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大道行健"黄会林·鲁博林》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道行健"黄会林

鲁博林

1934年寒冬。一个名叫“慧麟”的女孩出生在天津,名字里就透出一股子隽秀儒雅的门庭气息。黄氏祖籍,在“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的江西吉安,一门出过不少栋梁之材。

慧麟降生之际,偌大的中国正笼罩在战争的阴云之下,民生凋敝。慧麟的童年在颠沛中度过的:6岁时,因父母离异,她随母亲移居上海;10岁之际,因祖母的严命,重返天津父亲家;11岁那年抗战胜利,她被父亲带到北平念书;北平解放前夕,又同全家一起搬回上海——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安定在首都北京。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在“保家卫国”口号的鼓动下,全国掀起了一个轰轰烈烈的参军热潮。当时的她正在念初三,所在的班级报名之踊跃,竟无一缺席。最后,共有4人被批准参军,其中就包括了这个“戴眼镜的小丫头”——由于名字笔画太多,不易书写,她被指导员改名为“会林”。之后,黄会林便随同部队,“雄赳赳气昂昂”地开拔入朝。

1953年,板门店谈判落幕,朝鲜战争结束。一个潜伏已久的念头在黄会林的内心逐渐苏醒:要读书!“一想到能够再次读书,我高兴极了。”相较于调入文工团或从事文职工作,求知若渴的黄会林选择了继续深造。擅长文科的她,顺利考上北师大。20世纪50年代的北师大可谓大师云集,文气浩荡。名家之风也让黄会林如饮甘泉醴酪,如蒙醍醐灌顶。毕业后听从组织安排提前留校任教。

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有协助爱人绍武创作电影剧本《梅岭星火》和多幕话剧《故都春晓》等经历,黄会林虽仍在中文系讲授“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重点却转向了戏剧。

身为教师,黄会林最大的创举是别出心裁的教学“革命”。在她的课堂上,学生可免去论文,以剧本作为期末答卷。她和老伴绍武一起带领学生们搞创作,重实践,自导自演原创剧本,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诗潮遍地的校园里刮起了一股清新的戏剧之风。正是从那时起,北国剧社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成为中国话剧百年史上首个载入史册的当代学生业余演剧社团。

十年弹指,黄会林没有停歇,她和绍武亲率北国剧社“东征西讨”,陆续排演了诸多大家名剧,并自创《教育世家》等佳作,让北国之名愈加响亮。曹禺当年曾亲为题词“大道本无我,青春长与君”,赠予北国诸君。如今故人不在,韶华渐逝,燃烧在黄会林内心的那股青春之焰却从未止息。这把火,点燃了三十年相承的北国剧魂,也点亮了她自己的一生。

在黄会林的字典里,似乎从未有一刻出现过“疲惫”和“休止”这样的字眼。20世纪90年代她退休前夕。当所有人都以为她会就此偃旗息鼓、功成身退之时,她却“乘长风破万里浪”,重新开拓出一片流光溢彩的新大陆。重振艺术系的过程,无异于平地起高楼;创建影视学科,更是要从无到有定章制典。为了突出自家特色,黄会林和同事们把培养“头脑型”人才作为目标,以此区别于输出“工匠”“艺匠”的专业技术院校。此外,对传统文化的强调,也成为黄氏一门的“金字招牌”。

荣誉等身,名望若此,她本可以金玉满堂,乐享鸿福——然而,现实生活中的黄会林,却和以往一样:简单,朴素,低调示人。

十年过去,黄会林和老伴绍武依然居住在师大校园一幢老旧的公寓楼里。家里空间不大,却堆满数十年的旧物。离休后的绍武喜好在家读书,埋头辛勤投入文学创作。唯黄会林依旧每日奔忙,风尘仆仆,老伴则给她挡风洗尘、保驾护航。这是生活中的黄会林。匆忙却从容,质朴而优雅。

唐刘禹锡《陋室铭》言:“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如是八字,用来形容心怀天下奔走不息的黄会林和她那方不大的“斗室”,正是恰如其分。她一生好墨宝,家中各处都能看见当年的老友和师长留下的手迹。她的书房中,有一张唐弢先生当年题写相赠的诗文,上书:“平生不羡黄金屋,灯下窗前长自足。购得清河书一卷,古人与我语衷曲。

回首往事,黄会林很少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从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对于一直行健不息的她而言,影视是坚据的城堡,戏剧是从影的摆渡,文学是卅年的故交,底色更有一抹沙场的鲜红。由武及文,经文入戏,借戏从影,照影化人。

(选自2013.03.24《光明日报》,有删改)

1.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虽然“慧麟”这个名字透出一股子隽秀儒雅的门庭气息,但由于笔画太多不易书写,黄慧麟被他人改名为“黄会林”。

B. 黄会林的教学重点转向戏剧后,在教学上大胆创新,注重实践,她以学生创作剧本代替论文写作的方式来考核学生的学业水平。

C. 黄会林在退休前夕重振艺术系,从无到有定章制典,突出了自家特色,从而有别于输出“工匠”“艺匠”的专业技术院校。

D. 黄会林一生行健不息,由武及文,经文入戏,借戏从影,照影化人,从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从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黄会林的祖籍地江西吉安“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的人文盛况,为黄会林后来取得突出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B. 20世纪50年代,由于在大师云集,文气浩荡的北师大受到名家之风的熏染,大师的推荐,黄会林毕业后提前留校任教。

C. “燃烧在黄会林内心的那股青春之焰却从未止息”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黄会林对北国剧社的一往情深。

D. 黄会林和老伴绍武夫唱妇随,相互支持。文章中写“老伴给她挡风洗尘、保驾护航”,从侧面衬托了黄会林是个“贤内助”。

E. 文章采用顺叙的手法,叙写了传主不同时期的事迹,多角度、多侧面地表现了传主“行健不息”的人生风貌,真切感人。

3. 文中划线段落分别引用刘禹锡和唐弢的诗文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下载Word版试题
《"大道行健"黄会林·鲁博林》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D    2. CE   

3. 引用刘禹锡的诗句,表现了黄会林功成名就后从容低调,质朴而优雅;引用唐弢题写的诗文是赞颂黄会林一生“简单,朴素,低调示人”的高尚品格以及勤于学习的精神。从侧面烘托和丰富了传主的思想精神,又使传记呈现出一种文化意蕴,庄重典雅。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题目有一定的综合性,信息往往遍布全篇。解答时一般要找出文章中与选项相对应的内容,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差别确定答案。D项,“从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过于绝对。原文是“很少因‘虚度年华而悔恨’”。故选D项。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筛选信息概括文章要点的题目,采用的是五选二的选择题形式,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注意把选项放回到原文中,找到相关内容,结合上下文做出判断。A项,“为黄会林后来取得突出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夸大其词,文中说“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是为了介绍黄会林的生长环境,环境会对黄会林的成长有影响,但不能说为她“取得突出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B项,无中生有,“大师的推荐”文中没有依据;D项,“从侧面衬托了黄会林是个贤内助”错,文中没有运用衬托手法,也不是表现黄会林是个“贤内助”,而是为了表现黄会林退休后依然埋头辛勤投入文学创作。故选C、E两项。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要求答出“文中划线段落分别引用刘禹锡和唐弢的诗文有何作用”,考查分析文本表现手法的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可结合诗句内容、诗句在文章中的位置来分析。文中引用了刘禹锡《陋室铭》中的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句子的意思是居室简陋,但居室的主人有美好的品德。作者说“如是八字,用来形容心怀天下奔走不息的黄会林和她那方不大的‘斗室’,正是恰如其分”,再结合上下文来分析,可知作者引用刘禹锡诗句是为了突出了黄会林从容低调的品质。文中引用唐弢先生的诗文内容为“平生不羡黄金屋,灯下窗前长自足。购得清河书一卷,古人与我语衷曲”,其中前两句突出的是黄会林“简单,朴素,低调示人”的品质,后两句则突出了黄会林勤于学习的精神。从表现传主的角度来看,引用诗句是对黄会林的侧面烘托;从表达效果来看,引用诗句的作用一般有: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加文章的意境美,使文章语言优美,吸引读者等。考生根据上述分析可概括出本题答案。

【点睛】第2题是考查筛选信息概括文章要点的能力,命题主要集中于对传主经历、言行、精神品质、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表达技巧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章内容主要体现在对传主行为、品质、传记主旨的表述上;赏析一般表现为对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考生在解答此类题目时可依据上述思路思考,用排除法解答。

录入时间:2021-05-22 09: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