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习惯·刘国芳》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习惯

刘国芳

老人挑一担莴笋上街去卖,老人早上四点出门,天蒙蒙亮的时候,老人到街上了。

路上落了雨,老人身上淋湿了,天还凉,老人在风中冷得发抖。

有人上街买菜,看见老人在发抖,就说:“落雨就不要出来呀。”

老人说:“不要紧。”

买菜的又问:“莴笋几多钱一斤?”

老人说:“五角。”

买菜的没讨价还价,称了三棵,把钱給老人时,买菜的又说:“你这是何苦呢,五角钱一斤的莴笋,你这一担总共也卖不了几个钱,淋病了划不来。”

老人说:“劳惯了,不要紧。”

买菜的不再说了,走了。

天完全亮了,街上人也多了。一个孩子跟着大人过来买菜,孩子也看见老人在寒风中冷得发抖,孩子于是跟大人说:“我们买莴笋吧?”

大人说“你不是不喜欢吃莴笋吗?”

孩子说,“你看那老奶奶,一身都湿了,我们买了她的莴笋让地早点回家。”

大人听从了孩子,过去问着老人说:“莴笋几多钱一斤?”

老人说:“五角。"

大人和孩子也没还价,拿了几棵给老人称,老人称着时,孩子问着老人说:“奶奶,你冷吗?”

老人说:“不冷。”

孩子说:“下雨就不要出来呀?”

老人说:“不要紧。”

孩子和大人走开后,孩子跟大人说:“我觉得这奶奶好可怜。”

孩子说着时,到处看,忽然,孩子发现街两边除了一些菜贩子外,卖菜的全是一些老人。孩子惊讶于自己的发现,孩子说:“妈妈,街两边卖菜的怎么全是老人呀?”

大人说:“现在乡下年轻人都不愿作田,只有老人作田。”

孩子说:“为什么只有老人作田?”

大人说:“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

孩子说:“所以,这上街卖菜的都是老人。”

大人点头。

卖菜的老人还在那儿,一个人过来买莴笋,又一个人过来买莴笋,他们都看见老人淋得一身,看见老人冷得发料,瑟瑟发抖,如同一头孤独地站在寒风中的老牛。他们就很同情老人了,他们说:“落雨就不要出来呀,一担莴笋又卖不了几个钱。”

老人说:“习惯了,不出来倒不晓得做什么?"

买菜的就不作声,买了莴笋走人。

很快,老人挑来的莴笋卖完了,老人挑了空担子往回走。街边有人卖包子,老人摸摸索索掏出一块钱买了两个包子,然后边吃边往回走。

半路上又落起雨来,老人到屋檐下躲雨,躲着时,一辆汽车停在老人跟前。随后,车上走下来一个人,这人跟老人说:“娘呀,你怎么又出来了,跟你说了多少次了,别出来卖菜,你怎么不听?”

明显,这人是老人的儿子,老人回答儿子说:“不出来卖菜,你叫我做什么?”

老人的儿子说:“淋病了怎么办?”

老人说:“哪那么容易生病。”

老人的儿子让老人上车,老人不上,老人说:“过一会就不下了,你走吧,我不习惯坐车,我喜欢走,我还是走回去。”

老人的儿子抬头看看天,雨小了,老人的儿子便摇摇头,开车走了。

几子把车开走后不久,老人也往家里去。半个小时或一个小时后,老人到家了。一到家,老人便放下担子,然后往地里去。落了雨,地里的菜青翠碧绿,面对一地的青青翠翠,老人笑靥如花……

(本文有删改)

1. 概括本篇小说的语言特点。

2. 本篇小说在故事情节的叙述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3. 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4. 小说以“习惯”为题在文中有什么意蕴?请你谈谈对此的理解与思考。

下载Word版试题
《习惯·刘国芳》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①叙述语言简洁,口语化,符合人物的身份。②人物语言具有反复性.能更好地凸显人物朴实吃苦耐劳的特点。   

2. ①多用对话形式.使叙事更加集中。②类似情节的反复运用,使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加丰满。③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结尾方式,使小说的意蕴更加丰富。   

3. ①场景描写,简单勾勒了故事发展的环境.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②神态、细节描写,刻画了老人在等待卖菜时湿冷的样子。③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体现了老人坚韧、隐忍和勤劳的特点。④语言描写,体现了买菜人对老人的同情。⑤“一个”“又一个”等词语的运用,突出了人们关注、同情老人的普遍性,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尚,体现了作者对普通百姓的人文关怀。   

4. 意蕴的理解:①老人每天卖菜,对人说“不要紧”,拒绝儿子的好意.坚持走路回家是习惯,体现了老人坚韧、隐忍和勤劳的特点。②周围的人对老人产生同情心,买菜时不还价是习惯,体现了人们的善良,具有同情心。③如今年轻人外出打工,老人在家干活这种情形也成了习惯,引起我们对空巢老人现象的关注。①儿子要老人坐车,不让老人卖菜是习惯,体现了儿子对老人的关心,孝顺老人。意蕴的思考:①在如今的时代变革中,空巢老人这样的普通人的现实生活状况,值得我们关注,对普通人也需要有人文关怀。②人们的善良、勤劳,人与人之间的互帮互助这些美好的习惯,值得在当今社会继续发扬光大。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品味小说中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若赏析人物语言,就要从表现手法、语句含意、人物性格等方面入手,视具体的情境而定;若赏析作品的语言,就要综合考虑表现手法、语句含意、语言风格、语言作用等。本题从作品的语言看,例如:老人说:“不要紧。”买菜的又问:“莴笋几多钱一斤?”老人说:“五角。”从此句我们可以看出叙述语言简洁,口语化,符合人物的身份。从人物语言看,例如:老人回答儿子说:“不出来卖菜,你叫我做什么?”老人的儿子说:“淋病了怎么办?”老人说:“哪那么容易生病。”从对话我们可以看出人物语言具有反复性.能更好地凸显人物朴实吃苦耐劳的特点。

【2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赏析小说情节特点的能力。就作品局部情节设题,并且明确了具体技巧的,就应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并分析技巧的艺术效果。若就整篇作品设题,并未明确解题技巧,则应从形象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主题表现、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艺术效果等角度思考。例如本题:老人说:“不冷。”孩子说:“下雨就不要出来呀?”老人说:“不要紧。”孩子和大人走开后,孩子跟大人说:“我觉得这奶奶好可怜。”这样的对话形式很多,使叙事更加集中。文章中卖菜情节的反复,使老人形象更加丰满。“一到家,老人便放下担子,然后往地里去。” 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结尾方式,使小说的意蕴更加丰富。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品味小说精彩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语言的赏析点主要有:①语句的含意;②语言的特点一般从准确简洁、清新明快、生动形象、浅显质朴等方面思考;③语言的风格,有幽默、辛辣、含蓄、深刻、自然和谐等;④语言的技巧,多从修辞角度思考;⑤语言的作用,表达了什么意义,有何表达效果,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卖菜的老人还在那儿,一个人过来买莴笋,又一个人过来买莴笋”此句是场景描写,简单勾勒了故事发展的环境,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看见老人冷得发料,瑟瑟发抖,如同一头孤独地站在寒风中的老牛。”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体现了老人坚韧、隐忍和勤劳的特点。“他们都看见老人淋得一身,看见老人冷得发料,瑟瑟发抖”此句对老人神态、细节描写,刻画了老人在等待卖菜时湿冷的样子。“他们说:‘落雨就不要出来呀,一担莴笋又卖不了几个钱。’”此处语言描写,体现了买菜人对老人的同情。“一个人过来买莴笋,又一个人过来买莴笋”此句中“一个”“又一个”等词语的运用,突出了人们关注、同情老人的普遍性,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尚,体现了作者对普通百姓的人文关怀。

【4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探究小说标题意蕴的能力。解答此题时要结合主旨看,标题是不是运用了双关象征、暗讽、对比等手法,是否寄托情感,深化主题;要结合结构看,重点看首尾段,看它们与标题之间有什么联系;还要结合情节看,标题是否有概括故事情节、铺开情节、呼应细节的作用;要结合人物看,明确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看标题与人物形象、性格或命运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以此来看题目是不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作者情感态度的表达有具体的作用;最后结合标题本身的效果看,对读者而言核标题是否新颖精妙,吸引读者。以“习惯”为题,说明老人有每天卖菜的“习惯”,不让老人卖菜是“儿子”的习惯,周围卖菜的人买菜时不还价也是“习惯”,年轻人外出打工,老人在家干活这也成了“习惯”,这些习惯引起我们的思考,从而表现文章的主旨。

【点睛】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或是情节的高度概括,或是人物性格的突出体现,等等。选择标题作为探究点是命题者的偏好。常见的探究方式有三种:一是侧重标题内容的意蕴探究,二是不同标题的比较探究,三是拟标题的意图。无论是哪种,都要关注两方面:一是标题本身的内容、艺术特点;二是标题与文本(如情节、人物、主旨、环境等)的联系,或就一个角度谈深谈透,或多角度多层次切入。

录入时间:2021-05-12 09: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