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乾陵到茂陵·林非》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 |
试题内容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乾陵到茂陵 林非 汽车开出了西安事区,就在一片望不见边缘的丘陵地上,缓缓地攀登着。 这黄土高原上,有多少数不清的方阵:火红的,是辣椒;整绿青翠的,是玉米:黄黄澄澄一片的,是收割后耙平的土地。这缤纷的色彩,这几何的图形,真秀丽迷人,庄稼人的手真巧,心真灵,我觉得自己似乎是进了艺术家们精心开垦的花园。 在这些图案的外面,却又是苍茫、辽阔和雄浑的大地,层层的包围着它,不由得使我从心底里感到舒展,想要伸出手掌,触摸那离得多近的天空,扯几朵白云下来。 在这高原上,望着头顶的云彩,沉思着天地的悠悠,回忆着祖先的足迹,我的多少情思,随着超伏的丘陵,越过人生,越过历史,在半空里翱翔,就这样到达了乾陵底下的一片平滩上。 我沿着夹道的石俑,穿过两行碧绿的枫树,往顶上攀去。这埋葬着武则天和她丈天唐高宗李治,远远看去,也许只能说是一座矮的小丘。我心里想,走不了几步路,就能站在顶上眺望了。不过真的走起来,却还挺费劲的,那一段陡峭的土路,爬得我气喘呼吁,额头冒汗,幸好路畔有丛丛的柏树,遮住燥热的阳光,阵阵的凉风,习习吹来,唤起了我跋涉的兴致,于是信步走了上去。 我的心儿在胸口突突地跳,喉咙里不住地喘着粗气,原来我刚才过早地轻视它了。我将会功亏一篑,屈服于被自己轻视的小丘吗?绝对不行,这不合我的脾气,于是我在崚嶒的乱石中,寻觅着平稳的立脚点,左手按住石块的边缘,右手拉住石缝里的青草,连奔带跑,总算走到了小丘的顶上。 这里,是附近一大片平原的制高点。往四周极目远眺,苍茫的大地,尽收眼底。连同武则天在内的多少帝王,或者是不用帝王称号的那些独裁者,当他们活在世上时,想牢牢地统治这幽谷里无数的子民;一旦死去,还要将他们的尸骨,永远高踞在群氓的顶巅,这是多么狂妄和愚蠢的念头,对于不甘心做奴隶的人们,对于具有自尊心的人们来说,是多大的不公,多大的侮辱。 可是他们在生前也许不会想到,千百年后竟有许多平凡的人们,站在他们的头顶,缅怀往昔和瞻望未来。让他们的幽灵在地下哭泣吧,多少平凡的人们,终将拨开专制的迷雾,走向自由和平等的坦途。 看完了乾陵,背着一身历史的重担,又乘上车,赶往南边百里以外的茂陵去。在阴沉沉的幕霭中,远远望着那座埋葬汉武帝刘彻的坟墓,觉得很晦暗和凄凉。比起陡峭的乾陵来,自然要矮小得多了。不过它的形状也规则得多了,简直是立体几何中最为标准的铲形图案。有几个操着南方口音的老人,冒着零零落落的雨丝,在路旁眺望着这座土丘,不知道在想些什么?不知道是充满感情的膜拜,还是含有理性的否定?当我在幕色苍茫中,匆匆赶往霍去病墓的时候,已经来不及在他的墓前凭吊一番,对这个年轻有为的大将军,作历史的遐想了,虽然他那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豪言壮语,曾在我的青年时代,鼓舞过我踏上人生的途程。 我迎着一阵阵潮湿的雾气,迎着从天顶上垂下的夜慕,大步流星地走去,终于寻觅到了墓侧两庑的石雕。这十多件艺术品都凝结了那些无名艺术家构思的智慧,天真的情趣,看似幼稚和笨拙,却透出一股晶莹的灵气。瞧瞧那个石俑吧,只是就着一块椭圓形的巨石,稍加凿磨,便活脱脱是个焦躁不安的人,睁大了眼睛,紧紧闭住了阔嘴,在诅咒着天道的不公,瞧他那硕大的手,还伸开粗糙的指头,紧紧压住自己凸起的肚子,憋着满腹的怒气,实在太难以忍受了。我分明像是看到了他在不住地抽噎。 看完了石人,我还想仔细揣摩人与熊搏斗的那座石雕,可是天色愈益昏暗了下来,我只好迈开脚步,浏览了精神抖撒的卧牛,英姿勃发的跃马,眈眈疾视的伏虎。而当我站在那座马踏匈奴的石雕前,辩认着威武的马头下面,在那石像仰起的脸颊上,眼睛和鼻梁都被压扁了似的,可是他拉住马腹的手指,却後刘得太清晰了,显出一股蠕动和挣扎的力量。这无名的艺术家,用模糊的影子强调那石像狰拧的神情,却又用分明的笔法强调他抗拒的力量,审美的情趣实在丰富多彩,像这样来刻画力度的艺术似乎还不多见,它顿时使我想起贝多芬《命运交响曲》那样磅礴的气势。 我深深庆幸着今天这后半段的旅程,能在无意间亲炙不少稀世的艺术珍品。从黎明到黄昏,我在汽车里颠簸了将近四百里路,我的收获却或许是漂洋过海也无法得到的。 (有删改) 1. 下列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先写自己认为乾陵只是矮矮的小丘,后又写攀登时气喘吁吁,但最终也不放弃,意在突出自己倔强顽强的性格。 B. 文中写到汉武帝墓前几位老人的眺望,并对他们的心理进行想象和揣摩,实则表现作者对历史人物的思考。 C. 在写到霍去病墓时,作者只引用了他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句话,却足以表现出他对霍去病的无限敬重。 D. 作者在写石俑和马踏匈奴的石人时,并未简单地停留于外在形态的描摹,而是善于抓住其中神韵、形象而有灵性。 2.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篇记游散文,作者以景点,行踪来安排材料,采用移步换录的手法,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 B. 第二段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黄土高原色彩绚烂,苍茫雄浑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C. 有别于游乾陵的感慨,作者在游茂陵时将重点放在了墓旁的石雕上,在对石雕作品的细致刻画中,带领读者游弋于永恒的艺术空间。 D. 文章主要放在对历史的“遗作”陵墓的夹叙夹议上,以叙衬底,以议调色,并融注史实,行文舒展可谓耐人寻味。 3. 请简要赏析文中题横线的句子。 4. 文章最后作者写道“我在汽车里颠簸了将近四百里路,我的收获却或许是漂洋过海也无法得到的”,你认为作者都收获了什么?请结合原文分析。 |
|
下载Word版试题 | |
《从乾陵到茂陵·林非》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 |
答案解析 | |
【答案】 1. A 2. B 3. ①此句写自己远望所看到的乾陵,昔日帝王武则天和李治的陵墓在作者的笔下成了矮矮的小丘,表达了作者的历史观,即在历史的长河中,曾经的帝王与帝王陵墓也是渺小的。②为后文作者对封建帝王与人民百姓的议论张本。 4. ①封建独裁历史的可笑。登上乾陵,追忆武则天等历代封建帝王的独裁历史,不过是一场虚空。②人民的力量是伟大的,自由平等永远属于人民;历史的独裁最终被不甘奴役的人们推翻,人民对自由平等的追求是历史进步的永恒动力。③无名艺术家创作的艺术珍品是人类的瑰宝。岁月悠悠,沧桑变迁,人类文明的创造会历久弥新。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逐一将每个选项回归原文,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A项,“意在突出自己倔强顽强的性格”错误,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作者的性格,但此处更多的是要表现作者对于象征着封建独裁者意图不朽的陵墓的态度。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 B项,“写出了黄土高原……苍茫雄浑的特点”错误,第二段未写出“苍茫雄浑”,在第三段“在这些图案的外面,却又是苍茫、辽阔和雄浑的大地,层层的包围着它”才写出。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抓住关键词语理解。(2)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3)指出手法,分析句子。(4)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含义和作用。 内容方面:这句话写的是“我”在攀爬过程中所见到的武则天和唐高宗坟墓的样子:一座矮的小丘。 情感方面:这里作者使用了“只能说是”“矮小”的词句,结合武则天、唐高宗的身份,以及后文“可是他们在生前也许不会想到,千百年后竟有许多平凡的人们,站在他们的头顶,缅怀往昔和瞻望未来”,可知作者表达了自己的历史观,即在历史的长河中,曾经的帝王与帝王陵墓也是渺小的。 结构方面:引出后文“这里,是附近一大片平原的制高点。往四周极目远眺,苍茫的大地,尽收眼底。连同武则天在内的多少帝王,或者是不用帝王称号的那些独裁者,当他们活在世上时……可是他们在生前也许不会想到,千百年后竟有许多平凡的人们,站在他们的头顶,缅怀往昔和瞻望未来”,为作者对封建帝王与人民百姓的议论张本。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应对这类问题,首先要认真审题,并且筛选方向和范围,然后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归纳。 依据“这埋葬着或则天和她丈天唐高宗李治的,远远看去,也许只能说是一座矮的小丘”“可是他们在生前也许不会想到,千百年后竟有许多平凡的人们,站在他们的头顶,缅怀往昔和瞻望未来”可概括为:封建独裁历史的可笑。 依据“对于不甘心做奴隶的人们,对于具有自尊心的人们来说,是多大的不公,多大的侮辱”“让他们的幽灵在地下哭泣吧,多少平凡的人们,终将拨开专制的迷雾,走向自由和平等的坦途”可概括为:人民的力量是伟大的,自由平等永远属于人民;历史的独裁最终被不甘奴役的人们推翻,人民对自由平等的追求是历史进步的永恒动力。 依据“这十多件艺术品都凝结了那些无名艺术家构思的智慧,天真的情趣,看似幼稚和笨拙,却透出一股晶莹的灵气”“这无名的艺术家,用模糊的影子强调那石像狰拧的神情,却又用分明的笔法强调他抗拒的力量,审美的情趣实在丰富多彩,像这样来刻画力度的艺术似乎还不多见”可概括为:无名艺术家创作的艺术珍品是人类的瑰宝。岁月悠悠,沧桑变迁,人类文明的创造会历久弥新。 【点睛】散文阅读,把握文章内容是关键,概括文章主题是常考的内容。散文选材广泛,行文自由,表达的思想感情丰富多彩,所以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是散文的考点之一,把握散文主题可以从散文的题目、开头和结尾入手,从散文的关键词句入手,从散文写作背景入手,从散文结构文脉入手,尤其可以从散文的不同文体入手。如写人叙事类散文要对人物或事件作出评价,或从人物事件中生发出对人生等问题的感悟和认识;写景状物类散文则是借景、物抒发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某种感悟;哲理性散文的主旨,往往是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某种理性思考和评价。 |
|
录入时间:2021-02-11 09:28: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