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里的物、事、情、理·谷卿》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 |
试题内容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虽然有关《诗经》如何成书的问题仍待细究,但我们有理由认定,“王官采诗”的说法值得注意。“采诗”是从上古传下的制度,周王朝的统治者派出专门人员到各地采集歌谣,以此观风俗、察得失。也正因如此,《诗经》作为“王官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贵族教育和培养体系中的一门课程和一部教材,它能够在贵族子弟尚未广泛深入接触社会之前,识于“物”,明于“事”——丰富他们的知识,健全他们的情感。 ②孔子在谈到读《诗经》的益处时,特别提到它可使读者“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足见已将《诗经》当作一部博物学著作甚至百科全书来看待。《汉书·艺文志》著录的《毛诗故训传》对诗中提及的动植物加以注解,这为人们理解《诗经》及产生它的时代提供了一种路径。受前贤著述启发,三国吴人陆玑撰成《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不仅提拈出《诗经》中动植物的名称,还附述其样貌、形态、功用和生长环境,有时更综合对比不同地域的不同称呼以丰富人们对该物之认知。比如《秦风˙蒹葭》中第一句“蒹葭苍苍”,陆玑在疏中写到:“蒹,水草也。坚实,牛食之令牛肥强。青、徐州人谓之蒹,兖州、辽东通语也。葭,一名芦菼(tǎn),一名薍(wàn),薍或谓之荻……扬州人谓之马尾,以今语验之,则芦薍别草也。”明人毛晋据陆玑疏所作《毛诗陆疏广要》,其中辨蒹、葭之别,并录别名十五种。如此详细的分辨考证,既存注疏者本人的见闻,也有他们思考判断(“验之”)后所得出的结论。 ③在这类路径的解析之下,《诗经》成了一种“博物志”。很显然,熟读《诗经》者更易成为博识之人,但绝非仅仅识于“物”而已,先秦以至后世的贵族,还会依据《诗经》所述来传递信息、理解隐义,因明于“事”而做到“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④汉代的刘向在《说苑》中就记录了一则与《诗经》有关的“父慈子孝”的故事。魏文侯将自己不太钟爱的太子击封在中山,三年间都很少往来,一次太子击遣舍人赵仓唐向文侯进献礼物,文侯问太子平常读什么书,赵答《诗经》,文侯又问太子读哪些篇章,赵答《晨风》《黍离》。熟悉《诗经》的文侯当然知道,《晨风》写的是“未见君子”的忧伤心事,而《黍离》则抒故国之思,于是立刻赐给太子一袭衣裳,并敕令赵仓唐在天明之前一定要送达。太子击受赐开箧之后,发现下裳在上、上衣在下,马上吩咐安排车驾,即要前去谒见文侯。赵仓唐大惑不解,太子击解释道:君侯赐衣,其实不是让我御寒,而是下令召还,这就是《齐风》中的“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果然,太子复归其位,父子君臣皆大欢喜。可见,接受过《诗经》教育的王公贵族,常会使用其中的诗句来“编码”和“解码”,由此交流沟通,既能矜持含蓄地传递话语,亦使信息交换的过程具有一定的保密性。 (摘编自谷卿《〈诗经〉里的物、事、情、理》)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贵族教育和培养体系中,作为“王官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既是一部教材,又是一门课程。 B. 读《诗经》益处多,可使人“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已将《诗经》当作博物学著作甚至百科全书了。 C. 《毛诗故训传》对诗中提及的动植物的注解,为人们解读《诗经》及其成书年代提供了思考方向。 D. 魏文侯赐衣给太子,并命令太子击的舍人务必在规定时间内送达,实是文侯发现了太子击的优点,急于见到他。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首先论证《诗经》的认知作用,进而论证《诗经》交流作用,整体是按照逻辑顺序来推进的。 B. 文章第二段运用了例证法、引证法,论证了《诗经》在“识物”上的作用,使文章内容真实可信。 C. 文章开头提出《诗经》如何成书的问题,这是论述《诗经》是“物”与“事”的经典教材的必备条件。 D. 文章引用“父慈子孝”的事例是要论证使用《诗经》诗句是含蓄地传递信息的途径,并且具有保密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经》能够帮助贵族子弟提升对自我的认知和情感,因此周王朝统治者派出专人采集歌谣,从而达到教育培养的目的。 B. 汉代和明代,学人对《诗经》中提及的动植物做出了各种详细的分辨与考证,这体现了古人求实严谨的治学精神。 C. 在前贤著述启发之下,陆玑撰成了《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本文作者大量引用《毛诗故训传》中自己认可的例证来解读《诗经》。 D. 人们可用《诗经》来传递信息、理解隐义,只要接受过《诗经》教育的贵族,就会使用其中的诗句来“编码”和“解码”。 |
|
下载Word版试题 | |
《〈诗经〉里的物、事、情、理·谷卿》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 |
答案解析 | |
【答案】 1. D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本题选不正确的一项。 D项,“实是文侯发现了太子击的优点,急于见到他”错,由原文第四段“君侯赐衣,其实不是让我御寒,而是下令召还,这就是《齐风》中的‘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可知文侯是在考验太子击是否真正通晓《诗经》,懂得他隐晦的用意。 故选D。 【2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选不正确的一项。 C项,“文章指出《诗经》如何成书的问题”只是引出话题,不是论述《诗经》是“物”与“事”的经典教材的条件。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如本题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然后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本题选正确的一项。 A项,“因此周王朝统治者派出专人采集歌谣”错,由原文第一段“周王朝的统治者派出专门人员到各地采集歌谣”“它能够在贵族子弟尚未广泛深入接触社会之前,识于‘物’,明于‘事’——丰富他们的知识,健全他们的情感”,可知选项条件与结果倒置; C项,“作者大量引用《毛诗故训传》中自己认可的例证来解读《诗经》”错,于文无据; D项,“只要接受过《诗经》教育的贵族,就会使用其中的诗句来‘编码’和‘解码’”错,由原文第四段“接受过《诗经》教育的王公贵族,常会使用其中的诗句来‘编码’和‘解码’”,可知选项说法过于绝对。 故选B。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
|
录入时间:2021-02-10 10:19: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