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八千粟·孙桂芳》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八千粟

①我对世界的真正认知,是从抓起一把敖汉的小米开始的。

②秋季的阳光如梦般照耀在我摊开的手掌上,掌中的小米颜色澄黄,米粒极小,却颗颗饱满。《说文解字》中说:“米,粟实也。像禾实之形。”《诗经·小雅》说:“交交桑扈,率场啄粟。哀我填寡,宜岸宜狱。握粟出卜,自何能谷?”在文字中探寻,在《诗经》中追索,粟米在大地上的旅程,一走就是8O00年。

③我是在敖汉第一村民俗博物馆里看到的8000年前的粟米,这就是“八千粟”,一个经过8000年岁月洗礼的生命个体。经专家鉴定,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出土的“八千粟”,是中国北方旱作农业谷物的唯一实证,比中欧地区发现的粟米早2000多年。这再一次印证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印证了全球范围内粟起源于中国北部。

④我站在大地上仰望苍穹,天空浩瀚无际,日月交互辉映。我站在山巅上俯瞰大地,大地广阔无边,田畴河流阡陌纵横。原来,辉煌的中华文明不仅仅建立在两河之上,更是建立在种植着粟米的千里沃野之上。我忽然感到一种阔大无边的孤独席卷而来。80O0年,对我来说太过久远,久远到我的视野无法触及,眼前只剩下一天、一地、一沃野,沃野上只生长着一望无际的粟米……长江、黄河孕育的中华文明最初在中原大地上闪烁时,敖汉,这片北方苍茫的大地上,业已闪现出人类文明的身影。苍穹何其浩瀚,天地何其大也!即使在古代文明层层堆积的中原,又有多少生灵在与自然的搏击中早已灰飞烟灭,无迹可觅。敖汉的粟米,却以弱小的生命形态,傲然地在天地之间屹立了8000年。

⑤在这片土地上行走时,我猛然想到了一个词:历史长河。在敖汉这片土地上,分布着小河西、兴隆洼、赵宝沟、红山、小河沿、夏家店下层、夏家店上层等七种考古学文化,其中有四种为首次发现并以敖汉旗的地名命名。历史的长河,从古至今在这片土地上缓缓地流淌着,从未干涸。而以往的经验告诉我,古迹众多之地,往往都变成大漠孤烟、残石枯树,昔日的辉煌早已化为烟尘散尽。因此,对于有着近万年史前文明的敖汉,我不曾有任何期待。然而,当我的脚步踏上敖汉大地,眼前却是一派勃勃生机。每一处我要寻访的古迹周边,都是由谷子、玉米交织而成的茫茫青纱帐,致使载我的越野车迷失在一人多高的庄稼地里,如一头失去了方向的野牛,东一头西一头乱闯乱撞。“是这条路啊!我常开车带人来看的。”开车的小伙子不停地转动着手中的方向盘,越野车在茂密的庄稼地里如船划行着。我打开车窗伸出手去,让沉甸甸的谷穗掠过掌心。我不由得深深感叹,这是怎样一片神奇的土地啊!8000年前,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就已经开始在这里播种谷物了,8000年过去了,这片土地上的谷物还是如浪翻涌,一阵阵秋风把谷米的芬芳,散播到广阔无际的田野上。原野上袅袅升起的炊烟,是古老村庄的生命延续,而能使得村庄生命延续了8000年的,应该就是这体量极其微小的粟米了。

⑥在这个追求快速致富的时代,我们似乎早已忘记了如何守住我们的土地,忘记了如何守住我们赖以生存的粮食。我们所到之处,豪华的建筑占据了越来越大的空间,如潮的车流淹没了缓缓流淌的河流。敖汉却是现代与古老并存的城镇。豪华汽车穿行在田野中的柏油公路上,从毛驴车边疾驶而过,毛驴却不惊不躁,悠然自得地拉着平板车,用它的四蹄敲打着铺满树荫的路面。从石头到青铜到牛拉马耕,再到现代化机械,农人的耕作模式随着历史的推进在演变,敖汉的农耕却似乎遗世独立,仍旧把毛驴当作主要的农耕用具,沿用着古老的驴拉犁、手播撒种的原始耕作模式,沿用着古老的谷物保存模式。因此,敖汉已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候选地。

⑦中华,以农立国。《管子·轻重乙》说:“故五谷粟米者,民之司命也。”粟,亦称稷,以其耐旱、耐瘠、耐贮存等特性,被称为百谷之长,古代掌管农业之神也就被尊称为稷神。古人祭祀,稷神与社神是不能分割的,“社稷”成为国家的象征。

⑧我恍然明白了,为什么那些古老的村镇祠堂里,神像前供奉着的并非是寺庙里的香烛,而是由斗笠盛着的五谷;为什么在一些传统节日里,庄户们总要在门前挂上拴着红布条的谷穗。无论是宗庙祭祀还是民间风俗中的祭祀,都是中华文明的载体,都代表着人们心中的祈愿。原始的民间文化,抒写的是漫长的农耕记忆。从春到冬,一年四季,阳光普照大地,粟米才得以丰收,人类才得以代代繁衍。

⑨即将离开一望无际的田野时,我想折几枝谷穗带回城去,我想告诉我的孩子粟米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的意义。可是,采摘谷穗时,我才发现不得不哈下腰去,因为成熟的谷穗垂得极低极低。当我蹲下去与低垂着头的谷穗形成等高时,我猛地意识到,作为国家象征的粟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谦逊、忍耐、包容。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精神气质,中华这个古老的民族气脉才能历久不衰。

⑩粟米以弱小的姿态与天地同辉,它的伟大不言而喻。

(取材于孙桂芳同名散文)

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傲然地在天地之间屹立了8000年    屹立:形容顽强的生存姿态。

B. 从未干涸    干涸:比喻文明中断或消失。

C. 往往都变成大漠孤烟、残石枯树    大漠孤烟:突显壮阔雄奇的景象。

D. 敖汉的农耕却似乎遗世独立    遗世独立:不与时代同步,独自存在。

2.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立足于考古实证,从八千粟引发了种种感怀,见微知著,充满哲思。

B. 文章多次引用古籍的记载,佐证了粟米的历史悠久,体现了粟的重要性。

C. 望着沃野上的粟米,作者觉得北方大地上的文明被忽视,顿生孤独之感。

D. 村镇祠堂供奉五谷、在传统节日里悬挂谷穗,都是人们美好愿望的寄托。

3. 文章第⑤段写了作者迷路的经历,有何作用?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

4. 请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的语句。

豪华汽车穿行在田野中的柏油公路上,从毛驴车边疾驶而过,毛驴却不惊不躁,悠然自得地拉着平板车,用它的四蹄敲打着铺满树荫的路面。

5. 作者为什么说粟米的伟大不言而喻?请结合全文,概括说明。

下载Word版试题
《八千粟·孙桂芳》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C    2. C   

3. 作者迷路是因为要寻访的古迹周边到处都是茂盛的庄稼,表明了有万年史前文明的敖汉至今仍有发达的农业,这与印象中古迹众多之地往往辉煌不再形成对比,引发了作者的感叹:农业种植历经8000年不衰,使得生命与文明延续至今。   

4. 用比拟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毛驴缓慢、自在行走的样子,与疾驰而过的豪华汽车形成对比,二者巨大的反差却构成一幅和谐的画面,呈现出敖汉是现代与古老并存的城镇,肯定了敖汉在快速致富的年代对传统农业文化的坚守。   

5. ①生命力顽强;孕育了中华文明。

②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至今仍延续文明。

③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谦逊、忍耐、包容的精神;是国家的象征。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核理解现代汉语常见词语含义的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理解词语的基本含义,然后将词语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放在语境中是否合适一般采用排除法。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C项,“往往都变成大漠孤烟、残石枯树”中“大漠孤烟”解释有误,语境中说的是“古迹众多之地,往往都变成大漠孤烟、残石枯树,昔日的辉煌早已化为烟尘散尽”,所以应解释为荒凉残破,少有人烟的意思。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多采用排除法或直选法。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望着沃野上的粟米,作者觉得北方大地上的文明被忽视,顿生孤独之感”理解有误,原文说“我不由得深深感叹,这是怎样一片神奇的土地啊”,体会到小小的粟米使得村庄延续文明传承。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散文材料在文中的作用,把握作者创作意图能力。此类题要求考生理解散文制定材料的内容,并从“形散神聚”的方面体会材料对主旨表达的作用,牢牢把握住材料为中心服务的原则去考虑解题思路。本题要求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文章第⑤段写了作者迷路的经历的作用。从原文表面意思看,“由谷子、玉米交织而成的茫茫青纱帐,致使载我的越野车迷失在一人多高的庄稼地里”,作者迷路是因为要寻访的古迹周边到处都是茂盛的庄稼;同时也表明有万年史前文明的敖汉至今仍有发达的农业,这茂密的庄稼地与第四段作者印象中古迹众多之地往往辉煌不再形成对比,从而引发作者的感慨,“这是怎样一片神奇的土地啊!”“原野上袅袅升起的炊烟,是古老村庄的生命延续,而能使得村庄生命延续了8000年的,应该就是这体量极其微小的粟米了”,这里作者感慨中华大地的神奇,农业种植历经8000年不衰,使得生命与文明延续至今。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能力。赏析句子,首先指出句子运用的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是如何运用该手法的,最后指出句子运用该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表达作者什么情感。本题要求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划线的句子。划线句子“豪华汽车穿行在田野中的柏油公路上,从毛驴车边疾驶而过,毛驴却不惊不躁,悠然自得地拉着平板车,用它的四蹄敲打着铺满树荫的路面”。这里描写对象是毛驴,“毛驴却不惊不躁,悠然自得地”,是用拟人的手法生动的写出了毛驴缓慢行走、不急不躁的样子,与前文疾驰而过的豪华汽车形成对比,构成一幅反差巨大却又和谐融洽的画面,表现出敖汉是现代与古老并存的城镇特征,“铺满树荫的路面”和“柏油公路上”的对比中,作者用抒情的笔调肯定了敖汉在快速致富的年代对传统农业文化的坚守。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主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对文章涉及到的材料仔细分析,结合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揣摩作者写作意图,进而把握文章中心和主旨。要注意文中议论和抒情的文字,粉条作答,做到条理清楚,表达全面。本题要求结合全文概括说明作者为什么说粟米的伟大不言而喻。对粟米的描写的段落和对粟米发表感慨的议论抒情文字是答题线索,文中说“古代文明层层堆积的中原,又有多少生灵在与自然的搏击中早已灰飞烟灭,无迹可觅。敖汉的粟米,却以弱小的生命形态,傲然地在天地之间屹立了8000年”,可见粟米生命力顽强;孕育了中华文明;“我猛地意识到,作为国家象征的粟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谦逊、忍耐、包容。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精神气质,中华这个古老的民族气脉才能历久不衰”,可见粟米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谦逊、忍耐、包容的精神;是国家的象征;“原野上袅袅升起的炊烟,是古老村庄的生命延续,而能使得村庄生命延续了8000年的,应该就是这体量极其微小的粟米了”,可见粟米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至今仍延续文明。

录入时间:2021-05-18 09: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