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八堂课·江弱水》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 |
试题内容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德国诗人诺瓦利斯说:“哲学是一种乡愁,是一种无论身在何处都想回家的冲动。”汉语说“家乡”,“家”与“乡”连称,所以“乡愁”也就是想家的愁思。钱钟书在《说“回家”》中,把诺瓦利斯那句德语中的乡愁更准确地译成“思家病”,并且说:“回是历程,家是对象。历程是回复以求安息;对象是在一个不陌生的、识旧的、原有的地方从容安息。”家是庇护身心之所,让人心安理得,无挂无碍,自适自在,究竟圆满。《百喻经》曰:“以我见故,流驰生死,烦恼所逐,不得自在。”我们在人世间历尽了风雨,尝够了辛酸,劳苦倦极,疾痛惨怛,穷则反本,于是不由自主地思念起家乡的岁月、童年的时光,心理上即刻想回到母亲的怀中,被环绕,被呵护,获得一种彻底的安全与信托。 所以,乡愁是对逝去的美好事物的追忆,也是与目前难于应付的个人状况达成的妥协,希望这是暂时的,我就要走到老路上,我就要回到老地方,我最终要回到一个摇篮般单纯的经验中去。乡愁与过去、母亲、童年、自然这些名词可以互换,又总是与朦胧、暧昧、惆怅这些形容词相联系,又苦又甜,是一种甜蜜的忧伤,或者如赫尔德所说的,是一种高贵的痛苦。举鲁迅的例子吧,其现存最早的文字《戛剑生杂记》,是他少小离家去南京进江南水师学堂所写的随笔,透露出鲁迅的故乡情结同样开始于感伤的行旅:“行人于斜日将堕之时,暝色逼人,四顾满目非故乡之人,细聆满耳皆异乡之语,一念及家乡万里,老亲弱弟必时时相语,谓今当至某处矣,此时真觉柔肠欲断,涕不可仰。故予有句云:日暮客愁集,烟深人语喧。皆所身历,非托诸空言也。”南京距绍兴水路也不过七八百里,在少年鲁迅的念中却有万里之遥。为何要如此放大呢?因为自我戏剧化。“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都是熟到骨子里的诗句,非万里不足以称天涯,非天涯不足以称游子。斜日、暝色、老亲、弱弟、柔肠,所有这一切都是阴性的、低音部的、暗色调的。这就是乡愁的滋味,它温和、细腻、私密,令人情不自禁耽溺于其中,简直算得上情感上小小的纵欲了。所以说,乡愁是一种病,但却是一种审美的病。 (选自江弱水《诗的八堂课》,有删改) 1. 概括画线的“自我戏剧化”在文中的内涵。 2. 作者以鲁迅《戛剑生杂记》为例的用意何在? 3. 为什么说“乡愁是一种审美的病”? |
|
下载Word版试题 | |
《诗的八堂课·江弱水》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 |
答案解析 | |
【答案】 1. 过分夸张行程之遥;着意渲染离乡之愁。 2. .证明人的故乡情结常常开始于感伤的行旅;证明乡愁是对逝去的美好人事的追忆;证明乡愁是一种甜蜜的忧伤或是高贵的痛苦。 3. 与乡愁有关的意象或人事具有阴性的、低音部的、暗色调的特点;乡愁的情感特征能使人耽溺于其中而不能自拔。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对文章中具体词语含义的理解必须把词语放在文章具体语境中来辨析,通过对具体词语前后句含义的分析,来弄清所问词语的含义。本题要求回答“自我戏剧化”在文中的内涵,一般来说,对所要解释的具体词句,答案就在前面的句子或后面的句子中,或者是原词语,或者需要稍微变通一下即可。 “南京距绍兴水路也不过七八百里,在少年鲁迅的念中却有万里之遥。为何要如此放大呢?因为自我戏剧化。‘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都是熟到骨子里的诗句,非万里不足以称天涯,非天涯不足以称游子”,由文中的这些话可以看出,“自我戏剧化”表面是指把“七八百里”“放大”为“万里之遥”,过分夸张行程之遥;深层含义是着意渲染离乡之愁。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与鉴赏能力。解答此题时,要明确题干的要求,题目要求回答“作者以鲁迅《戛剑生杂记》为例的用意何在”。首先要在文中找到作者以鲁迅《戛剑生杂记》为例的相关内容,接着还要阅读与之相关的上下文的内容,这样才能准确分析作者的用意何在。 第一,由“所以,乡愁是对逝去的美好事物的追忆,也是与目前难于应付的个人状况达成的妥协,希望这是暂时的,我就要走到老路上,我就要回到老地方,我最终要回到一个摇篮般单纯的经验中去”可以看出,作者以鲁迅《戛剑生杂记》为例的用意之一是为了证明乡愁是对逝去的美好人事的追忆; 第二,由“乡愁与过去、母亲、童年、自然这些名词可以互换,又总是与朦胧、暧昧、惆怅这些形容词相联系,又苦又甜,是一种甜蜜的忧伤,或者如赫尔德所说的,是一种高贵的痛苦”可以看出,作者以鲁迅《戛剑生杂记》为例的用意之二是为了证明乡愁是一种甜蜜的忧伤或是高贵的痛苦; 第三,由“举鲁迅的例子吧,其现存最早的文字《戛剑生杂记》,是他少小离家去南京进江南水师学堂所写的随笔,透露出鲁迅的故乡情结同样开始于感伤的行旅”可以看出,作者以鲁迅《戛剑生杂记》为例的用意之三是为了证明人的故乡情结常常开始于感伤的行旅。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概括以及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概括作品内容的题目,需要根据题干要求找到相应答题区间,根据关键语句的提示概括出相应内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类题目,首先要对作品的人物、主旨等有充分的认识;其次注意答题原则,文本探究题不是随心所欲的探究,而是立足文本的探究,不能断章取义。本题要求探究“为什么说‘乡愁是一种审美的病’”,回答时要注意结合文本内容分析。 第一,“‘行人于斜日将堕之时,暝色逼人,四顾满目非故乡之人,细聆满耳皆异乡之语,一念及家乡万里,老亲弱弟必时时相语,谓今当至某处矣,此时真觉柔肠欲断,涕不可仰。故予有句云:日暮客愁集,烟深人语喧。皆所身历,非托诸空言也’……斜日、暝色、老亲、弱弟、柔肠,所有这一切都是阴性的、低音部的、暗色调的”,从文中的这些话语中可以看出,与乡愁有关的意象或人事具有阴性的、低音部的、暗色调的特点,所以作者说乡愁是一种审美的病; 第二,由文中的“这就是乡愁的滋味,它温和、细腻、私密,令人情不自禁耽溺于其中,简直算得上情感上小小的纵欲了”可以看出,乡愁的情感特征能使人耽溺于其中而不能自拔,所以作者说乡愁是一种审美的病。 |
|
录入时间:2021-02-12 10:2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