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历史上黄河治理故事应关注的几个问题·张建松》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 |
试题内容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黄河中游地区绝大部分属黄土高原。因土壤强烈侵蚀、水土严重流失,大量泥沙流入黄河,其中80%来自河口镇与潼关间的多沙区。恒河多年平均输沙量与黄河花园口站相差不大,但多年平均径流量是花园口的8倍,黄河这一特点,导致由暴两洪水和冰凌洪水造成的水灾几乎遍及上中下游及其支流。 不少学者认为在黄河流域采取自然修复的手段,是对生态最有效的保护。但黄河难治的症结在于沙多,其治理必须与依靠工程措施对黄土高原的治理相结合,不能仅局限于水土保持的传统模式。面向我国经济发展将向西部转移的大势,按照现在的经济实力,技术水平与施工能力,利用现代工程措施减弱黄土侵蚀强度,主动拦减入黄泥沙量,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的角度讲是必要的。此外,水少是黄河冲积河段河床不断淤积升高的主要动力因素,也是黄河难治的另一原因,水资源客观上是华北与黄河中上游地区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最大制约因素,应着实提高黄河流域水安全保障水平,将从外流域调水入黄作为国家水资源安全保障的重大举措。 (摘编自张红武《黄河筑域保护和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材料二: (摘编自郭晗等《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机理诠释与现实策略》) 材料三: 历代的黄河治理活动为黄河安澜、保障社会生产、维持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大禹为了治理洪水,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历经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北宋熙宁年间,为疏浚黄河及汴河中的泥沙,人们创制了铁龙爪与浚川耙,近代的浚河机船即由浚川耙演变而来。元代贾鲁亲自踏勘了黄河下游河道,掌握第一手资料,据此设计了下游河道的综合治理方针,用短短七个月时间结束了将近九年的黄河水患。明代潘季驯一生多次治河,始终心系治黄大计,离职前还对神宗皇帝说“去国之臣,心犹在河”。他主张“束水攻沙”,即在河两岸高筑堤防,以堤束水,既可防洪,又可冲刷河槽中的泥沙,使河道不致淤塞。康熙皇帝不仅重视黄河治理,还在六次南巡河工的过程中,特别注重问询民生情况,解决民生疾苦。乾隆年间的御史胡定在治河实践中发现,黄河泥沙多出自三门以上及山西条山一带的破涧中,于是让地方官于涧口筑坝堰来拦截上中游支流河段裹挟而下的大量泥沙,大大减少下游的沉沙淤积与洪涝灾害。在治理黄河的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独有的黄河精神,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不断发展科技与机制创新,黄河流战的饮水安全、粮食生产等普遍获得了充足的水源保障。从1999年8月12日至今,黄河已实现连续20年不断流。 (摘编自张建松《讲好历史上黄河治理故事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1.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黄河上游的青海与下游的河南相比,水资源更充足,但经济相对落后;河南经济发展水平更高,水资源短缺的状况更明显。 B. 总体来看,黄河流域经济在1999-2013年间发展很快,之后减缓了速度,在近20年走出一条从快到慢的变化曲线。 C. 黄河流域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从经济发展水平分布来看,总休按照上游、中动、下游表现出从低到高的阶梯型分布。 D. 黄河上游地区GDP总量小,发展速度相对稳定,中游地区和下游地区内部则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分化的趋势。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黄河花园口站径流量大约为恒河的八分之一,河水年均输沙量却差不多。大量泥沙流入黄河导致水灾几乎遍及黄河上中下游。 B. 土壤强烈侵蚀导致大量泥沙入黄,是黄河难以治理的主要原因,黄河治理应以自然修复手段为主,以其他工程措施为辅。 C. 虽同样是修筑堤坝以治理黄河,但潘季驯的“束水攻沙”主张以堤束水冲刷泥沙。胡定则强调筑坝堰来拦截泥沙。 D. 黄河流域水安全事关国家水资源安全的大局。近20年来黄河未曾断流这一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对前人黄河精神的传承。 3. 黄河精神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黄河精神的内涵。 |
|
下载Word版试题 | |
《讲好历史上黄河治理故事应关注的几个问题·张建松》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 |
答案解析 | |
【答案】 1. B 2. B 3. ①牺牲自我,一心为公。②心系家国,勇于担当。③关注民生,爱民安民。④求真务实,崇尚科学。⑤善于改革,不断创新。⑥善于总结,勇于实践(知行合一)。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B项,“黄河流域经济在1999-2013年间发展很快,之后减缓了速度”错,从图表可知,黄河流域经济2013年到2019年的发展速度比1999年到2003年的发展速度要快。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B项,“黄河治理应以自然修复手段为主,以其他工程措施为辅”错,原文说“不少学者认为在黄河流域采取自然修复的手段,是对生态最有效的保护”,由此可知此观点只是“不少学者”的看法,后文说“但黄河难治的症结在于沙多,其治理必须与依靠工程措施对黄土高原的治理相结合,不能仅局限于水土保持的传统模式”。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首先明确题干要求概括的是黄河精神的内涵,根据“在治理黄河的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独有的黄河精神,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知,本题应在治理黄河的过程中去寻找答案,“大禹为了治理洪水,置个人利益于不顾”“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体现了大禹的牺牲精神;“明代潘季驯一生多次治河,始终心系治黄大计,离职前还对神宗皇帝说‘去国之臣,心犹在河’”体现了他心怀家国;“康熙皇帝不仅重视黄河治理,还在六次南巡河工的过程中,特别注重问询民生情况,解决民生疾苦”体现了对百姓的关心;“为疏浚黄河及汴河中的泥沙,人们创制了铁龙爪与浚川耙,近代的浚河机船即由浚川耙演变而来”“元代贾鲁亲自踏勘了黄河下游河道,掌握第一手资料,据此设计了下游河道的综合治理方针,用短短七个月时间结束了将近九年的黄河水患”等都彰显着黄河精神,综合上述分析,分条概括即可。 |
|
录入时间:2021-02-09 09:19: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