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美学原理·蒋孔阳》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鲁迅先生曾言:“并非人为美而存在,乃是美为人而存在。”这一论断,概括了历代美学家对于美的共同看法:美离不开人,有了人,世界才有美,美是人在对现实发生审美关系的过程中诞生的,人是这一审美关系的主体。“世界的美”不在于自然,而在于人。

②人何以会成为“世界的美”?这就涉及人的本质问题。我们知道,人是一种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人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因为有意识,人不仅能认识到自身的主体地位,而且能认识作为客体的对象,在主体与客体之间建立起种种关系。这些关系,有的是实用性的,意在满足生理的物质需要;有的是伦理性的,意在满足群体的社会需要,如道德和法律的规范等等。这些关系,都是外在的,带有强制性,显得不自由。而审美关系则超越了这些关系,使主体和客体之间实现了一种非强制性的自由关系:主体对客体没有实际利害的要求,只是某种形象的观赏和精神上的满足。美就诞生在这种自由性的审美关系之中。

③只有拥有自由意识的人,才能和现实发生审美关系,因此,只有自由的人才能有美。当人尚处在动物式的自由生命状态,还未能从物质性的需求中解放出来,也就是说,当人还是不自由的时候,他即便有了意识,也还不能审美。马克思说:“忧心忡忡的穷人,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其原因就在于忧心忡忡的穷人和贩卖矿物的商人在美丽的景色和具有审美特质的矿物面前未能建立自由性的审美关系。正因为如此,所以美虽然产生于人与现实的关系之中,但它却超越了这个关系,使人从现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了。

④从人类的精神发生史来看,人类的意识一方面把自己和客观世界区分开来,建立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另一方面,不断加强了“类”的意识,在社会规范和公共意志上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如,在史前时代,在人的生存理解与艺术想象的客观化之间,更多地凸现出群体性的甚或社会性的精神意志,个人所能拥有的精神空间是极为有限的。这就意味着,史前艺术显现出来的人类情感或想象,是群体性的情感和想象。即使到了新石器时代,原始科学和原始宗教得到进一步发展,但人类精神活动中的集体性力量还是占据压倒一切的地位。正因为史前时代的艺术制作潜藏着鲜明的群体性倾向,所以,史前艺术的社会属性是不言而喻的。格罗塞说:“无论什么时代还是什么民族,艺术都是社会的表现。”这就是说,美不仅不是自然的现象,而且也不是个人的现象,而是作为社会的人才具有的社会现象。

⑤总之,美之所以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所产生和创造出来的社会现象,这是因为作为“世界的美”的人,不是孤立的个人,而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只有把人放在社会关系中,人才能创造美和欣赏美,并成为“世界的美”。

(摘编自蒋孔阳《美学原理》)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并非人为美而存在,乃是美为人而存在”,鲁迅先生的论断强调了人在对现实发生审美关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B. 人类在认识客体的过程中与其建立了种种关系,并且在建立这些关系的过程中获得了某种形象的观赏和精神上的满足。

C. 处在动物式的自由生命状态的人,即使有了意识也没有审美能力,美能让他们摆脱动物式的自由生命状态而获得审美愉悦。

D. 史前时代的艺术美带有鲜明的群体性倾向,这和人类把自己和客观世界区分开来、建立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密切相关。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首先由鲁迅的话引出论点,然后从人的本质、人类的精神发生史两个角度阐述“世界的美”在于人的原因。

B. ②③两段是递进关系:先分析了作为主体的人和客体之间建立的种种关系,后阐述了人的自由性和产生美的关系。

C. 文章引用马克思和格罗塞关于美的论述,论证了“只有自由的人才能有美”的观点。引用名人的话增强了说服力。

D. 第⑤段是对全文的总结,再次强调了美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产生和创造出来的社会现象的原因,并且呼应文章开头。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认为动植物也有像人一样的美感,或者到人类出现之前的历史中去寻找美,这些都是没有意义的,因为美是对人而言的。

B. 忧心忡忡的穷人和贩卖矿物的商人没有从物质性的需求中解放出来,他们面对景色的美丽或矿物的美丽会无动于衷。

C. 我们欣赏史前艺术,如果试图从史前艺术中寻找作者个人的情感寄托,寻找作者个人的精神空间,那是极难做到的。

D. 新石器时代,原始科学和原始宗教得到进一步发展,但依然没有个人的艺术创作,因为集体性力量还占据最重要的地位。

下载Word版试题
《美学原理·蒋孔阳》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A    2. C    3. D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B项,人类在认识客体的过程中建立的关系有强制性的不自由关系、非强制性的自由关系,只有在非强制性的自由关系中,人类才会“获得了某种形象的观赏和精神上的满足”;C项“美能让他们摆脱动物式的自由生命状态而获得审美愉悦”错,原文是说“使人从现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应指物质性的需求,同时,尚处在动物式的自由生命状态的人没有审美能力,既然没有审美能力,美也就不可能帮助他们从现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D项“这和人类……密切相关”错,史前时代的艺术美带有鲜明的群体性倾向和人类不断加强“类”的意识有关。故选A项。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C项,“文章引用马克思和格罗塞关于美的论述,论证了‘只有自由的人才能有美’的观点”错,引用马克思的话论证了“只有自由的人才能有美”的观点,而引用格罗塞的话则论证了“美是社会现象”的观点。故选C。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D项,“没有个人的艺术创作”推断过于绝对,原文只是说“即使到了新石器时代,原始科学和原始宗教得到进一步发展,但人类精神活动中的集体性力量还是占据压倒一切的地位”。故选D。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涉及的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录入时间:2021-05-16 09: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