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的文化品格》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 |
试题内容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词的文化品格 ①词这种文体也走过一条从发生、发展到衰亡的道路。 ②宋词的荣耀得力于其市井文化与士林文化相互影响的双重品格。这一点,我们可从词的别名入手加以探讨。词又称“诗余”或“长短句”,前者循其文体嬗变脉络而言,后者就其形式立名。至于“________”的别名,则强调词的音乐属性。从隋唐至宋,这一属性是造就词的双重文化品格的基础。 ③西域音乐在隋唐时代传入中土,并与汉族的传统音乐融合产生出与雅乐对立的燕乐。燕乐即俗乐,词在初期就是与之相配的歌词,其市井文化的品格不言而喻。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一云;“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今则繁声淫奏,殆不可数。”文中“曲子”即指燕乐。明俞彦《爱园词话》云:“诗亡,然后词作,故日余也;非诗亡,所以歌咏诗者亡也。”此论也从音乐入手探讨词的产生。反言之,词之所以能够继诗之后获得演唱者或吟咏者的青睐,又与其表现形式的灵活多样密不可分。词打破了古近体诗较为齐整的句式,参之以变化错落,因而更适于倚声弦歌与抒情达意。 ④作为配乐的歌词,词作者必须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进行创作,才能用于演唱实践,于是“倚声”、“填词”等相关术语就应运而生了。词的句法参差错落,又有多种词牌可供创作时选择,因而在传达人们复杂隐秘的内心世界时,它就有了诗所难以比拟的灵活性。古人作文吟诗,往往要正襟危坐,以体现“诗言志”的尊严;却独于倚声填词较少顾忌。这就是“诗庄词媚”或“词为艳科”说之由来。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与广度上,或许词不如诗;但若表现复杂的情感世界,词又有胜于诗的优越性。王国维曾就此论道:“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人间词话》)他概括出诗与词的不同文体特征,的确很有见地。 ⑤词的文体特征与其音乐属性密切相关,而其接受方式也有了双重选择的可能,它除可供文人案头欣赏外,宛转于歌伎之口以娱悦听众也是一种普遍的方式。词演唱时的听众不仅限于文人士大夫,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市井中人,听众成分的复杂化要求词的写作须向俚俗靠拢。当然,除字句易于听懂而外,情趣的共鸣也是不可或缺的。此外,耳听与目治接受方式的不同,也要求词的写作不宜晦涩艰深,而要有一定的口语化基础。所有这些要求都无疑会令词的市井文化品格得到加强,否则,词即将失去其赖以发展的土壤,而成为纯粹的案头文学——恰如词在宋以后的遭遇那样。 ⑥两宋商业发达,使士林文化与市井文化有了碰撞交融的机会。北宋柳永长期混迹于歌楼妓馆之中,与下层市井细民接触频繁,他的词不同于与他大约同时的晏殊与欧阳修等人的作品,就因为柳词明显带有两种文化互融的痕迹。柳永作品中的一些较为俚俗的词作,市井味道就相当浓厚。因而也得到当时市民阶层的广泛欢迎,从而有了“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避暑录话》)的普及。 ⑦由于宋词的创作有相当一部分不局限于案头欣赏,而是要在瓦子勾栏演唱中博得各色人众的喝彩,这就要求词写作须即事言情、直抒胸臆,避免过多的跌宕起伏与别有寄托。只有通俗流畅的词句,才能令演唱者得心应口,并能令以市民为主的广大听众舒心适意。然而在宋代也有一些文人填词并不顾及市民的审美情趣,而仅是将词作为自娱的手段,这就使词向另一个方向——文人化或雅化的道路上发展。 ③宋词具有文化品格的双重性,它既属于士林文化,又属于市井文化。而后一种文化是以商品经济的发展为杠杆的,充满了活力,宋词也正是在这一基础上放射出空前绝后的耀眼光芒。 1. 在第②段划线处填空:至于“_________”的別名,则强调其音乐属性。 2. 结合文意,给“燕乐”下定义(40字以内) 燕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简要概括宋词受到士林文化影响的具体表现。 4. 下列对原文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于词具有市井文化品格,与诗的特征迥然不同,这就奠定了宋词的荣耀与辉煌。 B. 第②段引大量文献资料,意在说明,宋词是伴随着唐诗的消亡而产生的新的诗体。 C. 国学大师王国维认为宋词比诗更能表情达意和反映社会生活,作者对此深表赞同。 D. 词受演唱者或吟咏者青睐,是因为词具有鲜明的音乐性,并且表现形式灵活多样。 5. 简述宋词中的市并文化特征。 |
|
下载Word版试题 | |
《宋词的文化品格》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 |
答案解析 | |
【答案】 1. 曲子或曲子词 2. 燕乐是隋唐时代传入中土的西域音乐,与汉族的传统音乐融合,产生出的与雅乐对立的俗乐。 3. (1)词是由诗嬗变而来的,而诗主要是文人所作;(2)随着商业的发展,士林文化与石井文化发生了碰撞,文人(如柳永)参与了词的创作;(3)一些文人把填词作为自娱的手段,使词向文人化或雅化的道路上发展。 4. D 5. 词在发展初期是与俗乐相配的歌词;词打破了古近体诗较为齐整的句式,句法参差,有无可比拟的灵活性,更适合表达复杂的感情(或“诗庄词媚,词更适合表达复杂的世俗情感);词的语言大多浅显易懂(或比较口语化),容易被大众接受和理解。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原文中“……别名,则强调词的音乐属性”,所填写内容应该和音乐性相关,结合原文 “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曲子’”即指燕乐”,可以得出答案。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本题考查内容是下定义,用公式表示就是:被定义概念=种差+邻近属概念。(“种差”是指同一属概念下的种概念所独有的属性(既和其它属概念的本质的差别),“邻近属概念”是指包含被定义者的最小的属概念。在此题中,先筛选信息,“燕乐即俗乐”“西域音乐在隋唐时代传入中土,并与汉族的传统音乐融合产生出与雅乐对立的燕乐”,然后把“燕乐即俗乐”作基准句,再将其他句子中的内容作为修饰成分加进去即可。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题干问的是“简要概括宋词受到士林文化影响的具体表现”,然后浏览文本,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概括。“词又称“诗余”或“长短句”,前者循其文体嬗变脉络而言,后者就其形式立名”可概括为(1);“两宋商业发达,使士林文化与市井文化有了碰撞交融的机会”可概括成(2);“在宋代也有一些文人填词并不顾及市民的审美情趣,而仅是将词作为自娱的手段,这就使词向另一个方向——文人化或雅化的道路上发展”可概括为(3)。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原文的分析,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从第一段“宋词的荣耀得力于其市井文化与士林文化相互影响的双重品格”可以看出该项错误;B项,第②段的资料意在说明词与音乐的密切关系,从《爱园词话》云:“……非诗亡,所以歌咏诗者亡。”亦可知,词产生的时候,诗已经与音乐脱离了,并非是诗本身消亡了。C项,王国维概括了诗与词不同的文体特征,并未比较两者优劣。词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广度方面不如诗。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题干问的是“简述宋词中的市并文化特征”,然后浏览文本,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作答。根据文中“词在初期就是与之相配的歌词,其市井文化的品格不言而喻”“词打破了古近体诗较为齐整的句式,参之以变化错落,因而更适于倚声弦歌与抒情达意”“ 演唱时的听众不仅限于文人士大夫,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市井中人,听众成分的复杂化要求词的写作须向俚俗靠拢。当然,除字句易于听懂而外,情趣的共鸣也是不可或缺的”,考生结合以上信息概括作答即可。 |
|
录入时间:2021-05-12 09:27: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