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建设·护林营林再写华章》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 |
试题内容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7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地球卫士奖”授予塞罕坝林场建设者,以表彰他们变莽莽荒漠为郁郁林海的功绩。 55年来,从一棵松到百万亩林海,从最初的369人毅然上坝到三代人传承不息,塞罕坝人将荒山沙地变成了绿水青山。塞罕坝林场的有林地面积,由建场前的24万亩增加到目前的112万亩,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森林覆盖率由12%提高到80%。如果林木按一米的株距排列,可以绕地球赤道整整12圈,给这个蓝色星球系上12条漂亮的“绿丝巾”。 55年来国家累计投入和林场自筹资金约10.2亿元,如今塞罕坝资源总价值已达到200多亿元。更重要的是塞罕坝的生态效益显著,据中国林科院评估,如今塞罕坝的森林每年固碳71.7万吨,释放氧气51.5万吨,空气负氧离子是城市的8到10倍。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7年12月11日) 材料二: 木材生产曾经是塞罕坝林场的支柱产业,一度占总收入的90%以上。近年来,林场大幅压缩木材采伐量,木材产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持续下降,最近这五年已降至50%以下。据预测,‘十三五’期间塞罕坝林场林木蓄积年生长量约为54万立方米。因此,只要年均消耗蓄积维持在20万立方米左右,完全可以保证森林资源总量的持续健康增长。塞罕坝林场的“十三五”采伐限额为每年20.4万立方米,但林场实际的林木蓄积消耗量,控制在13万立方米左右。 河北省下达的采伐限额,塞罕坝林场只用了六成,而且主要用于“森林抚育”,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把林子里长势较差的林木伐掉,将某些地方过大的林木密度降下来一些,使留下的林木能更好地生长,提升森林质量。林木蓄积量是反映森林质量的重要指标。塞罕坝林场的林木总蓄积量,由建场前的33万立方米增加到1012万立方米,增长了30倍。单位面积林木蓄积量,是全国人工林平均水平的2.8倍。 (摘编自《塞罕坝林场运营模式的启示》) 材料三: 塞罕坝林场位于河北省最北端,在植被区划中属于温带草原地带。该区的典型植被为草甸草原、针阔混交林及落叶阔叶林,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使得该地区生物多样性很强,植物区系成分相对复杂。林场从不同角度做了大量调研,如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不同林分密度下灌木及草本植物植被的科、属构成分析: 图1不同林分密度下灌木的科、属组成 图2不同林分密度下草本的科、属组成 扎实的科学研究,是林场发展的积极引领与有力保障。 (摘编自《塞罕坝机械林场植物指标分析》) 材料四: 近年来,全国各地生态环境建设力度空前加大,绿化苗木需求大增。塞罕坝林场建设了8万多亩绿化苗木基地,培育了云杉、落叶松等优质绿化苗木,销往京津、辽宁等十几个省市,现有1800余万株多品种、多规格的苗木,已成为绿色“聚宝盆”。 春天,群山抹绿,雪映杜鹃;夏天,林海滴翠,百花烂漫;秋天,赤橙黄绿,层林尽染;冬天,白雪皑皑,银装素裹……塞罕坝四季皆有美景,是摄影发烧友的天堂,是华北地区知名的森林生态旅游胜地。 森林旅游、绿化苗木等绿色产业的收入,已超过林场总收入的一半。近年来,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塞罕坝人更有效地保护了绿水青山,收获了金山银山,开创了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的可喜局面。 (摘编自《护林营林再写华章》)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塞罕坝林场的森林覆盖率,55年里由12%提高到80%,塞罕坝人以其荒漠变林海的功绩,荣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颁发的“地球卫士奖”。 B. 塞罕坝林场的树木按一米的株距一线排列,可以绕赤道12圈;森林每年固碳71.7万吨,释放氧气51.5万吨,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 C. 为保证森林资源总量持续增长,塞罕坝林场深度控制木材蓄积的消耗量,使单位面积林木蓄积量,达到全国人工林平均水平的2.8倍。 D. 伐掉长势较差的林木,调低林木密度,只用了采伐限额的六成,塞林场就实现了“森林抚育”目标,提升了森林质量与林木总蓄积量。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塞罕坝林场位于河北省最北端,在植被区划中属于温带草原地带。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很强,植物区系成分相对复杂。 B. 不同林分密度下植被科、属状况的调查统计表明:林下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属数随林分密度的增加而减少的趋势不明显。 C. “图1”表明:在林分密度400-800之间,灌木科数与灌木属数的变化基本趋同,在200-400之间变化却有较大差异。 D. 塞罕坝的苗木基地已经能够向京津、辽宁等多地输送优质绿化苗木;它四季皆有美景,还是著名的森林生态旅游胜地。 3.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55年来,塞罕坝林场发展采用的主要方式。 |
|
下载Word版试题 | |
《生态环境建设·护林营林再写华章》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 |
答案解析 | |
【答案】 1. D 2. B 3. ①治沙种树,扩大林地面积;②木材生产曾占总收入的90%以上。近年大幅压缩木材采伐量,林木总蓄积量迅速增长。③用科研引领林场的发展。④森林旅游、绿化苗木等绿色发展,实现了生态、效益双丰收。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D项,“伐掉长势较差的林木……只用了采伐限额的六成,塞林场就实现了‘森林抚育’目标,提升了森林质量与林木总蓄积量”错误,材料二第二段说的是“河北省下达的采伐限额,塞罕坝林场只用了六成,而且主要用于‘森林抚育’,……”,文中“主要用于‘森林抚育’”,可见还用于其它地方,且文中说的是“用于”,选项变成“实现”;“提升……林木总蓄积量”错误,“伐掉长势较差的林木”的作用是“使留下的林木能更好地生长,提升森林质量”,与“提升……总蓄积量”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B项,“属数……减少的趋势不明显”错误,从材料三不同林分密度下植被科、属状况的调查统计图来看,林下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属数随林分密度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非常明显。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55年来,塞罕坝林场发展采用的主要方式”,然后塞罕坝林场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以及取得的成就的内容,再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如材料一“塞罕坝人将荒山沙地变成了绿水青山。塞罕坝林场的有林地面积,由建场前的24万亩增加到目前的112万亩,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森林覆盖率由12%提高到80%”,材料二“木材生产曾经是塞罕坝林场的支柱产业,一度占总收入的90%以上。近年来,林场大幅压缩木材采伐量,木材产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持续下降,最近这五年已降至50%以下”“塞罕坝林场的林木总蓄积量,由建场前的33万立方米增加到1012万立方米,增长了30倍”,材料三“林场从不同角度做了大量调研,如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不同林分密度下灌木及草本植物植被的科、属构成分析……扎实的科学研究,是林场发展的积极引领与有力保障”,“塞罕坝林场建设了8万多亩绿化苗木基地,培育了云杉、落叶松等优质绿化苗木,销往京津、辽宁等十几个省市”“塞罕坝四季皆有美景,是摄影发烧友的天堂,是华北地区知名的森林生态旅游胜地”“森林旅游、绿化苗木等绿色产业的收入,已超过林场总收入的一半”,找到这些内容,考生分点概括即可。 【点睛】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点和命题点。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 |
|
录入时间:2021-05-21 09:03: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