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应把握“四性”·高源》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 |
试题内容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现代乡村旅游是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农村区域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迅速,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明显区别于回老家的传统旅游者。 现代乡村旅游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旅游的时间不仅仅局限于假期;现代乡村旅游者充分利用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和建筑、文化等资源。现代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的贡献不仅仅表现在给当地增加了财政收入,还表现在给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同时还给当地衰弱的传统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摘编自百度百科《乡村旅游》,有删减) 材料二: 2017年中国乡村旅游接待游客28亿人次,占国内游客接待人次的56%;营业总收入超7400亿元,占国内旅游总收入的13.2%。数据显示,我国乡村旅游旅游人数占国内游客比重在历经2012-2015年的快速增长后,2016-2017年保持平稳增长。而乡村旅游收入比重更是保持稳定增长趋势。 (数据中商产业研究院《2018-2023年中国乡村旅游市场发展前景研究报告》。) 材料三: 景区门票政策性下调的背景下,景村融合构建新消费增长极成为趋势。目前景区存在的几个普遍现象:产品结构现状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自由行,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旅游消费需求;景区淡旺季明显、夜间游览产品不足;景区的消费主要停留在白天,夜间产品仍然十分不足,许多景区留不住游客过夜;随着门票价格的政策性下调,景区必须彻底打破门票经济的依赖度,需构建新的消费增长极。 目前国家5A级的大部分景区内及周边存在丰富且优质的乡村旅游资源,有景中村、景边村,景区及其周边的乡村资源就为其提供了很好的增量空间和消费场景,同时这样的乡村资源又具备了天然的人流基础,享受景区的基础配套设施。这样的二者结合发展,必然会形成共振效应。 (左驭《乡村旅游洞察:逆城市化、景区变革与精准扶贫》) 材料四: 发展乡村旅游应注重生态保护的“可持续性”。“可持续性”立足于绿色发展,指的是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在环境承载力范围内构建产业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体系。当前,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超环境承载量发展的现象,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这种破坏一方面源自本地村民在开发过程中的过度开发行为、环境污染行为,另一方面来自游客游览中带来的汽车尾气、生活垃圾等。这些破坏了乡村旅游赖以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虽然能够一时得益,但却是“吃子孙饭、断子孙路”。注重乡村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必然选择。 所以,要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科学合理地进行乡村旅游开发。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从产业发展角度看,乡村生态环境是产业发展的基础资源,破坏了生态环境就是自掘坟墓。从消费需求来看,乡村生态环境正是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所在,破坏了生态环境也就失去了消费动力,产业发展也是无源之水。要在乡村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规划先行,科学筹谋,控制开发强度,将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有机结合起来。 (高源《发展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应把握“四性”》2018年5月5日《中国旅游报》)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现代乡村旅游具有旅游时间自由和旅游资源丰富的特征,为农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B. 从数据和图表可以看出,从2010-2016年,中国乡村旅游接待人次、旅游收入和过夜游客数量都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 C. 在景区门票政策性下调的背景下,景区旅游发展必须和乡村旅游发展相结合,构建新的消费增长极,才能解决本身存在的普遍问题。 D. 国家大部分的5A级景区内和周边都存在有丰富且优质的乡村旅游资源,二者结合发展,必然会形成共振效应。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景区和乡村旅游结合发展的共振效应具体表现为:乡村资源在享受景区基础配套设施的同时,也为景区提供了增量空间、消费场景。 B. 不管是乡村旅游开发者开发过程中的过度开发行为,还是游客游览中带来的汽车尾气和生活垃圾等,都在不同程度上破坏了资源环境的基础。 C. 产业发展是乡村生态环境的基础,乡村生态环境是人民群众的需求,破坏了生态环境,产业发展就无从谈起,也会让群众失去消费动力。 D. 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要注重乡村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将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有机结合,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和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是不矛盾的。 3. 对于发展乡村旅游最应该注意的当地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你认为需要从哪些方面采取措施?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
|
下载Word版试题 | |
《发展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应把握“四性”·高源》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 |
答案解析 | |
【答案】 1. A 2. C 3. (1)从政府角度: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科学合理地进行乡村旅游开发。(2)从当地乡村角度:发挥基层行政单位的监督职能,加强对村民的引导,加大惩处力度,杜绝过度开发行为和环境污染行为;(3)从游客角度:增强环保意识,做到“文明旅游”“文明出行”。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B项,“从2010-2016年……过夜游客数量都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二的图表,过夜游客数量在2013年呈现下降态势;C项,景区发展必须打破门票经济依赖度,而非必须和乡村旅游相结合。D项,“国家大部分的5A级景区内和周边都存在有丰富且优质的乡村旅游资源”说法错误,原文是国家5A级的大部分景区而非国家大部分的5A级景区。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C项,“产业发展是乡村生态环境的基础”表述错误,应该是“乡村生态环境是产业发展的基础资源”。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能力。探究类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针对文中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实际是对文章的内容的提炼的过程。本题要求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对于发展乡村旅游最应该注意的当地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你认为需要从哪些方面采取措施。属于向内挖掘类探究题,貌似提出自己的观点,实际上概括材料的观点,注意提取材料中相关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通读材料,可以从材料中筛选出“发展乡村旅游应注重生态保护的‘可持续性’。‘可持续性’立足于绿色发展,指的是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在环境承载力范围内构建产业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体系”“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超环境承载量发展的现象,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这种破坏一方面源自本地村民在开发过程中的过度开发行为、环境污染行为,另一方面来自游客游览中带来的汽车尾气、生活垃圾等”“这些破坏了乡村旅游赖以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虽然能够一时得益,但却是‘吃子孙饭、断子孙路’。注重乡村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必然选择”“要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科学合理地进行乡村旅游开发”“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从产业发展角度看,乡村生态环境是产业发展的基础资源,破坏了生态环境就是自掘坟墓”“从消费需求来看,乡村生态环境正是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所在,破坏了生态环境也就失去了消费动力,产业发展也是无源之水”“要在乡村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规划先行,科学筹谋,控制开发强度,将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有机结合起来”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从政府、当地乡村、游客三个角度整合分析对于发展乡村旅游最应该注意的当地生态环境保护问题需要从哪些方面采取措施。 【点睛】探究的题目,答题时注意首先明确探究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具体明确答题的方向。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针对文章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实际是对文章的内容的提炼的过程,答题方式是观点+原文例证。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章和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 |
|
录入时间:2021-05-11 09:10: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