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古村落》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 |
试题内容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日(2011.11.17)召开的第三届中国古村镇大会向外界透露,近15年来,中国古村落锐减近92万个,并正以每天1.6个的速度持续递减(附图一)。古村落是历史文化遗存的特有形式之一,承载着历史变迁的活建筑文化遗产。但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以传统村落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正在淡化,乃至消失。保护古村落,并不只是为了保留住那些古老的建筑,也在于如何深入挖掘古村落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文底蕴,做好古建筑“活化”文章。 一座古村落就如同一个地方的“老居民”,它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和流传千史、辉煌灿烂的文物遗产一样,都代表着这个地方的文化底蕴,承载着这个地方的历史文脉,寄托了一群人的精神联系。从这点上说,积极创新保护模式,守护古村落“最原始”的模样、不断延伸城市文脉就变得尤为重要。 古村落的消失不仅代表着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的消逝,同时也意味着这座古村落里的民间文学、戏曲、舞蹈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随之消失。古村落的不断消失也就意味着历史文化痕迹日渐淡去,在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如果少了对历史文化的触摸感,那么何来的文化延承? 有些人认为古村落只是人类生存之地,被淘汰是历史必然,他们有此片面的想法的主要原因在于忽视了人和村落的情感链接。如今,大多数人对传统村落缺乏“乡愁”情怀,也无法理解古村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呼吁保护古村落的物质文化时,重视建立人和村庄的情感联系也很重要,古村落保护不仅是保护村落建筑,更是在人的情感深处留下一处位置。所谓“乡愁”,有情方有愁,只有筑牢人们与古村落的“情感线”,方能让人们从内心深处理解古村落的意义与价值。 保护古村落,避免承载历史与故事的村庄归为尘土,绝非简单的输入,而需要在一砖一瓦的物质文化、一词一曲的历史文化、一颦一笑的精神文化中找回古村落发展的内生动力。 (刘静) 【材料二】 2018年10月,新华社消息,由国家文化局主办的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现场会正在贵州省黎平县举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过5年努力,大部分传统村落已被列为保护对象得到基本保护,中央财政已对前四批的3155个村落给予每个村庄300万元保护扶持。今年已启动第五批传统村落调查,经过此次调查评估,我国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村落将基本纳入,总数将超过5000个。文物局负责人对记者说,国家近年特别加强了对集中成片村落的整体保护。(附图二) 附图二 (新华社) 【材料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社会承续千年的村落正规模化地消失。2000年,我国有360万个自然村,2010年减少到270万个,且下降速度仍在加快,其中不少是古村落或文物普查认定的文物建筑。城镇化导致农民青年涌入城市,造成农村空心化,许多传统民居建筑常年失修或无人居住、破败不堪。为什么保护古村落?郭旃说:“即使人生短暂,我们仍然需要一个隽永的历史文化环境,以便保持人类生活的品质,在文物有限的岁月里,尽可能延长它们的寿命。” 古村落的保护和整修,要做到保持原貌基础上增加现代化设施。但是经济是个问题,因为保护一个老房子得花30多万元,而10万或5万元就能建起一座新房子。保护成本、现代化生活的需求等因素给古村落保护提出了新的课题。 在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下,不少地方往往采取将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结合到一起的做法,但在专家看来,旅游是否可以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提升农村文明程度尚需时间加以论证。据统计,在全国250家5A级景区中,直接依托古村落(镇)开发旅游的有28家,占11%,但开展旅游的古村落(镇)主要集中在客源市场、大型旅游景区或热门旅游线路附近。另一方面,古村落开发的商业化、同质化、村民边缘化问题也饱受诟病。 新形势下,中国古村落保护的确面临不少挑战,但机遇亦不少。国家对“三农”问题高度重视,各部门都有针对农村的支持政策:美丽乡村建设、农村环境整治、旅游发展基金、乡村文化站建设等。即便在城镇化过程中也明确要求更加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强调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建设也更多样,据农业农村部统计,近年来全国农民工返乡创业人数已达450万人,其中高等院校毕业生、退伍军人有120万人,他们把现代技术、生活方式以及经营管理理念带到农村,催生了农村新业态,也对古村落活化利用方式多样化进行了探索,积累了经验。 1. 下列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的古村落数量从2000年以来,一直逐年加速递减,这种状况已经引起国家政府的高度重视,并正着手改变。 B. 我国是文物系统实施的国家,省级集中成片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工程首批项分布在多数省级行政 区,经过5年的努力,首批保护项目已初见成效。 C. 我国已经审批四批传统村落,审批的数量逐次提升,现已启动第五批审批工作,届时大部分古村落将得到保护。 D. 虽然保护古村落的成本高、直接经济价值小,但是古村落的物质文化、历史文化和精神文化等附加值高,这吸引了很多人返乡创业。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保护旧居与人们的现代化生活需求是一对矛盾,为此,传统村落保护不应该守护原始模样,而要创新保护,做好“活化”文章。 B. 历史文化环境对保持我们生活的品质有重要作用,古村落与人有情感联系,保护村落,就是让人的情感深处有一个现实的寄托之地。 C. 古村落既包含有物质文化遗产,也伴随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古村落,就是传承历史文脉让人们通过触摸历史痕迹延续历史文化。 D. 传统村落保护的任务繁重,一时一地一个部门是难以完成的,它需要整合各级政府、部门,当地村民以及各类社会人土的力量来完成。 3. 请根据材料内容,简要说明在当前形势下可以采取哪些措施保护古村落。 |
|
下载Word版试题 | |
《保护古村落》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 |
答案解析 | |
【答案】 1. C 2. A 3. ①解决古村落产权困扰,建立和完善古村建设开发的管理工作机制;②统筹新村和古村建设;③完善基础设施建设;④维持古村的整体风貌,对老建筑进行适当修缮,采取措施活化;⑤结合传统的风俗习惯,加强古村的文化建设;⑥加强对古村周边自然环境资源的整治利用,营造与自然和谐融合的氛围。(任答3点合理即可)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要看清题目要求,然后浏览原文,再观察四个选项,需要找准答题区间,搜索与选项相关的语句,与选项的表述进行比对。本题A项“从2000年以来,一直逐年加速递减”中,“逐年递减”表述错误,原文为“2000年,我国有360万个自然村,2010年减少到270万个,且下降速度仍在加快”,在减少,但并没有说逐年递减,提取信息出现问题;B项“首批”初见成效,不合文意,图表中首批271个,而初见成效的只有51个,扩大的范文;D项“虽然保护古村落的成本高、直接经济价值小,但是古村落的物质文化、历史文化和精神文化等附加值高,这吸引了很多人返乡创业。”吸引了很多人返乡创业原因归纳错误。原文是这样表述的:“新形势下但机遇亦不少。国家对'三农'问题高度重视,各部门都有针对农村的支持政策”,可见是国家形势和政策有利于农村建设发展,这才是吸引创业者回乡的真正原因。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能力。考生应认真阅读题目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各项回归原文仔细对比发现异同。A项,“保护旧居与人们的现代化生活需求是一对矛盾”,说法绝对;“为此,传统村落保护不应该守护原始模样”,说法也绝对,文章说“古村落的保护和整修,要做到保持原貌基础上增加现代化设施”,保持原貌基础上创新,可见“不应该守护原始模样”表述不当。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筛选整合能力。考生先阅读题目要求再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作答,分条概括。题目为“简要说明在当前形势下可以采取哪些措施保护古村落”,原文材料一介绍了保护古村落的必要性,材料二介绍了取得的成果,材料三提出合理化建议。所以本题主要从材料三归纳概括。结尾段中“古村落的保护和整修,要做到保持原貌基础上增加现代化设施。”可概括为“维持古村的整体风貌,对老建筑进行适当修缮,采取措施活化”;“在城镇化过程中也明确要求更加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强调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可概括为“加强对古村周边自然环境资源的整治利用,营造与自然和谐融合的氛围”;“国家对“三农”问题高度重视,各部门都有针对农村的支持政策”可概括为“解决古村落产权困扰,建立和完善古村建设开发的管理工作机制”。 |
|
录入时间:2021-05-12 09:36: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