫长、艰辛时,内心仍然无法平静”错误,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在娓娓道来的语气中,蕴含着老人对山区邮递员这份职业的敬重与热爱。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小说情节内容以及分析情节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把握设题情节的内容,分析其蕴涵的深意,然后结合情节的内容,分析情节的具体作用。解答此类试题,一般从以下五个方面考虑:①情节与小说环境的关系,常用术语有突出(烘托、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②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常用术语有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等;③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常用术语有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等;④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常用术语有埋下伏笔、设置悬念、铺垫照应、推动情节发展、对比衬托、承上启下等;⑤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常用术语有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 题目要求分析儿子背父亲与父亲背儿子两个情景蕴含的深意。小说中,父亲把山区邮递员的工作传承给儿子,并带着儿子熟悉路线。在熟悉路线的过程中,需要涉过小溪,儿子先过溪后,把担子放在溪那面干净的草地上,接着又涉水过来,把父亲背在背上,这一个情景蕴含着儿子对父亲的爱。溪水冰冷,连年轻儿子的双脚都冻得通红,儿子不忍心让有关节炎的父亲再下水,因此过河后,又返回来,背父亲过河。同时,儿子背父亲过河,也意味着儿子有能力、有意志继续完成父亲的山区邮递事业,刻画了儿子有责任、有能力的形象,揭示了小说敬业与传承的主旨。而父亲背儿子的情景发生在父亲的回忆中。儿子出生时,父亲不在家,为了弥补儿子,父亲让儿子骑在他背上玩了一整天,儿子想下来也不让。这是作为父子情谊,父亲唯一能记起的情景。很明显,多年来父亲因为工作忙碌而无暇顾及家庭,为了弥补对儿子的愧疚,父亲选择了背儿子玩耍的补偿方式。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小说次要角色的作用。解答此类试题,一般从次要角色对主要角色形象的烘托与塑造、对小说主题的表达和凸显、对情节发展的推动与串联等方面去考虑。 题目要分析小说把狗当作一个重要角色来写的作用。从文中来看,“狗”是小说中的次要角色,但它在文中可以说是“穿针引线”式的角色。“狗”出现在小说全部的情节当中,贯穿了小说的情节,使得小说结构更加连贯,增强了小说结构的紧密性。“狗”本来陪伴着父亲进山出山送信,当父亲年老,将工作交给儿子之后,“狗”又陪着儿子来回送信。可以说,“狗”是父子两人工作的陪伴人,是两代人事业的见证者与配合者。小说用“狗”的形象,来衬托父子两人勤恳工作、不辞辛劳的形象,丰富了父子两人的形象,暗示两代人之间有着事业的传承,升华了小说的主旨。同时,小说借用“狗”的视角来讲述故事,串联情节,为读者树立了一个可亲可爱的形象,生动有趣,增加了小说叙述的趣味性,容易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为读者带来审美的乐趣。总之,对于这篇小说来说,“狗”是次要角色,但决不是可有可无的角色。 |
|
录入时间:2021-02-07 11:55: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