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缘何叫“李三瘦”·朱永芳》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 |
试题内容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着“千古第一才女”之称的李清照是宋代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这位多才多艺的女作家还有一个很特别的雅号——“李三瘦”。 这个雅号不同于其他古代诗人、词人的雅称,它不是出自古代诗话词话、文人笔记,而是源于已故现代知名文学研究专家博庚生的命名。所谓“三瘦”是说李清照喜以“瘦”字入词,为词坛留下了三个含“瘦”字的传诵千古的名句。 第一个含“瘦”字的名句:“知否? 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女词人突破常规,把通常形容人或动物的“肥”“瘦”移用到花草上,写出了她爱花的情趣、惜花的情感、叹花的情态:语新意隽。李清照擅长寻常言语谱新声,赢得了历代文人的褒扬、赞赏。南宋文学家胡仔赞叹:“近时妇人能文词如李易安,颇多佳句。……‘绿肥红瘦’,此语甚新。”清代词学家黄蓼园说:“‘绿肥红瘦’一句,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词中之圣。”黄蓼因所言极是,深晓其中之妙。 第二个含“瘦”字的名句:“新来瘦, 非干病酒,不是悲秋。”诗忌直资曲,词人不直接说“新来瘦”的缘由,而是以否定的句式来作暗示,让读者思后才有所得,含蓄蕴藉。清代文人陈廷焯评论道:“‘新来瘦’三语,婉转曲折,煞是妙绝。”这精到点评直指“新来瘦”的妙绝之处,便于我们细细咀嚼。 第三个含“瘦”字的名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人比黄花瘦” 的“瘦”字,与首句“薄雾浓云愁永昼”的“愁”字相呼应,以花喻人,物我交融。这样营造了一个凄清孤寂的怀人情境,勾画出一幅佳人兴叹、怜花自怜的画面:意境极美,意在言外,含蓄不露。据说,李清照写好重阳《醉花阴》后,寄给丈夫赵明诚,赵“叹赏”,自叹不如, 而内心又想胜她。于是闭门谢客,艰苦构思填《醉花阴》词五十阕,把妻子词作混在其中,请友人陆德夫赏鉴。陆品味再三后说:“只三句绝佳”,“……人比黄花瘦”三句。故事未必实有其事,但那三句绝佳确是事实。 李清照“三瘦”词句一写伤春的心绪,一抒离别的哀怨,一描独处的孤寂。它们从不同角度书写“幽愁”,用语新颖;给人异乎寻常的审美体验,因而名传千古。傅庚生先生认为易安擅用“瘦”字,因此效仿张先取名“三影”之法,称李清照为“李三瘦”。 李清照用“瘦”字入词的还有《多丽·小楼寒》中的“渐秋阑、雪清玉瘦”,赏梅词《殢人娇》的“玉瘦香浓”等。这些词里的“瘦”字用得也很精彩,可以一并欣赏。 总之,易安居士笔下的“瘦”辞句,质朴淡雅、婉美灵秀,各尽其妙。是朴字见色、平中见奇的典范。李清照为后来者如何炼字作了极好的示范。不细细玩味,岂不辜负了铸词高手的匠心独具? (摘自朱永芳《李清照缘何叫“李三瘦”》,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正确的一项是 A. 李清照词因把爱花情趣、惜花情感、叹花情态表现了出来,而获文学家胡仔褒扬。 B. 作者也认为“绿肥红瘦”一句虽短小却也藏无数曲折,虽无限凄婉却也妙在含蓄。 C. “新来瘦”三句直接陈述“瘦因”,具体指出“瘦”无关“病酒”也无关“悲秋”。 D. 赵明诚与妻赛诗虽未必真有其事,但陆德夫认为“人比黄花瘦”绝佳却实有其事。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用大量篇幅主要论述了李清照雅号为“李三瘦”的原因。 B. 文章多处使用例证法和引证法,条理清晰地展现了李清照“三瘦”词句的绝妙之处。 C. 文章论证了李清照“三瘦”词句所以名传千古,是因为它们都给人不同寻常的审美体验。 D. 文章从语言、表现手法、意境等方面分析李清照“三瘦”词句,事例丰富,颇具说服力。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中对李清照三“瘦”词句的评点,可以成为我们判断其词作含蓄婉约风格特征的佐证。 B. 雅号途径来源比较广泛,古人的诗话词话、文人笔记甚或近人评价都可成为雅号的出处。 C. 宋词人张先有雅号为“三影”,这应与其诗词常用“影”字且有“影”字佳句有所关联。 D. 品味李清照诗词,一定要从其用字之处细细品玩,否则就事负了诗人的番匠 心妙用。 |
|
下载Word版试题 | |
《李清照缘何叫“李三瘦”·朱永芳》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 |
答案解析 | |
【答案】 1. A 2. D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本题中, B项,“作者也认为”张冠李戴,原文是说“清代词学家黄蓼园说:‘绿肥红瘦’一句,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 C项,“直接陈述‘瘦因’”错误,原文说的是“词人不直接说‘新来瘦’的缘由”。 D项,“陆德夫认为‘人比黄花瘦’绝佳却实有其事”于文无据。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本题中,D项,“文章从语言、表现手法、意境等方面分析李清照‘三瘦’词句”错误,第二首没有从意境方面分析。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本题中,C项,“其诗词常用“影”字”,“常用”错误,应是“擅用”。 故选C。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 |
|
录入时间:2021-02-13 10:22: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