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武侠小说是一个独特的文学存在·龙其林》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 |
试题内容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金庸武侠小说是一个独特的文学存在 龙其林 日前,著名武侠小说家金庸因病不幸逝世,引发社会各界集体缅怀。金庸作为新武侠小说一代宗师,引发了中国文学研究界的强烈关注与重新评价,拥护者认为金庸的武侠小说超越了时代、民族、地区、性别的限制,成为中国文学一个独特的文学存在;批判者则认为他的小说缺乏现代感,是农耕文明时代审美趣味的体现。 金庸武侠小说受众广泛、影响力深远,其文学价值与文学史地位也不断得到学术界的认可。但是对于这位早已被写入文学史的当代作家,质疑与批评的声音始终不曾消失。在批评者看来金庸的武侠小说乃典型的通俗文学,是市场经济大潮兴起的产物。这种现念看似冠冕堂皇,实则经不起推敲。通俗文学作为中国文学的一支,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中国古代的四大经典名著除《红楼梦》外,其他几部小说都是当时的通俗小说,但这并不构成对于一些通俗小说经典性的否定。以是否属于通俗小说来评判金庸武侠小说,无异于缘木求鱼。 至于批评金庸的小说具有农耕文明时代的审美趣味,因而认为其作品的精神价值、故事缺乏现代性则更是令人莫名惊诧。作为独立的审美个体,作家基于自身审美趣味,思想立场创作出具有特色的文学作品本是应有的创作自由。倘若依据作家审美趣味趋于传统,崇尚农耕文明,以判断作家思想守旧、观念落后、对于现代文明隔膜,显然是一厢情愿的揣测。且不说作家有选择自己独特创作题材与审美偏好的自由,即便是表现传统农耕文明趣味的作品,也丝毫不影响其作品的优秀。若简单地以作品是否具有农耕文明趣味作为臧否标准,则沈从文、汪曾祺、陈忠实、刘亮程、张联等作家都将被剔除出优秀作家之列。 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对于同时代人往往评价谨慎。盖棺定论的思维习惯,使得中国文学研究界在评价在世的、同时代的作家时不免较为保守,甚至极为苛刻。金庸武侠小说虽然经过数十年的历史检验,“金学”也日趋兴盛,但这并不妨碍同代学者的批评与苛求。而更值得反思的,或许还在于一些学者对中国文学现代性的一味追求。他们以激进的姿态否定传统文化,在文学现代性的憧憬中排斥古典文学,于是具有章回体小说结构、传统趣味、驳杂文化的金庸武侠小说长期摒弃在经典作家之外。 金庸的去世,让中国社会认识到其武侠小说所产生的广泛影响力,也使中国文学研究界越来越意识到以往对于通俗文学简单评价的缺陷,金庸的武侠小说在全球华人地区甚至英语世界都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中国国家形象与民族文化的代表性符号之一。金庸是传统文化的坚守者,他通过武侠小说为读者们奉献了一批富于文化内涵、充满奇异想象和民族大义的优秀作品,赋予了中国当代文学以新的语言魅力和文化自信。 (来源于2018年11月5日《光明日报》) 1. 下列选项中,不能佐证作者在本文第二段中的观点的一项是( ) A. 金庸的小说雅俗共赏,曾有“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小说”的说法。 B.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文学史教材中,有专门章节探讨金庸小说。 C. 《三国演义》、《水游传》、《西游记》在情节上都有重复累赘的弊病。 D. 中外文学史中都有不少通俗小说属于经典,为读者与研究者所重视。 2.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金庸是新武侠小说的一代宗师,他的小说在中国文学中是一个独特的文学存在。 B. 是否具有农耕文明趣味,并不能作为判断作家是否守旧、作品是否优秀的标准。 C. 一味追求现代性有局限性,会导致产生激进的姿态,否定传统文化,排斥古典文学。 D. 金庸武侠小说经过了历史检验,“金学”日趋兴盛,这证明金庸的小说不能受到批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的文化语境,让人们习惯盖棺定论,不重视还在世的作家在文学上取得的成就。 B. 琴棋书画、诗词歌赋,金庸小说中的这些传统文化元素的使用丰富了小说的内容。 C. 作为通俗小说的金庸武侠小说成为文学经典,不代表其他武侠小说也一定都是经典。 D. 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有其相通之处,对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也都可进行理性批判。 |
|
下载Word版试题 | |
《金庸武侠小说是一个独特的文学存在·龙其林》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 |
答案解析 | |
【答案】 1. C 2. D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选项中,不能佐证作者在本文第二段中的观点的一项”,然后浏览第二段,把握第二段中的观点,再浏览选项的内容,看这些论据能否证明第二段的观点。本题中,A项,证明的是金庸影响深远。B项,证明文学价值得到学术界认可。D项,证明通俗小说也具有经典性。这三项都能证明第二段的观点。C项,“《三国演义》、(水游传》、《西游记》在情节上都有重复累赘的弊病”错误,从文中来看,因为作者的观点是“通俗小说也可以成为经典”,而这个选项说的是三部作品的缺点,是另一个方面的问题,不构成论证上的相关性。故选C项。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D项,“不能受到批评”错误,从文中来看,作者并没有表达过这样的观点,且作者在倒数第二段中说“金庸武侠小说虽然经过数十年的历史检验,‘金学’也日趋兴盛,但这并不妨碍同代学者的批评与苛求”。故选D项。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A项,“中国的文化语境,让人们……不重视还在世的作家在文学上取得的成就”错误,从文中来看,倒数第二段说的是“盖棺定论的思维习惯,使得中国文学研究界在评价在世的、同时代的作家时不免较为保守”,文中只说“保守”,而“保守”不等于“不重视”,选项曲解文意。故选A项。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
|
录入时间:2021-05-13 09:07: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