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青年”群像的社会心态诊断与支持·卜建华》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 |
试题内容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佛系青年”既指将“一切随缘”作为精神行为指导准则的部分青年,也指当代青年群体中出现的“做什么都无所谓,随波逐流”的一种社会现象。 看到“佛系”一词,不免与佛教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联系起来。然而,它与佛教的教义大不相同。佛教中的淡然,是经历过世俗生活的大彻大悟。而青年群体刚步入社会,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一切随缘”的态度,并不是看破社会的智慧,而是面对自身童话世界和残酷现实世界的对立时的逃避和妥协。最先使用“佛系”一词的是日本媒体,他们把喜欢独处、不愿意恋爱、只关注自身兴趣爱好的男性称作“佛系男子”,这反映了日本低欲望社会的现状。但是,中国孕育“佛系青年”的社会环境与日本有本质区别。日本低欲望社会的出现是人们从追求物质生活向追求精神生活转变,是文化程度的普遍提高而带来的理念变化,这种转变是主动的。而中国“佛系青年”现象更像是一种对现实的被动接受,其实质是一种遁世消极的文化。 “佛系青年”一词其实是以“葛优瘫”为代表的“丧文化”的演变。“丧文化”是指流行于青年群体中的带有颓废、绝望、悲观等情绪色彩的语言、文字或图画。“佛系青年”与“丧文化”有一脉相承之处,都是通过网络集群性行为和网络狂欢的形式来彰显个性,宣泄对处境的不满。同时,“佛系青年”又是“丧文化”的演变与发展,“丧文化”是青年群体通过娱乐与自嘲的方式对自身标签的反抗,是看似一无是处、实则蕴含内心澎湃的奋斗精神。与之截然不同的是,“佛系青年”乃是通过主动贴标签的方式,为自己的颓废妥协与信仰缺乏披上一层“合理化外衣”。 “佛系青年”是一种社会偶然现象,但这种特定时期较多人具有的社会心态并不是自发性形成或者随意蔓延产生的,它的产生类似于涂尔干提出的“以某种心理模板作为框架,使某一群体中原本相似也可能相异的甚至大相径庭的个体的心理状态最终发生趋同”。首先,中华民族传统儒家文化注重的君子风范、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模式、广泛传播的佛教文化经过千百年的沉淀融合,所造就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集体心态已成为一种民族性的内在心理特征。其次,网络技术的开放性、网络话语权的平民性、网络空间管理的薄弱性,使得网络虚拟空间成为许多亚文化交锋、交流与交汇的基地,诞生了如“丧文化”这样的青年亚文化,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侵蚀着青年的思想意识。最后,当前社会急剧转型,社会阶层上升渠道狭窄,阶层间流动性减弱,固化性增强,“有付出就有收获”为导向的传统社会价值观受到冲击,由此引发青年群体的焦虑感与挫折感。 总之,“佛系青年”作为一个特定社会群体的形成与发展,与社会的转型和变迁息息相关。 (节选自卜建华《“佛系青年”群像的社会心态诊断与支持》)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佛系青年”以“一切随缘”作为精神行为的指导准则,他们是被动接受现实的特定社会群体。 B. “佛系男子”最先出现在日本。它是日本人因文化程度普遍提高而在理念上主动寻求变化的一种文化现象。 C. “丧文化”是一种以颓废、绝望、悲观为特征的亚文化,虚拟的网络空间为其产生提供了土壤。 D. “佛系青年”缺乏信仰、内心缺乏奋斗精神,他们常常用颓废、妥协的方式宣泄对环境的不满。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引用涂尔干的心理学观点,为揭示“佛系青年”现象产生的根源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 B. 文章提出“佛系青年”的概念后,将其与佛教、“丧文化”等进行比较,然后剖析其产生的原因,最后进行总结,条理清晰。 C. “佛系青年”虽是一种社会偶然现象,文章却在第四段里从现实维度分三个方面对其心态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引人深思。 D. 作者将“佛系青年”的内涵与佛教教义进行区别,是为了更准确地揭示“佛系”一词的特征。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佛系男子”与“佛系青年”的差异很大程度来自于不同的社会背景,可见文化的形成无法规避社会的熏染。 B. “佛系青年”与“葛优瘫”虽然相似,但更有不同。二者趋同融合可以有效减少青年群体的焦虑感。 C. 加强网络空间的管理,拓宽社会阶层上升渠道,一定程度上能减少“佛系青年”的出现。 D. 诊断“佛系青年”群像的社会心态,撕毁他们身上的标签,用“有付出就有收获”作引领,“佛系青年”的消极遁世可能会有一些改观。 |
|
下载Word版试题 | |
《“佛系青年”群像的社会心态诊断与支持·卜建华》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 |
答案解析 | |
【答案】 1. C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生拉硬套、任意拔高等等。 A项,“他们是被动接受现实的特定社会群体”,说法绝对,依据原文““中国‘佛系青年’现象更像是一种对现实的被动接受”,可知选项中少了“更像是”几个字,造成说法过于绝对。该项错误。 B项,“‘佛系男子’最先出现在日本”,曲解文意,原文说“最先使用‘佛系’一词的是日本媒体”,并不能说“‘佛系男子’最先出现在日本”。该项错误。 C项,正确。 D项,“他们常常用颓废、妥协的方式宣泄对环境的不满”,曲解文意,原文为“‘佛系青年’与‘丧文化’有一脉相承之处,都是通过网络集群性行为和网络狂欢的形式来彰显个性,宣泄对处境的不满”,可见选项所说的宣泄方式有误。该项错误。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解答这类题时,要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C项,“文章却在第四段里从现实维度分三个方面对其心态的成因进行了分析”,表述有误,第四段中“首先,中华民族传统儒家文化……已成为一种民族性的内在心理特征”是从历史维度分析“佛系青年”的心态成因;“其次,网络技术的开放性……由此引发青年群体的焦虑感与挫折感”是从现实维度分析“佛系青年”的心态成因。因此文章分析“佛系青年”心态成因时有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该项错误。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作者观点的理解能力。解答这类题时,要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B项,“二者趋同融合可以有效减少青年群体的焦虑感”,无中生有,依据第四段,可知青年群体焦虑感的产生是社会转型、阶层固化、传统价值观受到冲击等因素造成的,所以,选项中的这个推断无依据。该项错误。 故选B。 【点睛】在做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题时,我们不仅要读懂所给材料,而且要明白命题者的命题意图,辨析题目的陷阱类型,这样有助于我们识破陷阱,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命题者设置陷阱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曲解文意。曲解文意指选项对词句的理解与原文意思发生了偏离,曲解了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或所要表达的意思。 二,篡改原文。错项故意更换、添加、删除个别关键词导致因一字或一词之差而背离原文的意思。 三,张冠李戴。将原文中甲的观点说成乙的观点,或将甲的属性说成语的属性,偷梁换柱,混淆对象。 四,无中生有。即原文无此信息,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根本找不到依据,或原文中并无某种意思而凭空捏造出此意,纯属命题者故意用来迷惑考生。 五,范围不清。范围不清指选项对原文论述内容的范围进行随意扩大或缩小。 六,因果混乱。因果混乱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二是强加因果,三是原因不全。 七,说法绝对。指原文的说法在范围程度上有所保留,而选项夸大其词,把相对的情况说成绝对的情况。 八,答非所问。指题干问了一个问题,而选项回答的是另一个问题。 九,混淆时态。指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的“已然”与“未然”混淆。 |
|
录入时间:2021-02-10 10:27: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