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中华文化追求人己和谐·陈祖武》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需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讲清楚,让世界知道中华文化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

回顾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先秦时期的春秋战国无疑是中华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时期。正是这一时期的众多杰出思想家,提出了中华文化的若干基本主张。在诸多主张之中,对个人与他人关系问题的探讨当属最重要的。老子的《道德经》讲,“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最终形成“为而不争”的主张。这样的主张把个人和他人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反映了在中华文明形成早期我们的先哲思考这一问题的出发点。孔子同老子相呼应,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主张把自己和他人合为一体,设身处地去思考人如何在社会上生活,如何同他人和谐共生,这就是孔子的仁学。作为孔子的后学,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济天下”。《礼记》中有很经典的一句话:“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则民作让。”这句话是说凡事要尊重别人,把他人摆在第一位,一个社会若能做到“先人后己”,那么礼让和谐就会蔚然成风。同样的思想还见于《尚书》,该书《大禹谟》一篇记载上古君臣治国之道,主张多方听取意见,甚至可以“舍己从人”。

中华文化始终把人作为探究的核心,而这个“人”并不仅仅是生理意义上的个体,更主要的是具有社会意义的人群。正是在追求人己和谐共生的历史演进中,人们不断完善自我,逐步形成了中华民族“先人后己”的传统美德。此后,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舍己为人”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崇高精神追求。可见,中华文化是把个人和他人融为一体、追求人己相互依存与和谐共生的文化。

一些西方学者以“为己”一词为依据,认为中华文化是利己文化,这显然是对中国古代典籍的误读。据知,“为己”一词始见于《论语》。在《宪问》中,就弟子所问古今学术差异这一问题,孔子答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何谓“为己”和“为人”?孔子未曾展开讲,这个问题是由随后的荀子解决的。在《劝学篇》中,荀子将“为己”之学定位为“君子之学”,而将“为人”之学称为“小人之学”。荀子的结论是:“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西汉经师孔安国取荀子之说以释《论语》,将“为己”训为“履而行之”,“为人”则解作“徒能言之”。魏晋时期,玄学家何晏著《论语集解》,以孔安国之说为基本依据。从此,把“为己”释作“履而行之”的经典解读一直为历代经师所传承。可见,中国古代典籍中的“为己”,乃是讲修为自己,是指学者个人的道德修持和践履。因此,“为己”与“利己”全然不是一回事,不可混为一谈。

(摘编自陈祖武《中华文化追求人己和谐》)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对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非常重要。

B. 毋庸置疑,先秦时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民族文明史上中华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

C. 对个人与他人关系问题的探讨在中华文化的一系列主张之中是最为重要的一方面。

D. 中华民族“先人后己”的传统美德是在追求人己和谐共生的历史演进中逐步形成的。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来展开论述,思路清晰,逻辑严密。

B. 文章大量引用典籍中的经典论述,证明中华文化始终把人作为探究的核心。

C. 文章在前面层层分析的基础上,作出中华文化追求人己和谐共生的重要论断。

D. 文章运用归谬法,对西方学者认为中华文化是利己文化的论断进行有力批驳。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道德经》《礼记》《尚书》的相关论述说明文化典籍对人与人关系问题都有论述。

B. 中华文化中所说的“人”,都主要指的是具有社会意义的人群,很少指单个人。

C. “今之学者为人”中的“为人”的含意与成语“舍己为人”的“为人”的含意相同。

D. 西方学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实质的曲解,源于对中国古代典籍的误读。

下载Word版试题
《中华文化追求人己和谐·陈祖武》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C    2. D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理解分析的和筛选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看是否存在无中生有、张冠李戴、偷换概念、因果颠倒等问题,从而判断正误。

C 项,“中华文化的一系列主张之中”错,根据原文“正是这一时期的众多杰出思想家,提出了中华文化的若干基本主张。在诸多主张之中,对个人与他人关系问题的探讨当属最重要的”,可知,选项的表述忽略了前提“在诸多主张之中”,“诸多主张”应指前面所说的这一时期的众多杰出思想家提出的“中华文化的若干基本主张”,并非“中华文化的一系列主张”,选项表述将范围扩大。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

D项,“运用归谬法”错,归谬法是首先假设对方的论点是正确的,然后从这一论点中加以引申、推论,从而得出极其荒谬可笑的结论来,以驳倒对方论点的一种论证方法。根据原文第四段可知,作者开头就指出一些西方学者以“为己”一词为依据,认为中华文化是利己文化,是对中国古代典籍的误读,然后列举《宪问》《劝学篇》《论语集解》等例进行分析,揭示“为己”的真正内涵,指出西方学者论据的错误来批驳的,并非归谬法。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不要死抠字眼。

A 项,“文化典籍对人与人关系问题都有论述”错,根据第二段来看,列举《道德经》《礼记》《尚书》的论述是为证明这些典籍对个人与他人关系问题进行了探讨,并不能证明所有文化典籍对此都有论述,选项以偏概全。

B项,“都主要指的是具有社会意义的人群,很少指单个人”错,“很少指单个人”说明存在不指“单个人”的情况,根据原文“而这个‘人’并不仅仅是生理意义上的个体”,可知是指单个人,并非很少指单个人。

C项,“含意相同”错,根据原文“人们不断完善自我,逐步形成了中华民族‘先人后己’的传统美德。此后,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舍己为人’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崇高精神追求。可见,中华文化是把个人和他人融为一体、追求人己相互依存与和谐共生的文化”“在《劝学篇》中,荀子将‘为己’之学定位为‘君子之学’,而将‘为人’之学称为‘小人之学’。荀子的结论是:‘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可知“舍己为人”的“为人”是指追求人己相互依存与和谐共生,“今之学者为人”的“为人”是指取悦于他人,二者含意不同。

故选D。

【点睛】此类试题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录入时间:2021-02-12 09:3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