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优雅写作,直面疼痛现实·江飞》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 |
试题内容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远离优雅写作,直面疼痛现实 江飞 ①新世纪以来,文学发展日新月异、欣欣向荣。但我认为,在现实的疼痛面前,文学似乎总显得有些羞涩和胆怯。真正直面问题,掲示当下人们生存状况、精神境遇的现实主义精品力作,好像并不多。有些作家,有意无意地进行着一种不及物的、虚伪的、小我的甚至无关痛痒的“优雅写作”,仿佛与时代、与人心存在着隔膜。对他们来说,最缺的已不是技术,而是活生生的经验和刻骨铭心的体验。这样的文学,是“无声的文学”;这样的作家,是缺少担当的作家。 ②作家要有担当,这是现实的要求,也是内心的诉求。作家阎连科曾说,“小说可以疏远现实,可以在桃花源中漫步细语,但不能长久地漫步在现实的伤痛之外,不能长久地面对现实的疼痛而无动于衷”,从这个意义上说,现实是作家创作的沃土,作家创作就是要表达一种在场感、疼痛感,要对人民的“现实的疼痛”有一种真诚持久的尊重、关怀与抒写。 ③有担当的作家,只有更深地走进现实内部,走进自己内心,并使这颗心长久地保持对疼痛的敏感,才可能对人们遭遇的苦难感同身受。有担当的作家,他唯一应该做的事情就是:重新发现、创造并确立一种新的秩序,并在这种秩序里,构筑起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④每位作家,都应位于他的时代、他的民族以及思想史的精神地图上;每位作家,都应有独特的精神苦旅。中国近现代史上,不乏这样的作家,例如沈从文、王鲁彦等。如今,一些既没有实在经验又缺少人文情怀的写作者,要么盲目跟风,在空调房里敷衍出所谓的“苦难底层”,走一条抽象化、概念化和板端化的道路;要么迎合大众,满足于做一个讲故事的人,只管烹饪岁月静好的心灵鸡汤,而不顾价值判断、思想意蕴的缺失,走一条拒绝深度、精神媚俗的道路。这料的写作,注定是投机的、肤浅的。接言之,一位有担当的作家,必须行进到生活前线去,潜伏到社会现场去,认真地发掘其中蕴藏的精神价值和美学意义,生动地表达复杂深广的中国经验,真实地讲述变革时代的中国故事。 ⑤作家不是人民的“代言人”,而是“以人民为中心”的观察者、阐释者和审美者。一方面,作家应最大限度地亲近他们,面对面地、心贴心地和他们对话,倾听他们心底的呼声和要求,描绘出他们的现实处境、本真心态和精神风貌;另一方面,作家应有颗“大心”,超越阶级、身份、题材的局限,以一种必要的热情、冷峻和修养,来从事文学创作。此外,还需要重建现实主义立场,超越公共经验、审美趣味的制约和想象,摒弃千篇一律的叙述方式和话语腔调,努力探求百姓生活的各种新的叙事可能,努力凸显作家的个体风格、艺术气质和人道主义精神。 ⑥概言之,作家应当是整个世界的回声,而不应只是个人心灵的保姆;文学应当是人类真善美的共声,而不应只是个人放纵的低语。在文学的新时代,我们期待越来越多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作家,尤其是青年作家,能够自觉地建立起自己的问题意识、历史意识和形式意识,重新发现、创造并确立一种新的秩序。远离优雅写作,直面疼痛现实。如此,才能创作出有力量、有筋骨、有血内的现实主义精品力作,待达出更深厚、更博大的时代精神和人性呐喊! (摘自2019.10.14《光明网》,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优雅写作”是指一种不及物的、虚伪的、小我的、无关痛痒的、不能真正直面现实问题的写作。 B. 作家要有担当,这是现实的要求。现实是其创作的沃土,作家创作就是要表达一种在场感、疼痛感。 C. 作家只要走进现实、走进自己内心,并长久地保持对疼痛的敏感,就能对人们的苦难感同身受。 D. 青年作家更应该自觉地建立起自己的问题意识、历史意识和形式意识,重新发现、创造并确立一种新的秩序。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家应最大限度地亲近人民,真诚地倾听、与之对话,在作品中描述其现实处境等。 B. 作家要超越阶级、题材等局限,以一种必要的热情、冷峻和修养从事文学创作。 C. 作家要重建现实主义立场,超越公共经验、审美趣味的制约和想象,探求各种新的叙事可能。 D. 文学是整个世界的回声、是真善美的共声;作家要有人文情怀,不能写小我。要直面现实 3.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现状出发,批评了“优雅写作”,提出作家要立足现实有担当的看法。 B. 文章引用阎连科的话,论证了作家要有担当,既是现实的要求,也是内心的诉求。 C. 第④段主要运用对比论证方法,指出有担当的作家必须深入生活社会中去进行创作。 D.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祝福》等作品关注了底层人民的生活苦难,可见,鲁迅是个有担当的作家。 |
|
下载Word版试题 | |
《远离优雅写作,直面疼痛现实·江飞》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 |
答案解析 | |
【答案】 1. C 2. D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理解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作家只要走进现实”说法错误,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三段,原文是“只有更深地走进现实内部”。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说法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D项,“不能写小我”说法错误,相关信息在文章第六段,原文说“而不应只是个人心灵的保姆;文学应当是人类真善美的共声,而不应只是个人放纵的低语”,意思为可以写,但不能只写“小我”。故选D。 【3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梳理文章结构,理清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D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祝福》等作品关注了底层人民的生活苦难”说法错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是关注底层人民生活苦难的作品,故选D。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
|
录入时间:2021-02-13 09:3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