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君子?·人民论坛》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 |
试题内容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如果说圣徒、绅士、骑士、牛仔是西方文化人格的表征,那么中华文化人格则体现为“君子”。中国文化没有沦丧的最终原因,是君子未死,君子文化未溃。 何谓君子?据考,“君子”一词最早见于《尚书》,流行于西周。《说文解字》中“君,尊也。从尹,发号”,“君”本指奴隶社会中的国君,“子”是对男性的尊称。“君子”最初是对统治者的泛称,常常与被统治的百姓、民众相对立。后泛指有德行有修养的人,敦厚、儒雅、端庄、从容,具有道德隐喻性。君子的能指和所指皆增值,除却国君、诸侯、公卿大夫以及德才兼备的男子,还包括妻子对丈夫的爱称和品行高洁的女子等,品德成了君子的核心。藉此,君子的来源渠道更广泛,君子群体便日益壮大。从庙堂到民间,从贵族到平民,从精英到大众……君子的身份变迁昭示了君子文化的包容性。 周公制礼作乐,一方面通过一系列仪式规定,保持政治生活稳定有序的运行,另一方面通过仪容、言行、道德、知识、修养的陶冶浸染,塑造出一个支撑起整个社会骨架的君子集团。君子集团居高位,锦衣玉食,制订规约,拥有话语权,甚或是话语霸权。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天子权力式微,君子不再纯粹作为政治上的统治者,而以道德、修养的践行者被儒家所推崇,并赋予新的人文内涵,一举成为济世的高标。由此,君子集智慧与美德于一身,“新君子群体”产生。他们通过推广“六经”,强调仁爱精神,播下了人文思想的种子。 做一个君子,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终极目标和信仰。“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当然,君子毕竟是楷模、典范,不可能没有门槛,因此,君子文化对于君子的外在和内在都有质的规定。君子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都有标配。君子还应具有英雄气度。当然,对于君子的内在要求更为恢弘深远。修身养性是低配,齐家治国平天下才是终极目标。欲实现高标,主要依凭才学,不仅需要“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还得富有文人雅趣,懂得享受人生。当君子内外兼修,自然就剔除了权势阶层的倨傲,增加了温良恭俭让等人文内涵,从而成为一种美好的文化精神。 君子文化风行于数千年前,在当下这个信息化、商品化、全球化的时代,它也一直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比如佩玉,以及梅兰竹菊作为“四君子”时常成为中国文人的珍爱之物。“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不仅仅是一种符号化的仪式,并非附庸风雅,体现的往往是对“美好之质”的喜好和崇敬;即使不识字的农夫,大多明白“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君子动口不动手”等蕴含的道理,并身体力行。这是一种集体无意识,是中国文化的血脉之根。 一般认为,君子的对立面是小人,这其实是误解。事实上,成不了君子,不意味着就会成为小人。君子与小人之间还有中间地带。要求人人成为君子是不现实的,但是,要求人人不是小人,却是必须的。君子并非完美无瑕,完美无瑕是对君子人格的理想化追求。正因为君子非圣贤,有瑕疵,才更具有亲和力、普适性和感召力。君子可能是邻家大叔、挚友、同事,抑或,我们有时的所作所为亦是他人心目中的君子。优雅的气度、出众的能力、美好的德行、深沉的内涵,具备这些必要因素,你就是君子。 (摘编自《人民论坛》2019年05月)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君子来源渠道广泛、群体壮大,它的身份出现变迁,因而君子文化具有了包容性。 B. 周公制作礼乐是为了陶冶一个人的言行、道德、修养,使之成为支撑社会的君子。 C. 君子是指统治者,具有阶级身份标识;或指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具有道德隐喻性。 D. 随着君子含义增值,最初的血统、性别身份逐渐弱化,品德日渐成为衡量的关键。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组是( ) A. 文章论述了君子的含义及其变迁,进而谈到君子文化及它对于当今社会的意义。 B. 文章论证兼顾古今,既有对“君子”源起的引证,又有对当今君子内涵的阐释。 C. 第五段通过列举君子文化在当今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表现来论证君子文化的意义。 D. 文章末段将君子和小人对比,以论证君子并非完美,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君子。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游毋倨,立毋跛,坐毋箕,寝毋伏。敛发毋髢,冠毋免,劳毋袒,暑毋褰裳”,该是对君子的要求。 B. 古代读书人要修身养性,有才学,富有人文雅趣,懂得享受人生,这样才能够达到内外兼修,成为君子。 C. 现代人佩玉,文人珍爱梅兰竹菊,人们践行有关君子的箴言,说明君子文化在中国人血脉中自然流淌。 D. 社会并不要求人人都成为君子,但必须不成为小人。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处于君子与小人的中间地带。 |
|
下载Word版试题 | |
《何谓君子?·人民论坛》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 |
答案解析 | |
【答案】 1. D 2. D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A项,“因而君子文化具有了包容性”强加因果,第2段“君子的身份变迁昭示了君子文化的包容性”,是“昭示”,非因果关系; B项,“为了陶冶一个人的言行、道德、修养,使之成为支撑社会的君子”说法片面,周公制礼作乐有两个目的,选项只是其中之一; C项,“君子”的意思不只这两个,第2段有“还包括妻子对丈夫的爱称”,而且“君子”的现代含义比古意更广。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D项,“将君子和小人对比”错误,原文是说“成不了君子,不意味着就会成为小人”没有对比论证。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B项,“这样才能够达到内外兼修,成为君子”错。“修身养性,有才学,富有人文雅趣,懂得享受人生”只是对君子的内在要求,还有外在要求“穿着打扮、言谈举止都有标配”,同时“君子还应具有英雄气度”。 故选B。 【点睛】一般论述类文本以以理性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的特点。论述类文章一般以议论文的面目出现,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以阐述观点、说明道理、分析事实、辩驳旧说、介绍新见等为主要内容,它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 |
|
录入时间:2021-02-12 10:26: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