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工刘建华·王安忆》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 |
试题内容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木工刘建华 王安忆 第一次看见刘建华,我就注意到他那双眼睛,特别地亮,烁烁地看着你,看到你先转开眼睛,他才转开。这样的眼神,使得他原本清秀的长相,变得尖刻起来。 刘建华是我们的第二个木工。我们将刘建华带到老黄跟前,告诉他这是我们的监工,老黄将要做的木工活一一报给他,然后让他报价。刘建华一开口报出个天价,老黄一挥手:不可能!杀下去一半。照规矩,刘建华再报一个居中的价位,这就叫讨价还价嘛。可小刘不,他依然是报原价,老黄也跟着坚持半价。我们只得出面调停,居中。刘建华一挥手,少一分不行!最后,还是依了刘建华。这样一来,等于是老黄向他让了一步。可刘建华并没有因此满足。接下来,老黄向他交代如何如何做时,每一项,他都要反着来。我们的装修工程就在这样敌对的气氛底下拉开了帷幕。 后来,我们才明白,刘建华和老黄没有仇,刘建华和我们也没有仇,只是一上来这关系就错了——我们将刘建华置于老黄的领导之下。这使他一直愤愤然,好像不是来做工,而是来报仇。每一样材料,他都要求最好的,倘若说“我们不讲究”,他便说“要有问题我不负责”。这样受刘建华折磨,真的不想再继续了。老黄也三天两头在我们面前撺掇,还暗示刘建华要不走,他走。可是,刘建华一直作出这样的姿态:谈得拢谈,谈不拢不谈。再有,看见刘建华干活的样子,不由得,你又被他感染了。 首先,他们的工具特别齐整。电锯,擦拭得锃亮,锤、刨、锉、凿,均是称手牢实,干起活来当当地响。其次,是刘建华的技术。连成见极深的老黄,都不得不承认:小赤佬基本功是好的,料忒坏!“料”是指人的品质。第三,也是最打动我们的一点,他们干活的气氛,称得上热火朝天。在一片锯刨声中,还响着乐声。那是一架小小的单放机,立在木屑堆里,放着憨直又带些委婉的淮剧唱腔。逢到副歌式的段落,刘建华和他的兄弟们便大声应和:哦唷喂,嗬嚯哉,咿兹唷嚯哉!他们穿着旧衣服,额头上冒着汗气,眼睛里放光,使你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和骄傲。 他们能做也能吃。中午一顿,比较马虎,有时就吃菜泡饭。晚上一顿就要认真对待了。有一日,我们晚上过去,看见刘建华正在电炒锅里煎一条一尺长的花鲢。锅比鱼小,可他周转腾挪十分灵活,一条鱼煎得面面俱到,黄灿灿的,然后放进一把葱姜蒜,喷香扑鼻。 活做到一半的时分,旧历年也到了。起初,刘建华是说旧历年不回家的。临到小年夜,他才通告我们他要回家。我们说,当初不是说好的,不回家过年吗?他便微笑着反诘:过年能不回家吗?这是他第一次对我们笑,虽然是带着狡黠,可我们心里还是软了。一年里不就这么一个团圆日吗?再想,不让他回,他就不回了吗?车票早二十天就订好了,倘是别人大约还可以试试,可这是谁?没有一件事,我们是较得过他的。不过,他说他过了初十,立马回来。我们自然也不敢全信了。 他是小年夜晚上走的。人去楼空的房间里,木屑都扫净了,机器擦得锃亮,锅碗瓢勺也归置整齐。壁上的架子都打齐了,散发着松木的清香。长条地板解开包装,摊开放着收干,上面撂了几件他们干活穿的旧衣服。一切有条不紊,没有一点邋遢相。心里不由感慨:倘若不是与刘建华这样的雇主关系,又弄得有些僵,那么,刘建华这样的劳动者,其实正是我们喜欢和欣赏的。可是,现在,我们不可能客观地看问题了。 元月初十这天,我们抱着试一试的心情,去了新房子。打开门,看见摊开着的白木长条地板上,搁着刘建华的大红旅行包,人不在,想必是去泡澡了。以后的几天里,人陆续回来,新房子里又响起锯刨声,还有放音机里淮剧唱腔,以及他们兴高采烈的应和:哦唷喂,嗬嚯哉,咿兹唷嚯哉! 基本上在约定的期限内完了工,结清工钱。大约是一年以后,我们才发现刘建华给我们留下的一个纪念。他将热水器百叶箱的门框打小了一圈,使得我们无法将热水器的铁罩拆下来,清除里边的煤烟,以示对我们的教训。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建华在与老黄讨价还价的过程中,不按常规出牌;老黄作交代,他也要反着来。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刘建华不满我们将其置于老黄的领导之下。 B.“我”没有受老黄关于刘建华品质不好的蛊惑,相反,在他俩之间“我”选择留下刘建华,因为刘建华他们劳动的快乐和骄傲感染了“我”。 C.刘建华回家过年,说初十回来,初十那天果然回来了;最后也基本上在约定的期限内完了工。这些优秀品质是作者予以充分肯定的。 D.小说赞美了刘建华这一类进城务工农民工的优秀品质,也展示了他们的缺点,表达了作者对这一群体的复杂情感。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木工刘建华”为题,带有为人物立传的色彩,既交代了主人公的身份和姓名,又突出了人物形象,使小说具有一种真实感。 B.小说开篇对主角刘建华眼睛的描写,着力突出了其“亮”和“尖刻”,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也为写下文他与我们发生冲突做了铺垫。 C.本文善于运用质朴的字词、简洁短促的语句,精准地表达出难以描摹的情境,这种凝练隽永的语言风格体现了作家的写作能力。 D.文章以敏感、细致的笔触叙述了都市平民琐碎而真实的日常生活,表现了木工刘建华给“我”带来的厌倦、疑虑、甚至怨恨等复杂的心理。 3.刘建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作品是怎样叙述刘建华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
|
下载Word版试题 | |
《木工刘建华·王安忆》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 |
答案解析 | |
【答案】 1.B2.D 3.①技术精湛、认真敬业。根据文中的“刘建华的技术。连成见极深的老黄,都不得不承认:小赤佬基本功是好的,料忒坏!‘料’是指人的品质”“他们干活的气氛,称得上热火朝天”可见其技术精湛、认真敬业;②热爱生活、讲求条理。根据文中的“人去楼空的房间里,木屑都扫净了,机器擦得锃亮,锅碗瓢勺也归置整齐。壁上的架子都打齐了,散发着松木的清香”“在一片锯刨声中,还响着乐声”“中午一顿,比较马虎,有时就吃菜泡饭。晚上一顿就要认真对待了”可见其热爱生活、讲求条理;③执拗狭隘,狡黠尖刻。根据“过年能不回家吗?这是他第一次对我们笑,虽然是带着狡黠,可我们心里还是软了”“他将热水器百叶箱的门框打小了一圈,使得我们无法将热水器的铁罩拆下来,清除里边的煤烟,以示对我们的教训”可见其执拗狭隘,狡黠尖刻。 4.①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②在叙事中夹杂着“我”的心理活动,有利于在塑造人物的同时表达“我”的看法。③结尾的“纪念”印证了开头他给“我”的“尖刻”的感觉,使人物隐伏的性格变得清晰具体。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的能力。做这种题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把握内容;然后带着选项回归文本去比较、揣摩。要注意防止命题人张冠李戴、偷梁换柱、曲解文意的逻辑陷阱。 B项,“他俩之间‘我’选择留下刘建华”的说法属于曲解文意。原文的相关表述是“老黄也三天两头在我们面前撺掇,还暗示刘建华要不走,他走”,但并没有说“我”非得在二者中做选择,而且文章也没有说老黄走了。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能力。做这种题的关键是在仔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重点思考作品手法的使用是否正确,比如是否犯了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或分析不当的错误。 D项,“带来的厌倦、疑虑、甚至怨恨等复杂的心理”的分析不当,通览原文“我们”对刘建华这个人物有厌倦、疑虑,也有对他工作激情和守信的欣赏,但没有“怨恨”的情感。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及其特点的归纳和分析能力。分析概括人物形象,要从文本里寻找有关人物形象的句子,比如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然后用四字短语或形容词归纳出人物形象的特点来。 从文中“连成见极深的老黄,都不得不承认:小赤佬基本功是好的,料忒坏!‘料’是指人的品质”“他们干活的气氛,称得上热火朝天”可概括出他技术高超、富有激情的特点。 从“人去楼空的房间里,木屑都扫净了,机器擦得锃亮,锅碗瓢勺也归置整齐。壁上的架子都打齐了,散发着松木的清香”“在一片锯刨声中,还响着乐声”“中午一顿,比较马虎,有时就吃菜泡饭。晚上一顿就要认真对待了”可见这个人爱收拾,也比较注重生活质量。 另外,从文中“过年能不回家吗?这是他第一次对我们笑,虽然是带着狡黠,可我们心里还是软了”“他将热水器百叶箱的门框打小了一圈,使得我们无法将热水器的铁罩拆下来,清除里边的煤烟,以示对我们的教训”等语句,可看出这个人比较自我、随性,同时还有点斤斤计较、小心眼。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文本的体裁特征,分析作品的叙述方式及其作用的能力。小说作品的叙事方式,在人称方面常用第一人称、第三人称。第一人称往往给人亲切感人,身临其境之感,能增强小说的真实感。而第三人称描述比较客观,是全知视角。 从文章开头“第一次看见刘建华,我就注意到他那双眼睛”,看出是用的第一人称来叙述刘建华的故事。运用这种叙述方式,首先拉近了读者与作者的距离,让人倍感亲切。 另外,用第一人称叙述“我们”在整个事件中的感受,能从侧面表现出“我们”对刘建华的态度和印象的变化:从感觉这个人太执拗,不好相处;到对他干活还是比较卖力的欣赏; 结尾处刘建华故意“将热水器百叶箱的门框打小了一圈,使得我们无法将热水器的铁罩拆下来,清除里边的煤烟,以示对我们的教训”,再一次让人感觉这个人的尖刻、促狭。这样叙述就让读者丰富了人物形象,令人咀嚼回味。 |
|
录入时间:2021-02-07 12:13: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