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小说与民间智慧结缘·杨义》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说与民间智慧结缘

杨义

宋元时代,杂剧、南戏迅速发展,小说发展也出现了与它的存在形态和历史命运休戚攸关的重大选择。小说由案头写作被抛到市井演说,由说话人发挥“舌辩”,讲述着古今故事、市井风情,并汲取了市民社会的经验、欲望和趣味,最终为世俗娱乐提供了一种新的美学文化方式。由此小说以说话人技艺和话本的物化形态,与无限丰沛鲜活的民间智慧结缘,为自身的白话体制的形成和发展,开辟和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无穷无尽的动力。话本的含义是话之本,包括说话之所本和说话之文本,它是说话所留下的文字形态。话本的特质在于它源于民间文化,它以民间智慧改造了宋元文学总体结构。

话本小说的旺势,与当时的人气旺、财气旺和娱乐气旺有着深刻的关系。“三气旺”中首先是人气旺。宋平残唐五代之乱,经一百五十年承平发展,到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人口突破一亿,远远超出盛唐时期官方统计的五千多万。南宋国土不及北宋三分之二,人口仍达六千万左右。农业经营趋于精耕细作,粮食亩产约为唐代的一倍半。这就提供了一个基础,有力地支撑着纺织、印刷、制瓷、造船、冶金等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出现了人口在几十万以上,甚至达到百万的城市。其次是财气旺。宋代城市的商业功能增强,商贾设立行会,行商长途贩运,与辽、夏开设边境贸易的榷场,与大理国茶马互市,开通泉州、广州等地的海上陶瓷之路,使得富商巨贾的财产在百万贯以上。与此相应,在非主流文化中出现某种重视商业的观念。商贸的发展,促使在大量铸造通宝铜钱的同时,于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发行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官交子,其后一二百年间发行量增加二三十倍, 最多达三亿多贯。直到元朝忽必烈时期,明令用纸币取代银币、铜钱。这些都从特定的角度反映着城市商业已具规模。

人气和财气在城市汇聚,就产生了其三——娱乐气旺的效应。宋以后的城市不同于唐代四面设墙、坊与坊、坊与市分隔的坊里制,而采取了临街开店、四通八达的街巷制,这就出现了聚散方便、表演热闹的大大小小的瓦舍勾栏。各路艺人在那里表演杂技、魔术、相扑、皮影、傀儡、弹唱、说话伎艺,市民文化相当繁荣,并且有了夜场或夜生活。只要对比着阅读宋人写的《东京梦华录》一类城市风情笔记和唐人写的《教坊记》,就不难理解一种新的城市娱乐需求促进了说话技艺和话本小说的丰富发展。丰富的大众娱乐的美学可能形成了灌园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等书中开列的“说话四家”。说话门类的出现,表明行业发达和众多艺人业有专长。说话艺人组合成雄辩社,又有书会才人撰写文本,因而各种说话名目如春草繁生、旋生旋灭者当不在少数,但一些杂书和目录书留有篇目的尚有近二百种,经过整理存世的宋元话本尚可读到五十种左右。

(节选自《中国古典文学图志》)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选择存在形态时,宋元时代的小说放下身段,是为了能够与杂剧、南戏遥相呼应。

B. 小说讲述古今故事等,与其采用新的美学文化方式和从市民社会中汲取养料关系密切。

C. 小说只要将话本的物化形态与民间智慧结缘,就找到了自身发展无穷无尽的动力。

D. 话本属于文字形态的一种,源自民间文化,并用民间智慧改造了宋元文学总体结构。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在阐释宋元话本小说发展时,着重分析了外在因素对其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

B. 文章第二段列举出不同时代的人口数量,意在证明由唐至宋人气越来越旺的观点。

C. 文章第三段从典籍中寻找例证,证明了城市娱乐需求促进话本小说发展的观点。

D. 文章从人气旺、财气旺、娱乐气旺等方面论述了话本小说的形成、发展、兴盛过程。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农业朝着精耕细作的方向发展,使得粮食亩产大幅增加,成了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助力。

B. 在商贸发展中,商贾们利用榷场、茶马互市、海上陶瓷之路等途径,聚敛了大量财富。

C. 银币、铜钱、纸币的流通既反映宋元时代商贸发展情况,也说明当时城市商业规模庞大。

D. 与唐代不同,宋代城市采取了街巷制,出现了瓦舍勾栏,这里为市民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条件。

下载Word版试题
《小说与民间智慧结缘·杨义》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D    2. D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首先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A项,“宋元时代的小说放下身段,是为了能够与杂剧、南戏遥相呼应”理解不当,逻辑错误,强加因果关系,原文是“宋元时代,杂剧、南戏迅速发展,小说发展也出现了与它的存在形态和历史命运休戚攸关的重大选择。”关联词“也”的意思是二者并存,并非因果关系,所以A是错的;B项表达错误,“小说讲述古今故事等,与其采用新的美学文化方式和从市民社会中汲取养料关系密切。”曲解文意,逻辑关系出现问题,原文是“讲述着古今故事、市井风情,并汲取了市民社会的经验、欲望和趣味,最终为世俗娱乐提供了一种新的美学文化方式”,最终……为……提供,可见“……故事”提供了……美学文化方式,可以归纳为因果倒置,或者时间错位;C项,“只要……就……”说法绝对。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文章从人气旺、财气旺、娱乐气旺等方面论述了话本小说的形成、发展、兴盛过程”的说法错误,扩大了范畴,原文有“话本小说的旺势,与当时的人气旺、财气旺和娱乐气旺有着深刻的关系”,主要说的是“旺势”,未涉及“形成和发展”。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C项,“也说明当时城市商业规模庞大”中“庞大”错误,原文是“这些都从特定的角度反映着城市商业已具规模”,从“已具规模”到“庞大”,拔得太高。故选C。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录入时间:2021-05-11 09:2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