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的文学理解》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 |
试题内容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传统节日的意义,可以从文化、民俗学、经济等角度阐发,也可以放进文学世界理解。传统节日不仅能保存民族历史记忆,传承民族文化,凝聚民族情感,增强民族认同,还能促进社会文化再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 从文学的角度观照传统节日,并不牵强。传统节日在传承过程中,一些原初的价值与功能或有所丢失,或发生变异,节日仪式中的功利作用悄悄向审美作用转移,端午节就是例子。端午又称“重午”,阳气盛极,阴气初生。为避邪气,用置菖艾、戴香包等方式防五毒、送瘟神。延习既久,这些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具备了功利和美感的双重作用。可见,在审美需求的层面,传统节日与文学有相通之处,因为所有的节日都带有娱乐性,能给人带来精神的愉悦。 文学的功用,并不仅仅给人带来心灵的愉悦。文学也经由审美活动,引发人们思考人的本原,即人从何而来、人之为人的意义和生命的终极价值。清明扫墓祭拜,是追念先人与逝者,祈求保佑的虔诚表达;中元节送河灯,活着的人希望那些无所归依的魂灵也应被善待。这些在固定时间里反复进行的活动,跟文学里对生者与死者、此岸与彼岸关系的思考,如出一辙。有些节日,由人类对自然的崇拜演化为人类对生活愿望的象征性表达,比如七夕节。七夕节由“天河”两岸的牛郎织女星座而来,反映了人类对天象的崇拜。根据这一天象,产生了牛郎织女鹊桥会的凄美爱情故事。这个节日的诞生,可以说与文学生产同时进行。 传统节日得以保存并成为中国人精神里不可剔除的部分,也依赖文学创造的艺术形象和语言篇章。从古代开始,对传统节日的吟咏,产生了大量的诗词歌赋。比如,说到春节,连小学生都会说出王安石的“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说到清明,无人不会吟诵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说到中秋,大家立即念起苏轼的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传统节日由民俗风习向审美对象转化,文学起了主要作用。 成体系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标识。人类文明的进步,由科学不断地对原始思维构造的世界形象“去魅”,造成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关系的紧张,更重要的是对自然的科学认知使人类的精神世界失去不少光彩。试想,只有陨石坑的月球,比起有嫦娥、玉兔和桂花树的月宫,是多么无趣。因此,保留传统节日以及相关的神话和文学形象,对于工业化时代的人们来说是弥足珍贵的“复魅”,它将使日益单面化的人在精神世界里丰富起来。在这个意义上,传统节日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是对全人类的一种文化贡献。而文学有责任在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中不断地再生产。 (摘编自《传统节日的文学理解》)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传统节日能保存民族记忆、增强民族认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我们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理解和阐发其意义。 B. 因为所有的传统节日都带有娱乐性,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所以传统节日与文学有相通之处。 C. 清明节扫墓、中元节送灯活动,与其他传统节日里对生者与死者、此岸与彼岸关系的思考是相似的。 D. 成体系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是对全人类的文化贡献,文学有责任在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中不断地再生产。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端午节为例,论述了传统节日原初价值与功能慢慢转移,逐渐具备了功利和美感的双重作用。 B. 文章将清明节、中元节与七夕节进行类比,说明了七夕、清明这类节日的诞生与文学生产是同时进行的。 C. 文章列举了王安石和杜牧的诗歌,旨在说明文学在传统节日由民俗风习向审美对象转化过程中起了主要作用。 D. 文章运用了对比论证,揭示了传统节日中的“去魅”与“复魅”、无趣与有趣、科学与文学的关系。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学不仅给人带来心灵愉悦,也经由审美引发人们对人之起源、意义、价值等问题的思考。 B. 传统节日得以保存,成为中国人不可或缺的精神,依赖文学创造的艺术形象和语言篇章。 C. 文章论证了传统节日的意义和嬗变,在工业化背景下,作者表现出对传统节日深深的焦虑。 D. 文章论证了文学和传统节日的关系,肯定了文学在传统节日的发展中的起到的积极作用。 |
|
下载Word版试题 | |
《传统节日的文学理解》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 |
答案解析 | |
【答案】 1. D 2. B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 A项,“我们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理解和阐发其意义”是错误的。由原文“传统节日的意义,可以从文化、民俗学、经济等角度阐发,也可以放进文学世界理解”可知,没有提到政治角度。 B项,“所以传统节日与文学有相通之处”是错误的。由原文“在审美需求的层面,传统节日与文学有相通之处” 可知,题干以偏概全。 C项,“与其他传统节日里对生者与死者、此岸与彼岸关系的思考是相似的” 是错误的。由原文“这些在固定时间里反复进行的活动,跟文学里对生者与死者、此岸与彼岸关系的思考,如出一辙”可知,不是与“其他传统节日”相比,而是和“文学”相比。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B项,“进行类比”是错误的。由原文“这个节日的诞生,可以说与文学生产同时进行”可知,七夕的诞生与文学生产是同时进行的,但不能说明清明节、中元节也是如此。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C项,“在工业化背景下,作者表现出对传统节日深深的焦虑” 是错误的。由原文“类文明的进步,由科学不断地对原始思维构造的世界形象“去魅”,造成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关系的紧张,更重要的是对自然的科学认知使人类的精神世界失去不少光彩”可知,对传统节日作者有一定的担忧,但也不至于“深深焦虑”。 故选C。 |
|
录入时间:2021-02-08 10:35: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