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 |
试题内容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党的十九大对脱贫攻坚进行了新的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扶贫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创新,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必须以此为根本遵循。自2013年年底作出“精准扶贫”重要指示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不断丰富与完善,系统回答了扶贫中“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核心问题。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在实践中将精准扶贫落到实处。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我国实现到2020年让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既定目标,时间紧,任务重。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精准扶贫的核心是扶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实现农村地区脱贫奔富的核心是要充分利用贫困地区的自然资源优势,找准路子,因地制宜开展脱贫攻坚产业发展项目。这需要紧紧抓实“三个覆盖”:产业发展覆盖到村,强化致富门路,加大回引创业力度,把产业发展作为打好扶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道路硬化覆盖到社,夯实基础设施,“要想富,先修路”“人心齐,泰山移”;技能培训覆盖到户,提升造血功能,细化技能培训规划,加大农村实用技术和劳动转移的培训力度。
(选自“搜狐网”,有删改) 材料三: 在短短数十年里,中国已经使得近7亿人口脱离绝对贫困,是世界反贫困史上的奇迹。不过,新的反贫困运动仍有必要,因为全球化已经使全球范围内出现了收入分化和社会不公平现象,社会矛盾激化,出现不稳定的局面。从这个角度来看,精准扶贫是中国政府保护社会的最基本手段。也就是说,扶贫的基本目标是实现社会基本公平和正义。但是,现实中的精准扶贫往往伴随着新的问题,影响社会公平的实现。因为精准扶贫基本上是一种财富再分配,这就存在着一个分配给谁的问题。精准扶贫中的再分配,经常会导致村民“阶级”的再分化,产生新一类型的社会“不公平”问题,一般表现在不同宗族之间、家族之间、村民群体之间。一旦涉及利益分配,这些传统的因素和新产生的因素都会卷入进来。这样很容易产生新的“认同”政治。在很多地方,社会对基层官员的信任度本来就不高,“精准扶贫”是一种新的“政治”,搞不好容易造成新的隔离和对立。 (选自“和讯网”,有删改) 材料四: 精准扶贫是一项惠民工程,目的之一是让农村地区改变贫困面貌,促进其经济发展,实现小康。一个地区的文化程度往往决定着这个地区的经济状况,村民的文化程度不高,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贫困由此而生。农村人口数量庞大,诸多访问对象的文化程度只停留在小学低年级水平。六十岁以上的村民中接受过教育的人极少,中年人中大多数女性没有接受过教育。文化水平过低使得村民对大多事物的理解存在偏差,不愿接受新鲜的东西。他们难以理解国家政策,一般不太关注国家的政策导向,所以出现了对精准扶贫参与度不高的现象。发展教育,提高村民认知水平和文化程度对解决贫困问题尤为重要。 (选自《科学与财富》,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我国如果要在2020年实现农村人口“脱贫”的既定目标,就必须在“扶贫”的实践中将精准扶贫落到实处。 B.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打赢脱贫攻坚战离不开技术指导,可见“扶技”是精准扶贫最为核心的内容。 C. 精准扶贫基本上是一种财富再分配,一旦涉及利益分配,就容易产生新一类型的社会“不公平”问题。 D. 作为一项惠民工程的“精准扶贫”,却常被一些文化水平低的农民误解,出现参与度不高的现象。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四则材料都详细说到了精准扶贫所遇到的困惑与难题,但对实现扶贫目标并未抱有消极悲观的态度。 B. 打好脱贫攻坚战,技能培训、发展教育、促进公平是重中之重,任何一方面存在短板,都可能导致精准扶贫无法落到实处。 C. 四则材料虽然来源不尽相同,有报纸,有网站,有期刊,但都捕捉到了社会热点,体现了新闻的时效性。 D. 对于“精准扶贫”的报道,材料一侧重理论支撑,材料二侧重“扶技”问题,材料三、材料四侧重扶贫过程中产生的难题。 3. 如何才能更好地开展“精准扶贫”?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 |
|
下载Word版试题 | |
《精准扶贫》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 |
答案解析 | |
【答案】 1. B 2. A 3. ①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在实践中将精准扶贫落到实处。②充分利用贫困地区的自然资源优势,找准路子,因地制宜开展脱贫攻坚产业发展项目。③全力避免产生新一类型的社会“不公平”问题,尽量实现真正的社会“公平”。④发展农村教育,扩大相关宣传,让村民更好地理解国家政策,提高精准扶贫的参与度。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首先应迅速浏览,划记关键词;其次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最后做出判断。同时要熟悉设误的类型,如偷换概念、混淆未然已然、混淆或然必然、无中生有,强加因果,肯定否定不当、强加因果,曲解原文等。 B项,“可见‘扶技’是精准扶贫最为核心的内容”错误,因为材料二中说“实现农村地区脱贫奔富的核心是要充分利用贫困地区的自然资源优势,找准路子,因地制宜开展脱贫攻坚产业发展项目”。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 A项,“四则材料都详细说到了精准扶贫所遇到的困惑与难题”错误,材料一强调的是要求,不是困难和难题。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考生需审好题,带着问题筛选答案,本题答案应该在全部材料中找。明确每则材料的侧重点,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驾驭文章。材料中有答案可以直接照搬,如果材料中没有明确的答案,考生根据材料内容概括即可。 回答如何才能更好地开展“精准扶贫”这个问题,一定要结合材料内容来回答。①依据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扶贫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创新,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必须以此为根本遵循”,可知开展“精准扶贫”要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在实践中将精准扶贫落到实处。②依据材料二“实现农村地区脱贫奔富最核心是要充分利用贫困地区自然资源优势,找准路子,因地制宜开展脱贫攻坚产业发展项目”,可知开展“精准扶贫”要充分利用贫困地区的自然资源优势,找准路子,因地制宜开展脱贫攻坚产业发展项目。③依据材料三“因为是通过分配方式进行,经常会导致村民‘阶级’的再分化,产生新一类型的社会‘不公平’,一般表现在不同宗族之间、家族之间、村民群体之间”,可知开展“精准扶贫”要全力避免产生新一类型的社会“不公平”问题,尽量实现真正的社会“公平”。④依据材料四“六十岁以上的村民接受教育的人极少,中年人中大多女性没有接受过教育”“发展教育,提高村民认知水平和文化程度对解决贫困问题尤为重要”等内容,可知开展“精准扶贫”要发展农村教育,扩大相关宣传,让村民更好地理解国家政策,提高精准扶贫的参与度。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一般分为三步: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因为该题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
|
录入时间:2021-02-11 10:22: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