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真正的创造·余秋雨》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真正的创造

余秋雨

有一种误解,以为创造的美名只属于那些偏重于主体心灵抒发的艺术家。他们泼辣放言,随心所欲,塑捏万物,很有“创造者”的气概。另一些艺术家则只知认真收集素材,老老实实地创作。你去问他们是不是在创造,他们多半会谦恭地说自己只是写身边实事,一点也不会创造。人们把前者称为伤感的、浪漫的艺术家,而把后者称为素朴的、写实的艺术家。创造,似乎是前者的专利。

这种误解应该澄清。浪漫派的创造也受客观自然规律的羁縻,写实派的勤奋也处处涌现着主观创造的精神。真正的艺术,不管它们偏倾的形态和所在流派如何不同,都必然是主客两方结合的结果。有的理论家以为浪漫派即主观派,写实派即客观派,为求两方统一而主张两种艺术流派的结合。对主客两方已结合的成果再来一个结合,会把第一度结合所结成的不同形态的果实拉平,就象“亲上加亲”式的结合,很容易造成退化。每个作品兼备两个侧重,也就没了侧重,没有侧重就没有个性,没有艺术世界的丰富性和创造性。

既然我们不赞同“亲上加亲”式的二度结合,就把注意力都集中到了第一度结合上。事实证明,为了创造出优良的作品,必须加强结合的力度,既提高主体心灵的品位,又加重客观世界的厚度,造成主客观“两强相遇”的态势。

一切萎弱的艺术作品不是没有结合,而是结合的强度不够。见落花而感叹人生,见流水而惋惜时间,当然也能写出一些精巧漂亮的作品,但让我们听一听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就大不一般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中的客观世界是一个悠久的古迹,是一-派苍茫的天地:诗中宣泄的主体心灵则是历史的远眺、人生的俯瞰,生命的太息!辽远的客体与苍浩的主体心灵遇合,使得短短几句诗成了中国文化史册上的喧喧钟声。

相比而言,许多不成功的作品的症结也容易找到了。有的作品,自我意识过于裸露,而所裁取的客观世界却猥屑不足道,甚至破残得不可信,它们只是艺术家自我意识的一件蔽体之衣,当客观世界失去了力度,心灵的力度也无从支撑。有的作品,客观世界过于自足,而主体心灵却难于访求。在这些作品里可以追索到清晰的客观结构,却追索不到内在的主观结内,让人看到了一个民族的生活环境,却看不到这民族的心理律动。也有一些作品,把客观世界开拓到了国界内外,把主体心灵延伸到了半个世纪前后,但仍然没有获得两方面的强度。让主人公漂洋过海不应仅为情节调度的方便,而应具有把几个国家放在一起作整体认识的内在必要:让主人公苦守数十年,也不应仅为故事的传奇性,而应具有非数十年不能表明的那种情感的依据,这种情感依据也是艺术家主体心灵的依据。

切传世的优秀艺术作品都是一种堪称壮美的遇合:极高的精神气流冲天而下,与极深广的现实土壤冲撞交合。于是雷声隆隆、电光闪闪,锻铸出一个不寻常的珍品,艺术家便在高天与大地的惊人距离间腾跃,上摩云天,下贴大地,既似天帝,又象地母,把大地提升到天宇,让天宇慰抚着大地,这才是艺术创造。

(选自《艺术创造工程》,有删改)

1.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浪漫派艺术家侧重内心情感的抒发,其作品主观色彩浓厚。

B. 无论浪漫派还是写实派,其作品都是主、客观结合的产物。

C. 艺术作品不能暴露作者的自我意识,需要穿上客观的外衣。

D. 把故事延伸数十年,可以增强其传奇性,但要有情感依据。

2.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 写实的艺术家认真收集素材,老老实实创作,说自己只是写身边实事,但写什么、怎么写都离不开主观创造。

B. 将浪漫派和写实派二度结合,破坏了艺术作品主、客观上的平衡,使艺术世界失去了丰富性和创造性。

C. 《登幽州台歌》磅礴的气势,既源自悠久浩大的客观世界,又源自博大丰富的主体心灵,是两者结合的结果。

D. 能再现一个民族的生活环境,又能让人感受到民族的心理律动,主、客观都有完整结构的作品,就可被认为是成功的。

3. 如何理解末段中所描述的“壮美的遇合”?

下载Word版试题
《真正的创造·余秋雨》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C    2. B   

3. 艺术家强大的主观精神与深厚的客观生活内容,两强相遇并完美结合,产生出优秀的艺术作品。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C项,“不能暴露”错误。结合“有的作品,自我意识过于裸露,而所裁取的客观世界却猥屑不足道,甚至破残得不可信,它们只是艺术家自我意识的一件蔽体之衣,当客观世界失去了力度,心灵的力度也无从支撑”“有的作品,客观世界过于自足,而主体心灵却难于访求”等,只是不能过于裸露,应该是主客体两方面的结合。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B项,“破坏了艺术作品主、客观上的平衡”错误。结合“对主客两方已结合的成果再来一个结合,会把第一度结合所结成的不同形态的果实拉平,就象‘亲上加亲’式的结合,很容易造成退化。每个作品兼备两个侧重,也就没了侧重,没有侧重就没有个性,没有艺术世界的丰富性和创造性”分析,不是“破坏了”,而是促成了不同形态果实拉平,达到一种“平衡”。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如何理解末段中所描述的‘壮美的遇合’”,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

结合“极高的精神气流冲天而下,与极深广的现实土壤冲撞交合”分析,主要讲艺术家创作时候的状态,是主观精神和现实生活相遇、碰撞。结合“于是雷声隆隆、电光闪闪,锻铸出一个不寻常的珍品,艺术家便在高天与大地的惊人距离间腾跃,上摩云天,下贴大地,既似天帝,又象地母,把大地提升到天宇,让天宇慰抚着大地,这才是艺术创造”分析,这是“遇合”的结果,用“壮美”修饰成果,即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

录入时间:2021-02-13 09:0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