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点·修祥明》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 |
试题内容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蹲点 修祥明 1971年,我在即墨县一个公社里当文教助理。初冬的时候,公社让我到肖家疃村去蹲点。铺盖洗刷这一套我自己带,吃饭则由村里统一派饭吃,从村东头开始挨家挨户往下轮。轮到谁家,我一天三顿饭就到谁家吃。一顿饭四两粮票五毛钱。 即墨是出名的地瓜干县,一年到头,庄户人的日子离不了地瓜干。有这么句趣话:进了即墨地,踏着两脚泥,吃着地瓜干,放着瓜干屁。那时在胶东半岛,乃至山东省,只要你说是即墨人,人家准会说:你们那里出地瓜干啊! 肖家疃是个出名的穷村,日子更离不了地瓜干。不过,我进村吃饭,连一块地瓜干的影子也没见到。他们用过年过节的麦子到石磨上磨成面,或是擀两碗面条,或是捏两碗饺子,或是烙一个锅饼,汆个葱花鸡蛋汤,最次的也烧几条小咸鱼、贴几个玉米饼子让我吃。 其实,我到谁家都能闻到一股浓烈的煮地瓜干的味道。我向他们要地瓜干吃,说干了嘴皮他们也不应。我自己要去盛,他们捂着锅盖说:“修助理,你是看不起我们吗?难道我们连顿饭也管不起?让你吃地瓜干,村里人非戳俺的脊梁骨不可!”差不多家家都是这套话。犟不过他们,我只好一个人坐在炕上吃小灶。那些馋不住的孩子会在天井的窗外,或者屋后的后窗偷偷看我吃饭,馋得嘴角流出涎水,嘴角翕动,腮帮一鼓一鼓。我刚一下炕,孩子会像馋猫一样跳到炕上抱起盘子和碗又扒又舔……我于心不忍,只好每顿饭吃个大半饱儿,或者干脆吃个半饱儿,以便把剩下的饭让孩子们解解馋儿。 经过一月多的调查了解,我发现肖家疃穷就穷在缺少水浇地。我和村干部决定,在村北河套的泉眼处挖水塘,一是这里地下水多,二呢,把河拦腰截断可以在雨季多蓄些河水,三是在河套挖水塘省工。真可谓是一石三鸟。 傍黑放工的时候,我把大伙儿召集到一起说:“从明天起,我不吃派饭了。我想到谁家吃就到谁家。你们送饭的时候,每家给我多捎双筷子就行了。” 这一招果然灵,第二天开始,工地上不见一块地瓜干的影子。家家的饭不是地瓜面包,就是地瓜面饺,或是地瓜面条、窝窝头、合饼等,最差的也把地瓜干用石臼子捣碎,放上几把豌豆熬成黏稠的粥。这样,我的目的达到了:我只能到一家去吃饭,但每一家的伙食都改善了。吃得好了,大伙儿有了劲头,两个月后水塘挖好了。 庆功大会在水塘边开。锣鼓喧天,红旗招展。全村的男女老幼能动弹的都来了。一塘清水在西北风的吹动下,宛如一匹洁净的绸子在抖动飘舞。 望着坐在前面的妇女们,我有些愧疚有些动情地说:“挖这个水塘,你们妇女是头号功臣!” 妇女们不解,摇着头说:“俺没有功,修助理和劳力是功臣!” 我说:“你们听我讲,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两个月,你们用地瓜干做出那么多样好吃的饭,好饭出好活儿,你们费心又费力,就是头等功臣嘛!” 劳力们又是鼓掌,又是大声喊叫,表示对我的看法的支持。 妇女们显得又激动又骄傲。一个妇女站起来问我:“修助理,你这么实在,我问你个事行吧?” 我说:“你问吧。” “明年冬天你还来俺村不?” 我爽快地答应:“来!来!来!明年咱们再挖个水塘好不好?” “好!”“好!”“好!” 社员们齐声欢呼。 我被社员们欢乐的情绪感染了,问他们道:“有了水浇地,你们的生活好了,我明年冬天来,给我什么饭吃?” 妇女们先是一愣,交头接耳嘀咕了一霎,然后大声说道:“地--瓜--干!”我拍着巴掌,想说点什么,可一个字也说不出。泪水从我的两眼汩汩地涌出。 (有删改) 1. 文中第三段详细描写村民给“我”准备的饭,有什么作用? 2. 庆功大会上“我”为什么“有些愧疚”又“有些动情”? 3. 小说中的“我”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4. 请结合全文,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 |
|
下载Word版试题 | |
《蹲点·修祥明》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 |
答案解析 | |
【答案】 1. (1)相对丰盛的饭反映了村民的热情好客和对蹲点干部的尊重;(2)村民吃地瓜干却给“我”开小灶,坚决不让“我”吃地瓜干,罗列这些相对丰盛的饭表达了“我”对村民的感激和不忍心;(3)反映了村民生活贫困,为下文“我”向村民要地瓜干吃和给孩子们留饭等情节做了铺垫。 2. “有些愧疚”是因为,后来“我”想到谁家吃就到谁家吃的做法,迫使妇女们用地瓜干做出很多样好吃的饭,使妇女们更加辛苦。“有些动情”是因为,妇女们辛苦地用地瓜干变着花样做出的饭,改善了大伙的伙食,让大伙吃得好、有干劲,极力支持了“我”的工作,“我”对她们充满感激。 3. (1)朴实。到穷村随点,主动要求和村民一起吃地瓜干。(2)善良。看见孩子们的馋相,故意只吃大半饱儿或半饱儿,留下饭菜给他们。(3)敬业务实。调查村子贫穷根源,并和村民一起挖水塘,帮村民脱贫。 4. (1)文章开头写“我”吃饭是由村里统一派饭,村民给“我”开小灶,最后写妇女们表示来年请“我”同吃地瓜干,首尾对比,形成呼应,使小说结构完整;(2)村民主动请“我”吃地瓜干,这一变化表现了村民把“我”当成自己人而不是客人,反映了村民对“我”蹲点工作的肯定;(3)描写“我”的心理和表情,表现对村民接纳、肯定自己的感动,这样的结尾韵味深长,耐人寻味。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情节的作用。分析小说的情节作用,先概括情节的内容,分析内容本身所表现出来的作用。然后可以从情节与情节的关系,情节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情节对表现文章主旨的作用等角度分析。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本题要求分析第三段详细描写村民给“我”准备的饭的作用。内容上,从村民的角度分析,村民们自己顿顿吃地瓜干,却给“我”做最好的饭,表明了他们对“我”的热情好客和对尊重。从“我”的角度分析,“我”详细叙写他们做的这些相对丰盛的饭表达了“我”对村民的感激和不忍心。而且他们给“我”做的饭“或是擀两碗面条,或是捏两碗饺子,或是烙一个锅饼,汆个葱花鸡蛋汤,最次的也烧几条小咸鱼、贴几个玉米饼子”,“我”吃饭时,孩子们趴在窗外看得直流口水,表明他们生活贫困。这也下文“我”向村民要地瓜干吃和给孩子们留饭等情节做了铺垫。 【2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理解内容分析把握情感。答题前,先通读文本,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然后明确问题要求,确定答题指向。本题问庆功大会上“我”为什么“有些愧疚”又“有些动情”。“我”“有些愧疚”是因为,当地很贫穷,他们都吃吃地瓜干,一天三顿。无论“我”轮到谁家吃饭,他们都会准备出最好的饭来给“我”吃,而他们的孩子在窗外看着流口水。“有些动情”是因为在“我”的办法之下,村里的妇女因“我”可能去她们家吃饭,于是,家家户户每顿饭都尽力做了他们能做出的最好吃,这样他们的伙食也都得到了改善。吃得好,就有劲干活,于是水塘很快就挖好了。这无形中也支持了“我”的工作。 “我”因对他们感激而动情。 【3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入手,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人物活动的环境入手,探究人物命运与思想性格形成的原因。可以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可以从人物间的关系入手,分析人物性格。从分析小说的主题入手,揣摩作者的评价。本题要求分析“我”的性格特点。“我”去人驻地方很穷,他们顿顿吃地瓜干,我主动要求和村民一起。表明“我”是个朴实的人。无论轮到哪一家吃饭,他们都做了他们能做的最好的饭给我吃,看见孩子们的馋相,故意只吃大半饱儿或半饱儿,留下饭菜给他们。表明“我”的善良。“我”调查村子贫穷的原因是村子缺水,于是“我”和村民一起挖水塘,帮村民脱贫。表明“我”敬业务实。 【4题详解】 本文考查学生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结尾的形式特点及表达效果,结尾与环境的关系,和前文情节之间的关系,对于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对于表现小说主旨的作用。小说以“我”问妇女们做什么给“我”吃,他们异同同声地说地瓜干时,我就不出话流泪了作。因为她们请“我”吃地瓜干,表明她们对“我”的认可,把“我”当成自己人,不见外。“我一个字也说不出。泪水从我的两眼汩汩地涌出”,写“我”的心理和表情,表明“我”对村民理解的感动。这个情节照应开头“我”吃饭是由村里统一派饭这一情节,前后呼应,使小说结构完整。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情节的作用。分析小说的情节作用,先概括情节的内容,分析内容本身所表现出来的作用。然后可以从情节与情节的关系,情节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情节对表现文章主旨的作用等角度分析。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小说情节的基本作用有: ①突出人物性格,揭示深化主题; ②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③也可能与前后文相关情节照应或形成对比或做了铺垫,或推动情节的发展。④衬托环境,或者具有象征意义。 |
|
录入时间:2021-05-15 09:30: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