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篱笆青青·宋长征》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 |
试题内容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篱笆青青 宋长征 ①篱笆青青,来自乡村的深处,青绿着,蜿蜒着,像一条绿色的丝带,拴住乡村的暖,拴住庄户人的脚步,拴住千里万里之外游子的心。你见过山的险峻,见过海的宽广,却不一定见过一围小小的篱笆,纤细,温柔,一如母亲慈爱的眼神。等你走近了,等你放下手中的行囊,你禁不住要停下来,在这小小的篱笆旁,借着篱笆青青的思绪,想起远方的亲人。 ②一丛篱笆,可能是一段小小的竹林。青青的叶子,细细的竹节,繁密或稀疏的枝条,透过去,能看见鸡的逡巡、鸭的悠闲,或许还有一条狗戒备的眼神。忽而,篱笆深处闪过一张朴实的面孔,和蔼的女主人会用浓浓的方言问你:渴了,还是累了,要歇歇脚?庄户人家的日子散乱,不过水是甜甜的。没错,甜津津,凉丝丝,你不要介意隔着竹篱递过来的青瓷大碗,井里汲取的凉水混着竹的清新,沁人心脾。 ③竹篱内外,陌生也变得如此温馨。 ④一丛篱笆可能是一棵棵紧密相连的花椒树。尖尖的针刺均匀分布在相互交错的枝丫间,不挡风,不挡雨,却可以忠实守护好自家的小院。院子里的枣树挂满了果儿,红的青的真好看,馋杀了几个调皮的乡下小子,他们围着花椒树篱笆转了好几圈儿,就是没找到一个可以下手的地方。这些,树篱都看见了,只是不想说,但等八月十五的当口,卸枣果儿,主人自会提了满满一篮子,东家西家,左邻右舍,无论哪个乡下的捣蛋鬼都能咀嚼上甜丝丝、脆生生的大红枣。 ⑤花椒树上已然挂满了一嘟噜一嘟噜的小花椒,红红的,秋风里飘着麻酥酥的香味儿。 ⑥一丛篱笆可能是一串长长的豆角丝瓜架。父亲随便插了一圈小木棍,母亲在春天撒上种子。单等着春风吹,单等着夏雨下,长长的木篱笆上开满了花,有吊瓜花,有丝瓜花,有紫红如梅朵的梅豆花。要不人说乡下的母亲辛苦呢——见缝插针地打扮了一下,就给小小的农家小院牵来一篱笆美丽的花。蜜蜂嗡嗡飞,蝴蝶对对舞,偶尔也有一只小虫子躲在花篱的深处,弹起柔柔的丝弦。 ⑦繁花锦簇的木篱笆是母性乡村优雅的蕾丝花边,掩映间,羞怯不语。 ⑧红红的朝阳升起来了,一声鸡啼唱破了黎明,一刹那,乡村沐浴在七彩云霞下,鸟儿们在篱笆上唱起了情歌,歌声婉转,流淌着多情的音符。我自散发着谷物香醇的梦里醒来,绕着青青的篱笆看了又看,像读一首诗,像欣赏一幅画,像听一曲古典的乡情乡韵。每片叶子都是清新的,每朵花都飘散着清香。就连晶莹的露珠,一旦亲近上青青的篱笆,也会久久舍不得离去。它快乐地从高处滑落,落在低处的叶面上,又调皮地跌落在篱笆下青青的草丛里;又或许被几只早起的蚂蚁匆匆抢了去,分享着自然母亲赐予的芳醇。 ⑨花墙,当我想起这个词来,青青的篱笆把我包围在幸福的记忆中央。我知道,乡村是贫穷的,但乡村又是那样质朴。每一个村庄有每一个村庄的气息,每一个村庄都会有几条青青柔柔的篱笆墙。春天,你推开料峭的春寒,跟墙角的爬山虎较着劲儿,和田野里的庄稼打个赌——一定要把乡村打扮成如花的女儿。秋天,你怎能拒绝篱笆上面青青红红的果实,长长的丝瓜,爬一路结一路,点缀其间;紫红的梅豆,站在最高处,像一面面飘扬在风中的旗帜。母亲呢,正忙着招呼路过篱笆门的大娘婶子:“多摘点,多摘点,你看这篱笆要压塌了呢!” ⑩平原的乡下,不见山不见水,唯独随处可见青青的篱笆。土墙呢,嫌太厚,嫌太重,让人感觉不到一丝轻松;砖墙呢,嫌太高,嫌太冷,有点不近人情;只有篱笆墙的影子,青青细细柔柔长长,像过也过不完的青葱岁月。我从乡下走来,深深懂得篱笆墙的弱德之美:不与人争辩,也不自惭形秽,只要心中永驻春天,生命的青绿会一直蔓延。 ⑪⑫轻轻地,当我的眼神再次抚摸青青的篱笆,刚好暮色渐浓,一弯新月升起在村庄的上空,皎洁的月光洒在屋檐上,流泻在安静的庭院中,穿过岁月那围青青的篱笆,投影在我安静的思绪里。这一生,是不是我也会拥有自己的篱墙,一丛青青的竹,或一排密密的小树,抑或一堵开满春天的花墙,清与浊,真与假,善与恶,都不会轻易逾越。 ⑫我只愿与一面清寂的篱笆,与乡村相守到老。 (选自《美文欣赏》,有删改) 1.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点题,作者借着篱笆青青的思绪,想起了远方的亲人,由此揭示了全文的主旨,即表达了对乡村、对亲人的怀念和敬佩之情。 B. 在第⑦段中,作者运用了拟人和借代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繁花锦簇的木篱笆给母性乡村带来的优雅感与含蓄美。 C. 作者以土墙的厚重、砖墙的高大冷漠衬托篱笆墙,突出了篱笆墙的青细柔长和温情等特点,抒发了作者对篱笆墙的喜爱之情。 D. 作品的结尾出乎意料,似乎不在情理之中。篱笆与乡村相守到老,暗示我们不能破坏乡村,而要让篱笆阻隔喧嚣,守护乡村。 2. 本文在表达上很有特点,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以第⑧段为例分析其表达技巧。 3. 文章最后一段说“我只愿与一面清寂的篱笆,与乡村相守到老”。请探究其深刻含意及作用。 |
|
下载Word版试题 | |
《篱笆青青·宋长征》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 |
答案解析 | |
【答案】 1. C 2. ①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篱笆比做“一首诗”“一幅画”“一曲古典的乡情乡韵”,赋予鸟、露珠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描写出篱笆的优雅之美,表达了作者对篱笆和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②从视觉、听觉、嗅觉等角度细致地描绘了乡村早晨的美好景色,感染力强,引人入胜。 3. 深刻含意:①由篱笆墙的弱德之美——不与人争辩,不自惭形秽以及打扮乡村、守卫乡村联想到自己,希望自己也能像篱笆墙一样,在生命中摒弃假恶浊,坚守真善清。②与篱笆相守,实际上是守住心灵。守住心灵,就是守住内心的宁静、本真,不要让物欲膨胀了我们的内心,不要让浮躁扰乱了我们的本性。③与乡村相守,就是守住乡村文化。守住乡村文化,远离现代城市喧嚣,在淳朴的乡村尽享人情之美、本真之美。 作用:①结构上:照应前文,总结全文,篇末点题。②内容上:丰富了文章内容,深化了远离污浊、虚假、丑恶,坚守心灵的宁静,永葆真诚、善良、质朴的思想感情。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层次的概括,思想情感赏析、写作手法的评价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每个选项,比照文章内容再逐一进行分析。 A项,由第一段“在这小小的篱笆旁,借着篱笆青青的思绪,想起远方的亲人”可知,第①段借篱笆会引起你对远方亲人的怀念,表达作者自己对篱笆、对亲人的热爱之情。作者身处篱笆与亲人之中,不能说是“怀念和敬佩”。 B项,“借代”错,“繁花锦簇的木篱笆是母性乡村优雅的蕾丝花边,掩映间,羞怯不语”中,应为比喻修辞,是比喻中的暗喻,将“木篱笆”比作“蕾丝花边”。 D项,结尾并非出乎意料,而是在情理之中,这一点从上文作者对乡村充满热爱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最后一段“我只愿与一面清寂的篱笆,与乡村相守到老”写的是“我”与“篱笆”、“乡村相守到老”,并不是“篱笆”与“乡村相守到老”。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作答本类题型,可以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抒情手法以及语言特点等方面着手分析。然后浏览文章,明确答题区间,对表达技巧进行标注。在整理答案的过程中,应首先点明表达技巧,然后结合具体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并解释其效果。题目中应注意“多种”“表达技巧”,学生应分条作答,注意不要丢点。 “鸟儿们在篱笆上唱起了情歌,歌声婉转,流淌着多情的音符”中运用拟人手法,拟人,赋予鸟、露珠以人的情态,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 “我自散发着谷物香醇的梦里醒来,绕着青青的篱笆看了又看,像读一首诗,像欣赏一幅画,像听一曲古典的乡情乡韵”一句,运用了比喻、排比修辞,从视觉、听觉、嗅觉等多个角度细致地描绘了乡村早晨的美好景色。比喻,把篱笆比做“一首诗”“一幅画”“一曲古典的乡情乡韵”,“一首诗”“一幅画”“一曲古典的乡情乡韵”又构成排比,生动形象地描写出篱笆的优雅之美,表达了作者对篱笆和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 “鸟儿们在篱笆上唱起了情歌,歌声婉转,流淌着多情的音符”从听觉角度进行描写;“我自散发着谷物香醇的梦里醒来,绕着青青的篱笆看了又看,像读一首诗,像欣赏一幅画,像听一曲古典的乡情乡韵”从视觉角度进行描写;“每片叶子都是清新的,每朵花都飘散着清香”从嗅觉等角度进行描写。通过多角度细致地描绘了乡村早晨的美好景色,有形有色,有声有味,感染力强,引人入胜。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语句意蕴及其作用的探究能力。这样的题,往往结合发展性考题来考,有时,也会单纯考哲理性语句的含义,这种题型可以说“逢散文阅读题必有之”。这样的考题,关键要抓住中心词,要体会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双关意义。作用方面,需结合句子或段落在文章中位置来回答。有指定就问题回答,没有指定,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回答。内容上,内容的充实作用;主题的深化、升华作用;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等。结构上,呼应前文,深化升华主旨,卒章显志等。 此题要在整体感悟文章主题“守住心灵的真善美”基础上,进行品读与理解。从“与篱笆相守”“与乡村相守”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由第十段“我从乡下走来,深深懂得篱笆墙的弱德之美:不与人争辩,也不自惭形秽,只要心中永驻春天,生命的青绿会一直蔓延”可知,篱笆不与人争辩、不自惭形秽。由第十一段“这一生,是不是我也会拥有自己的篱墙,一丛青青的竹,或一排密密的小树,抑或一堵开满春天的花墙,清与浊,真与假,善与恶,都不会轻易逾越”可知,通过篱笆打扮乡村、守卫乡村。而与篱笆“相守”,就是要学习篱笆的品格,守住内心的宁静、清洁、本真心灵,远离浮躁;“竹篱内外,陌生也变得如此温馨”可知,乡村生活有着人情美,真善美,对于与乡村相守,就是“爱护”,爱护乡村,远离尘嚣。作用:该语段为文章的最后一段,从结构的角度看,可以其与文章题目“篱笆青青”相照应,与前文对篱笆乡村的描写相照应;从内容的角度看,主要是对主旨“守住心灵的真善美”的深化。 |
|
录入时间:2021-02-07 12:06: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