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语义结构的朦胧之美》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 |
试题内容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新批评“反讽”理论的主要阐述者是布鲁克斯。用他的说法:“语境对一个陈述语的明显的歪曲,我们称之为反讽。”显然,这是一个非常宽泛的定义。“反讽”概念的目的仍然是揭示语义在文学文本中的复杂变化。根据新批评“文学性”观念,文学文本的基本特征是语义朦胧和语义多重。“反讽”这一语言现象正好符合这一文学定义。正因为这个原因,“反讽”就成为新批评最常用的概念之一。 ②从语义学立场来看,“反讽”本是指一种“正话反说”或“所言非所指”的语言现象。在“反讽”中,字面上的意义与实际的意义有所不同甚至截然对立。根据语言学观念,任何一个符号都存在于一定的语境当中,符号的意义会因语境而产生变化。“反讽”产生的原理同样如此。在“反讽”现象当中,语言符号巧妙地使用某个特定的语境,从而让一个符号不再表达其本义,而是表达另一个相反的意义。这样,一个“反讽”就产生了。 ③从符号学能指与所指构造角度看,“反讽”实际上是一个符号能指与所指的断裂情形。语言本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符号体系。能指与所指的关系是确定不移的、无可更改的。然而,“反讽”的出现却使一个符号的能指不再指向其约定俗成的固定所指,而指向另一个能指。 ④科学文本对语言的使用就完全合乎语言的约定规则和编码原则,坚决避免出现能指与所指的断裂。文学文本则有意采用各种手法来违反语言的约定规则,从而使文学文本成为语义朦胧和复杂的符号系统。 ⑤不难看出,“反讽”的实质仍然是语义的变形化和复杂化。在新批评看来,“反讽”是“文学性”的重要表现之一,也是形成“文学性”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西方文学批评史上,“反讽”一向被认为是一种偶然使用的语言技巧,或至多是一种修辞格。新批评则将“反讽”上升到“文学性”的高度,将它视为语义变化的典型现象,从而使之成为文学文本的根本属性。维姆萨特与布鲁克斯在其合著的批评史中坚持将新批评改名为“反讽诗学”(ironic poetics)。关于“反讽”,他们明确指出:“我们可以把‘反讽’看成一种认知的原理,‘反讽’原理延伸而为矛盾的原理,进而扩张成为语象与语象结构的普遍原理。”既然“反讽”是一种语义变化,尤其是字面义与真实义的矛盾状态,那么其语义结构一定会表现为多种不同的构成形态。赵毅衡先生在《新批评》一书中曾把“反讽”分为“克制叙述”“夸大叙述”“正话反说”“疑问式反讽”“复义反讽”“悖论反讽”“浪漫反讽”和人物主题与语言风格上的“宏观反讽”等多种类型。无论何种“反讽”类型,都呈现出语义叠加和语义多重的特征。它大大增加了文本的语义层次,有力地强化了语言的可感性。 (选自文宇《文本语义结构的朦胧之美》,有改动)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反讽能使语义变得复杂,因而新批评常常使用这一概念。 B. 在反讽中,字面意义与要表达的意义还是不宜完全冲突。 C. 语言是约定俗成的符号体系,文学文本却常常突破约定规则。 D. 反讽不只是语言技巧,是“文学性”特点和手段的统一。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先从语义学和符号学两个角度论证了“反讽”的特征在于“正话反说”或能指非所指。 B. 文章用科学文本与文学文本对比,是为了突出文学文本语言的“语义朦胧和复杂”。 C. 文章推进一层,论述了新批评将“反讽”上升到“文学性”高度,提高了反讽的地位。 D. 文章综合运用了例证法、引证法、假设对比论证法来论证基本观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面的四个例子中不是典型反讽的一项是 A. 《孔乙己》以幽默轻松的笔调写悲剧。 B. 《祝福》中“祝福”这一情境的设置。 C. 《装在套子里的人》中作者用戏谑夸张的语言刻画别里科夫的形象。 D. 《边城》中关于端午节热闹的龙舟比赛的场面描写。 |
|
下载Word版试题 | |
《文本语义结构的朦胧之美》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 |
答案解析 | |
【答案】 1. B 2. D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看是否存在无中生有、张冠李戴、偷换概念、因果颠倒等问题,从而判断正误。 .B项,“字面意义与要表达的意义还是不宜完全冲突”错,原文“字面上的意义与实际的意义有所不同甚至截然对立”,可知字面意义与要表达的意义可以完全相反,完全冲突,并非字面意义与要表达的意义还是不宜完全冲突。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 D项,“假设对比论证法”错,原文“用他的说法:‘语境对一个陈述语的明显的歪曲,我们称之为反讽’”,运用引证法,并列举维姆萨特与布鲁克斯在其合著的批评史、赵毅衡先生的《新批评》等事例,运用例证法,并未运用假设对比论证法,选项于文无据。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中重要概念及事例与论点的关系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概念的等内涵和外延,尤其是对概念内涵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D项,“《边城》中关于端午节热闹的龙舟比赛的场面描写”错,文本中“反讽”指语境对一个陈述语的明显的歪曲,正话反说或所言非所指,是一个符号能指与所指的断裂情形,《边城》中关于端午节热闹的龙舟比赛的场面描写,是为了展示茶峒人同庆端午的淳朴民风,表现出了奋发向上,合作争先的民族精神,语境对陈述语没有明显的歪曲,没有正话反说或所言非所指,也无能指与所指的断裂情形。 故选D。 【点睛】此类试题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
|
录入时间:2021-02-09 10:2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