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也是冬天,也是春天·迟子建》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也是冬天,也是春天

①在我这样的外地人眼中,上海是中国城市历史中最具沧桑美感的一册旧书,蕴藏着万千风云和无限心事。这里的每一处老弄堂,都是一句可以不断被注释的名言,注脚层叠,但于我来讲是陌生的。有一个地方,在记忆中却仿佛是熟知的,就是四川北路。这条路留下了许多历史名人的足迹,其中最难抹去的,当属鲁迅先生了。

②2017年岁尾,在某文学杂志六十周年庆典上,在太热闹的时刻,我很想独自出去走走。有天上午得空,吃过早饭便直奔四川北路,拜谒原虹口公园的鲁迅先生墓。

③天气晴好,又逢周末,园里晨练的人极多。入园处有个水果摊,苹果、橘子、草莓等钩织的芳香流苏,连缀着世界文豪广场。红男绿女穿梭其间,踏着热烈的节拍,跳着整齐划一的舞。身上热了,多数人将外套脱掉。我努力避让着舞者,走进广场。文豪们的铜像都是全身像,或坐或站。托尔斯泰右手握着手杖,此时手杖被挂上了一个健身者的挎包,使他显出一副苍凉出走的模样。莎士比亚和狄更斯手握鹅毛笔,鹅毛笔成了天然挂钩,缀着色彩艳丽的轻薄羽绒衣。只有巴尔扎克,他袖着手“深藏不露”,人们便难以附着,因此雕像成了一首流畅的诗。

④走出世界文豪广场,向前是卖早点的食肆,等候的人从屋里排到了门外。想着多年前萧红在这一带,有天买早点,发现包油条的纸居然是鲁迅先生一篇译作的原稿。萧红愕然告知鲁迅,先生却淡然,调侃道:“我是满足的,居然还可以包油条,可见还有一些用处。”也不知这里的早点铺如今用什么包油条,还能包裹出那拨云见日般的绮丽文事么?

⑤绕过食肆向前,更是人潮汹涌。各路声响汇聚起来,无比喧嚣,将自然的鸟语湮灭了。在世俗生活的长轴画卷渐次打开的时候,我也领略了背景上的植物风光。槭树正在最美时节,吊着满身红红黄黄的彩叶,被阳光照得晶莹剔透,看上去激情饱满。耐寒的杜鹃绽放着,那红的粉的花朵,在我这个刚经历了哈尔滨十二月飞雪的北方人眼里,无疑是日历牌上被漏撕的春日,透着春的消息。

⑥鲁迅墓很好寻,在公园的西北角,无论哪条甬道都有通往那里的指示牌。墓前广场比较开阔,最先看到的是长方形草坪上矗立着的鲁迅塑像,他坐在藤椅上,左手握书,右手搭着扶手,默然望着往来的人。塑像有高大的基座,再加上草地四围有密实的冬青做天然藩篱,因而墓地显得肃穆庄严。不过基座太高了,那端坐其上的雕像,如一团阴影挡在鲁迅墓前。也就是说,不管鲁迅是否愿意,他每天都要面对自己高高在上的背影。

⑦墓地两侧的石板路旁,种植着樟树、广玉兰和松柏,树高枝稠。我随手摘下一片广玉兰的叶子,拈着它走向鲁迅先生的长眠之所,将它轻轻摆在墓栏上,权当鲜花吧。在我的阅读印象中,鲁迅是不怎么写花儿的,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秋夜》中,写到蜡梅一类的花儿,要么一笔带过,要么对所描述的花儿连名字也叫不出来。他最浓墨重彩写的,是《药》结尾处瑜儿坟头的那圈红白的无名之花。

⑧相比鲁迅的杂文,我更偏爱他的小说,尤其喜欢《故事新编》。其中的《铸剑》惊心动魄,我是把这个短篇当史书来看的。鲁迅是高超的人物雕塑家,他小说中的人物,像是青铜锻造的,叩击时会有深沉的回声。而且这些人物身上洋溢着动人的光芒——悲凉的诗意之光,如《孔乙己》《阿Q正传》《风波》《药》《伤逝》《明天》等堪称经典的篇章,是作家以笔蘸着自己的生命之血,化解心中块垒时,播撒于春日晚雾中的纯美幽灵,他们充满了有筋骨的象征性。鲁迅公园中世界文豪广场上的那些雕塑,如果换成阿Q、孔乙己、单四嫂子、九斤老太、眉间尺、吕纬甫,也是极相宜的——这些人哪个不是负重的高手呢!

⑨鲁迅墓由上好的花岗石对接镶嵌,其形态很像一册灰白的旧书,半是掩埋半是出土的样子。因为是园中独墓,看上去显赫,也孤独。其实无论是鲁迅的原配夫人朱安,还是无比崇敬鲁迅的萧红,都曾在遗言中表达了葬在鲁迅身旁的想法,可惜都未能如愿——怎么可能如愿呢?鲁迅曾在文章中交代过后事“赶快收殓,埋掉,拉倒”,也曾在《病后杂谈》中表达过,不喜欢被追悼,不喜欢挽联,倘有购买纸墨白布的闲钱,不如选几部明清野史来印印。这些绝非故作超拔,符合他的脾气。

⑩鲁迅墓前并不安静,左右两侧的石杆花廊下,一侧是两个男人在练习格斗,互为拳脚;另一侧是三位大妈,在热聊什么。我脱帽向着这座冷清的墓深深三鞠躬,静默良久,之后转身离开。我想鲁迅被葬在这闹市的园子中,纵有绿树青草点缀,春花秋月相映,风雨雷电做永恒的日历,但终归少了一个人去后最该享有的宁静清寂,所以我不知道他是否真的安息了。

⑪离开墓地的时候,忽然间狂风大作,搅起地面的落叶和尘土,在半空飞舞。公园里所有的树,此时都成了鼓手,和着风声,发出海潮般的轰鸣,湮灭了嘈杂的人声。回身一望,我献给鲁迅先生的那片玉兰叶,已不见踪影,我似乎听到他略含嘲讽的笑声:敬仰和怀念,不过是一场风,让它去吧!

(取材于迟子建的同名散文)

1. 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调侃:自嘲

B. 默然:鄙视的样子

C. 块垒:郁结的不平或愁闷

D. 筋骨:力量

2.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段以“旧书”“名言”为喻,形象说明上海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意蕴和独特魅力。

B. 作者笔下的世界文豪广场上的雕像,栩栩如生、各具美感,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C. “世俗生活的长轴画卷”中,有广场上的舞者、排队买早点的人们和练习格斗的男人。

D. 第⑩段写鲁迅墓虽有绿树青草等相伴,但缺少宁静清寂的气氛,作者为此感到遗憾。

3. 请简要回答第⑤段和第⑩段中的“湮灭”各有哪些含义。

4. 作者在写拜谒鲁迅墓的过程中,为什么要插入第⑧段对于鲁迅小说的感受?

5. 从最后一段画线句看,作者认为鲁迅先生对“敬仰和怀念”有着怎样的态度?请从文中找出两处依据并加以分析。

6 文章写到了《呐喊》中的诸多作品。下列对《呐喊》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小说描写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塑造了众多不朽的形象,表达了作者为时代而“呐喊”的心声。

B. 孔乙己、陈士成等底层知识分子,是封建科举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品,更为可悲的是,他们深受其害而终不觉悟。

C. 华老栓和阿Q等形象,反映了封建统治下民众的愚昧和麻木,也寄寓了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态度。

D. 鲁迅先生在《药》的结尾,给革命者夏瑜的坟上“平空添了一个花环”,其目的是为了衬托当时社会环境的黑暗。

下载Word版试题
《也是冬天,也是春天·迟子建》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B    2. B   

3. 第⑤段的“湮灭”,指各路声响埋没、压住了鸟鸣等自然界的声音,公园环境嘈杂,作者感到惋惜。

第⑪段的“湮灭”,指风声、树声等自然之声埋没、盖住了公园里的世俗之声,鲁迅墓周围变得安宁和纯净,作者的心境、感受有了变化。   

4. 第⑧段中,作者说鲁迅先生用生命之血进行创作①,他小说中的人物具有象征性②和巨大的影响力③,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深切的怀念与敬仰④,凸显了拜谒鲁迅墓的意义⑤,启迪人们思考如何怀念和敬仰鲁迅等文化先哲的问题⑥。   

5. 第一问:淡然,不在意

第二问:文中有三处依据:鲁迅先生对自己的译作原稿被用来包油条时说的话;雕像太高而形成阴影挡在鲁迅墓前面时,作者对于鲁迅先生心理的猜想;鲁迅先生对自己后事的意见或在《病后杂谈》中表达的对于追悼、怀念自己一事的态度。    6. D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的含义。理解词语的含义要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整体阅读该词所在的句子和段落,理解把握内容。“默然望着往来的人”是写鲁迅塑像在热闹的广场中的状态,“黯然”并非鄙视的样子,此处是指情绪低落、心情沮丧的样子。

【2题详解】

试题分析:该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考查内容涉及理解散文作品的内容,语言,表现手法,散文主旨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须首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作品内容及主旨。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B项,说“世界文豪广场上的雕像”“各具美感”曲解文意。这些雕像身上挂着包或围巾之类的东西,哪还有美感可言。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湮灭”一词在⑤段和第⑪段中都出现,各有含义,回答时要结合语境来分析理解,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各路声响汇聚起来,无比喧嚣,将自然的鸟语湮灭了”,第⑤段的“湮灭”,指公园环境嘈杂,各路声响盖住了鸟鸣等自然界的声音,表达作者惋惜之情。“公园里所有的树,此时都成了鼓手,和着风声,发出海潮般的轰鸣,湮灭了嘈杂的人声”,第⑪段的“湮灭”,指风声、树声等自然之声盖住了公园里的嘈杂喧嚣之声,鲁迅墓周围变得安宁和纯净,作者的心变得安静。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回答散文中插入段落的作用,考查插叙的作用。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内容。文章的主体是写拜谒鲁迅墓的过程。回答插叙的作用,首先概括插入段落的内容,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能表达作者的什么情感态度;然后考虑插叙部分与写作主体拜谒鲁迅墓之间的关系。本文中插入的是第⑧段,本段内容是写鲁迅先生用生命之血进行创作的,他小说中的人物具有象征性,影响力巨大。作用是,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深切的怀念与敬仰。与本文写作主体内容之间的关系是,凸显了拜谒鲁迅墓的意义,同时引发人们思考该怎样怀念和敬仰鲁迅先生。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一题两问,第一问要求回答文中鲁迅先生对“敬仰和怀念”的态度,第二问要求从文中找出两处依据并加以分析。答题时要先通读全文,整体阅读理解文本的内容。抓住最后一段写鲁迅先生对“敬仰和怀念”的相关语言,“我似乎听到他略含嘲讽的笑声:敬仰和怀念,不过是一场风,让它去吧!”,其中“略含嘲讽”和“是一场风,让它去吧”能表明鲁迅对此种“敬仰和怀念”是淡然的,不在意的。第二问,文中有多处依据,“萧红在这一带,有天买早点,发现包油条的纸居然是鲁迅先生一篇译作的原稿。萧红愕然告知鲁迅,先生却淡然,调侃道:‘我是满足的,居然还可以包油条,可见还有一些用处’”; “鲁迅曾在文章中交代过后事‘赶快收殓,埋掉,拉倒’”。

【6题详解】

试题分析:该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考查内容涉及理解散文作品的内容,语言,表现手法,散文主旨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须首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作品内容及主旨。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D项,“其目的是为了衬托当时社会环境的黑暗”,曲解文意,目的是,让他们能看到一点希望,给当时的革命者以安慰,给他们以前行的力量,使他们不害怕前驱。

录入时间:2021-05-18 09:0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