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芭茅巷·废名》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芭茅巷

废名

连小林一起共是八个学生,有一个比小林大的名叫老四,一切事都以他两人为领袖。小林同老四已经读到《左传》了,还要作文,还要听讲《纲鉴》,其余的或读“国文”,或读四书,只有王毛儿是读三字经。

一天,先生被一个老头子邀出去了,这个老头子他们真是欢迎,一进门各人都关在心里笑。先生刚刚跨出门槛,他们的面孔不知不觉的碰在一块,然而还不敢笑出声,老四探起头来向窗外一望,等到他戏台上的花脸一般的连跳连嚷,小喽啰才喜得发痒,你搓我,我搓你。趁先生还没有回来,小林提议到“家家坟”摘芭茅做喇叭。

家家坟在南城脚下,由祠堂去,走城上,上东城下南城出去,不过一里。据说是明朝末年,流寇犯城,杀尽了全城的居民,事后聚葬在一块,辨不出谁属谁家,但家家都有,故名曰家家坟。坟头立一大石碑,便题着那三个大字。两旁许许多多的小字,是建坟者留名。

坟地是一个圆形、周围环植芭茅,芭茅与城墙之间,可以通过一乘车子的一条小径,石头铺的,——这一直接到县境内唯一的驿道,我记得我从外方回乡的时候,坐在车上,远远望见城墙,虽然总是日暮,太阳就要落下了,心头的欢喜,什么清早也比不上。等到进了芭茅巷,车轮滚着石地,有如敲鼓,城墙耸立,我举头而看,伸手而摸,芭茅擦着我的衣袖,又好像说我忘记了它,招引我。是的,我哪里会忘记它呢,自从有芭茅以来,远溯上去,凡曾经在这儿做过孩子的,谁不拿它来卷喇叭?

这一群孩子走进芭茅巷,虽然人多,心头倒有点冷然,不过没有说出口,只各人笑闹突然停住了,眼光也彼此一瞥,因为他们的说话,笑,以及跑跳的声音,仿佛有谁替他们限定着,留在巷子里尽有余音,正同头上的一道青天一样,深深的牵引人的心灵。芭茅也真绿,城墙上长的苔,丛丛的不知名的紫红花,也都在那里哑着不动,——我写了这么多的字,他们是一瞬间的事,立刻在那石碑底下蹲着找名字了。

他们每逢到了家家坟,首先是找名字。比如小林,找姓程的,不但眼巴巴的记认这名字,这名字俨然就是一个活人,非常亲稔,要说是自己的祖父才好。姓程的碰巧有好几个,所以小林格外得意,家家坟里他家有好几个了。

小喽啰们连字也未见得都认识,甚者还没有人解释他听,“家家坟”是什么一个意义,也同“前街”“后街”一样,这么听惯了的也就这么说。至于这么蹲在它面前,是见了他们的两位领袖那么蹲,好玩。

老四同小林恰得其反,非常的颓唐,找遍了也找不出与他同姓的!那么家家坟缺少他一家了,比先生夸奖小林还失体面。以前也颓唐过几回,然而是说到家家坟总是欢喜的,也总还是要找。

“啊,看哪个的喇叭做得响!”许许多多的脑壳当中,老四突然抽出他的来,挤得一两个竟跌坐下去了。暂时间又好像没有孩子在这里,各人都不言不语的低头卷自己的喇叭了。

小林坐在坟头,他最喜欢上到坟头,比背着母亲登城还觉得好玩。一面卷,一面用嘴来蘸,不时又偷着眼睛看地下的草,草是那么吞着阳光绿,疑心它在那里慢慢的闪跳,或者数也数不清的唧咕。仔细一看,这地方是多么圆,而且相信它是深的哩。越看越深,同平素看姐姐眼睛里的瞳人一样,他简直以为这是一口塘了,——草本是那么平平的,密密的,可以做成深渊的水面,两边一转,芭茅森森的立住,好像许多宝剑,青青的天,就在尖头。仰起头来,又有更高的遮不住的城垛。

“小林哥,坟头上坐不得的,我烧我妈妈香,跑到我妈妈坟头上玩,爸爸喝我下来。”

毛儿的话,出乎小林的意外,他是跪在那里望小林,猫一般的缩成了一团,小林望他,他笑,笑得更叫人可怜他,太阳照着墨污了的脸发汗。

“你妈妈在哪里呢?”

“在好远。”

“你记得你妈妈吗?”

毛儿没有答出来,一惊,接着哈哈大笑——老四的喇叭首先响了。

他们从家家坟转头,先生还没有回。有几个说回家去吃饭,老四不准,“人家烟囱里不看见出烟哩。”先生临走嘱咐过他,“吃饭的时候,我如果没有回,可以放学。”

大家气喘喘的坐在门槛上乘凉。小林披着短褂,两个膀子露了出来,顺口一句:“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也。”老四暗地里又失悔,这一句好文章被小林用了去了,本于《古文观止》上的《黄州快哉亭记》,曾经一路读过的。

(节选自《桥》,有删改)

1. 《桥》被认为是中国诗化小说的代表,以下不属于其诗化特征的一项是

A. 生动的景物描写所营造的意境之美。

B. 情节突转叙事断裂所产生的跳跃性。

C. 人物内心彼此竞争所包蕴的文学张力。

D. 文字简约意象繁密所带来的语言魅力。

2. 小说使用了双重叙述视角,请结合文本分析其好处。

3. 小说叙述了家家坟的悲惨来历,请结合文本分析其作用。

下载Word版试题
《芭茅巷·废名》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C   

2. 第三人称:可以深入人物内心,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告诉读者,比如文中对小林看草时候的心理描写。第一人称: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比如文中“我”对芭茅巷的主观感受。双重叙述视角打破了惯常的叙述方式,使读者的审美距离不断变换,从而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   

3. 环境上,坟地的阴冷与蓬勃的自然环境形成反差;情节上,为下文孩子找名字做铺垫;人物上,反衬出孩子们的单纯不谙世事;主旨上,引起对于死与生的感悟。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C项,“人物内心彼此竞争所包蕴的文学张力”这是小说塑造人物的一般方法,不属于诗化特征。作者将诗的语言、诗的形式、诗的意蕴融入小说,创作出独具特色的诗化小说,从而拓宽了小说文体的领域,为现代小说模式的创新注入了新的血液。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表达技巧的基本能力。人称的使用非常讲究。第一人称,叙述较为亲切自然,便于直接、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第二人称,便于直接对话,利于交流思想情感,增强亲切感,同时使抒情更加强烈感人。第三人称,能够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较为灵活自如。你、我的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视角,观看自己生活的视角和观看他人生活的视角。

文章用第三人称叙述,可以深入人物内心,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告诉读者,比如文中对小林看草时候的心理描写。如“那么家家坟缺少他一家了,比先生夸奖小林还失体面。以前也颓唐过几回,然而是说到家家坟总是欢喜的,也总还是要找。”又如“小林坐在坟头,他最喜欢上到坟头,比背着母亲登城还觉得好玩”。

文章同时还使用了第一人称叙述,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比如文中“我”对芭茅巷的主观感受。“等到进了芭茅巷,车轮滚着石地,有如敲鼓,城墙耸立,我举头而看,伸手而摸,芭茅擦着我的衣袖,又好像说我忘记了它,招引我。是的,我哪里会忘记它呢,自从有芭茅以来,远溯上去,凡曾经在这儿做过孩子的,谁不拿它来卷喇叭?”

双重叙述视角自然切换,打破了惯常的叙述方式,使读者的审美距离不断变换,既可以透视人物的心理活动,又能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让人感到真实亲切,从而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作用的能力。考查某一段、某一情节的作用,需要考虑该段自身的段意,考虑该段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所起的作用,同时不能忽略其在全篇结构上所起的铺垫或照应等作用。

选文第③段叙述了家家坟的来历,“据说是明朝末年,流寇犯城,杀尽了全城的居民,事后聚葬在一块,辨不出谁属谁家,但家家都有,故名曰家家坟。”这段悲惨的经历,增加了坟地阴森恐怖,与现实中的家家坟蓬勃的自然环境形成反差,带给读者不一样的感受。在情节发展上,这一来历,为下文孩子们到家家坟找名字做了铺垫。比如“比如小林,找姓程的,不但眼巴巴的记认这名字,这名字俨然就是一个活人,非常亲稔,要说是自己的祖父才好”。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孩子们并不知晓家家坟这一悲惨的来历,如“小林坐在坟头,他最喜欢上到坟头,比背着母亲登城还觉得好玩”,他们若无其事地在坟地玩耍,反衬出孩子们的单纯不谙世事。在主旨表达上,从孩子们对坟地的态度与坟地的悲惨来历对比之下,引起读者对死与生的感悟,从而深化了主题。

【点睛】小说中情节的作用方法指导:

(1)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2)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3)侧面烘托,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4)照应前文;

(5)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6)刻画人物性格;

(7)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录入时间:2021-02-09 09: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