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价救灾·张爱国》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 |
试题内容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放价救灾 张爱国 北宋熙宁年间,浙江大旱。朝廷虽然口口声声赈灾救民,但雷声大雨点小,下拨的救灾粮本就少得可怜,再经过各级官吏的雁过拔毛,到了灾民手里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为了保命,灾民们到处借债买粮,然而仿佛夜间,市场上的粮价就高得离谱。 重灾区越州已有数千人饿死。饥民们涌到府衙前请求州府救命,平抑粮价。知府李之诚深知此种情况最易导致民变,于是紧急张贴布告,严令粮价一律回到灾前水平,严禁粮商私自抬价。饥民们激动得热泪盈眶,奔走相告,然而等他们再来到市场,所有粮行都关了门,就连大街小巷上那些挑着担子、背着褡裢卖粮的也一个不见了。 李知府大怒,将府里的大小衙役全派到市场上,监督粮商卖粮。但粮商们一个个都精得很,多数早已脚底抹油溜得不知去向,剩下没有来得及跑的,阳奉阴违,百般推诿、拖延总之,任衙门想尽了办法,饥民们也买不到平价粮。 越州饿死的饥民已过万。朝廷责怪知府李之诚救灾不力,革了他的职,重新派来一名叫赵知非的知府。赵知府来到越州,摆在面前的是,土黄色的大地上,除了一具具横七竖八无人掩埋的饿殍散发着一阵阵恶臭外,不见半点生机。大街小巷难闻人声,只有一个个无力逃荒的人或横卧或倚靠路边、墙脚,手里攥着几枚可怜的铜钱——钱买不到粮,钱就只能是废铜。 赵知府径直走进府衙,命令市场上监督粮商的衙役立马全数撤回。一老幕宾闻声,急忙跪下,颤巍巍地说:“老爷不可啊!老爷有所不知,此月余来,全府衙役均已遣去,日夜监商限价,然形势尚且如此,若此时撤回,岂不更甚?” 众官员也急忙跪下,齐声附和。赵知府请起老幕宾和众官员:“诸位,适才所言,可知何故?”众官员你看我,我看你,不知如何回答。“本府赴任途中已知晓,越州周边府县皆在限价,但状况均与越州一般——饥民无粮可买。此足可见,限价之举不得要领,甚或南辕北辙!”什么?限价不对?限了都饿死了人,若不限那还了得?众官员忍不住问道:“大人莫不要放开粮价,任由奸商抬升、盘剥饥民?”“正是!”赵知府认真而坚定地说,“本府正欲放价,随行就市……”“使不得啊大人,我越州已绵延数千年,望大人开恩,给越州留下几条命吧……”众官员又一次跪下,哭叫着。“诸位,不必哀哭,信我无虞,本府所为,诸位日后自当明白,依我命令,执行便是。”赵知府语态从容,他也无心多做解释,随即下令:“即时起,越州粮价一律放开,官府不得半点干涉!” 赵知府命衙役们带上官府布告火速奔赴周边府县广为张贴,又亲率官员到越州城大街小张贴——他要让远远近近都知道越州粮食新政。布告一出,那些数日不见人影的粮商们仿佛一下子从地底下冒了出来,一个个笑嘻嘻地打开粮行,当然,他们也仿佛要将这些天所受的损失一下子捞回来,粮价高得能吓死人,那些饿得奄奄一息的饥民,虽然骂着官府与奸商狼狈为奸,但还是拿着钱争相买粮。 粮商们大喜,一面敞开卖粮,一面想尽办法从外地紧急调粮。外地粮商们也火速加入其中,不辞山路崎岖难行,将粮食源源不断地运进越州,踌躇满志地要狠赚一把。然而他们万没想到的是,不到一周,越州粮食开始积压,供求关系发生了大逆转。粮商们乐不起来了:粮食运回去吧,山高路险,来回折腾,亏本太重,唯有降价销售。一家降价,两家、三家,紧跟着降。一次降价,两次、三次,不断地降。转眼,越州粮价像跳水一般,从峰顶直落峰谷,并且这个峰谷还没有底,不断地陷啊陷,直陷得那白花花的米面连个糟糠价都卖不上。更远地方的粮商还不知情,还在将粮食源源不断地运进越州…… “大人真神人也!”府衙里,众官员围着赵知府感叹,“大人何来此等妙计?” “诸位过誉!本府之计,一乃深谙商人本性之逐利,但有利,其无不可为,无不能为。二乃本府相信,放比堵好。天下万事,堵则必致其反。”赵知府若有所思,“本府提请诸位牢记,官府并非万事皆可为。我等朝中之人,当信百姓信物理:诸事只要官府放得开,百姓自有解决之道,物理自有解决之道!” (选自《小说选刊》2016年第5期)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之诚救灾认真负责、遵循民意,严格采取平抑粮价的政策,结果被革职罢官,小说塑造了一个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官吏形象。 B. 赵知非到越州,撤回衙役,放开粮价,受到官员反对和百姓大骂,文章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既使情节起伏,又引发读者兴趣。 C. “粮商们仿佛一下子从地底下冒了出来,一个个笑嘻嘻地打开粮行”,通过人物神态描写,形象地写出了粮商们逐利的本性。 D. 结尾借赵知非之口点明救灾成功的原因,既使上文谜团得到破解,又揭示主题,引发读者对放价救灾这一举措进行深入思考。 2.小说中赵知非这个人物形象具有哪些特点?请分点简要概括。 3.小说主人公是赵知非,开头四段为什么写李之诚救灾?请分点简要概括。 |
|
下载Word版试题 | |
《放价救灾·张爱国》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 |
答案解析 | |
【答案】 1. A 2. ①做事决断,雷厉风行。 ②自信坚定,从容不迫 ③具有智慧,深谙物理。 3. ①交代故事背景,提供典型环境。 ②为下文赵知非救灾作垫,埋伏笔。 ③反衬赵知非救灾得法,突出主人公形象特点。 ④二人救灾成效形成鲜明对比,有助于揭示主题。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综合分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结合题干的选择要求:到底选正确还是选错误;其次,要明确题目的考查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比较。题干要求选择: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A项,“塑造了一个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官吏形象”分析有失偏颇,从文本看,李之诚虽一心为民,积极救灾,但由于不懂物理,不得其法,最终导致救灾失败。 故选A。 【2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特点及其作用的能力。要求学生筛选文本的相关内容概括人物形象,并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人物性格特点,要画出小说中关于人物言行的语句,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来把握,还要从小说情节的发展中总体把握人物性格特点,答题要用“特点+分析”的模式。 题干要求回答小说中赵知非这个人物形象具有哪些特点?需要分点简要概括。本题根据主人公“在越州上任之初,不顾属下官员的阻拦,强力推行自己的救灾政令”等语句可以概括出他的办事果断、雷厉风行。从“针对严重的灾情、不利的形势,从越州与周边府县的实际情况中找到矛盾的症结点,解决问题”等语句可以概括出他运筹帷幄,很有谋略,讲究办法等要点。从“对商人逐利的本性有清醒的认识,更懂得物理之道”等语句,可概括出见解非凡、非常有“有智慧”等性格特征。总之,回归文本,归纳概括即可。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小说结构和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分析语段的作用的题目,首先明确语段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结构上注意伏笔、照应、铺垫等,内容注意主旨的体现,和其它语段的关系。还要注意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如开头注意铺垫、引起下文、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阅读兴趣等,中间注意承上启下,结尾注意点明深化主旨等。题干要求回答:小说主人公是赵知非,开头四段为什么写李之诚救灾?请分点简要概括。开头四段介绍李之诚救灾,既交代了故事背景“北宋熙宁年间,浙江大旱。朝廷虽然口口声声赈灾救民,但雷声大雨点小,下拨的救灾粮本就少得可怜,再经过各级官吏的雁过拔毛,到了灾民手里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为了保命,灾民们到处借债买粮,然而仿佛夜间,市场上的粮价就高得离谱”,又为心系黎民、非常勤勉的李之诚救灾进行铺垫。然而李之诚救灾心切,但效果寥寥,所以朝廷革了他的职。这就为后文赵知非的出场蓄势,而赵知非深谙商人的逐利本性,放开粮食价格,最终抑价的效果,这与李之诚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说明为官爱民,还是应该讲究策略。 【点睛】如何把握文学类作品的主旨 1.从重点语段上找突破;(1)抓标题与文体;(2)抓“文眼”;(3)抓对全篇有概括性的句、段;(4)抓文中表现作者情感的议论、抒情性的句、段; 2.从写作材料(题材)上看作者用什么来表达感情,以此来把握文章的主旨;(1)借景抒情,通过对所写景物的分析去体味作者的感情;(2)寓情于物(托物言志),通过对所写之物的分析去体味作者的感情;(3)借事抒情,通过对所写之事的分析去体味作者的感情; 3.从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思想发展上来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
|
录入时间:2021-02-08 09:35: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