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于到来的人和擅于离别的人·李娟》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 |
试题内容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擅于到来的人和擅于离别的人 李 娟 我最擅于离别,而我妈最擅于到来。 她出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总是伴随着坏天气和无数行李。 她冒雪而来,背后背一个大包,左右肩膀各挎一个大包,双手还各拎一只大包。像是一个被各种包劫持的人。一见面,顾不上别的,她先从所有包的绑架中拼命脱身。气儿还没喘匀,就催着我和她去拿剩下的东西。我跟着她走到楼下,看到单元门外还有两倍之多的行李。 我妈为我带来的东西五花八门,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两根长棍。准确地说,应该是两棵小松树的树干。笔直细长,粗的一端比网球略粗,细的一端比乒乓球略细。大约三米多长…… 难以想象她是怎么把这两根树干带上班车的。要知道,在当时,所有的班车都不允许在车顶上装货了。放进下面的行李仓?也不可能。放到座椅中的过道里?更不可能。况且她还倒了三趟车。总之这是千古之谜。她把这两根树干挂在我的阳台上方,然后……让我晾衣服……她骄傲地说:“看!细吧?看!长吧?又长又细又直!我找了好久才找到这么好的木头!真是很少能见到这么好的,又长又细又直!……”——于是就给我带到阿勒泰了。 是的,她扛着这两根三米长的树干及一大堆行李,倒了三趟车。没有候车室,没有火炉。她在省道线或国道线的路口等车。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她守着她的行李站在茫茫风雪之中。不知车什么时候来,也不知车会不会来。头一天,她也在同一个路口等了半天,又冷又饿,最后却被路过的老乡告之班车坏了,要停运一天……但第二天她仍站在老地方等待,心怀一线希望。世界上最强烈的希望就是“一线希望”吧?后来车来了。司机在白茫茫天地间顶着无边无际的风雪前行,突然看到前方路口的冰雪间有一大团黑乎乎的事物。据他的经验,应该有三到五个人在那里等车。可是走到近前,却发现只有一个人和三到五个人的行李。 总之,她不辞辛苦给我带来了两根树干。 它们又长又直又匀称,最难得的是,居然还那么细。她觉得这么好的东西完全能配得上城里人。却没想到城里人随便牵根铁丝就能晾衣服。 后来我搬家了。那两根木头实在没法带走,便留给了房东。不知为什么,当时一点也不觉得可惜。又过去了好几年,搬了好几次家,最后打算辞职离开。我妈说:“你要是离开阿勒泰的话,一定记得把我的木头带回来。”……直到那时,才突然间感到愧疚。我告诉她早就没了。她伤心地说:“那么好的木头!那么直,那么长,关键是还那么细!你怎么舍得扔了!”却丝毫不提当年把它们带到阿勒泰的艰辛。 我妈每次来阿勒泰顶多呆一天。一天之内,她能干完十天的事情。 每次她走后,好像家里撤走了一支部队。走之前,她把她在阿勒泰买的、准备带回去栽种的宝贝花苗慷慨地分了我一支。我家没有花盆,她拾回一只塑料油桶,剪开桶口,洗得干干净净。又不知从哪儿挖了点土,把花种进去,放在我的窗台上。因为油壶是透明的,她担心阳光直晒下土太烫了,对根不好,特意用我的一本书挡着。她走后,只有这盆花和花背后的那本书见证了她曾到来。 是的,我最擅长离别。迄今为止,我圆满完成过各种各样的离别。 我送我妈离开,在客运站帮她买票,又帮她把行李放进班车的行李厢,并上车帮她找到座位。最后的时间里,我俩一时无话可说,一同等待发车时间的到来。那时,我突然想起来很久很久以前的另一场离别。旧时的伤心与无奈突然深刻涌上心头。我好想开口提起儿时的一件事,我强烈渴望得知她当时的感受。却无论如何都说不出一句话来。此时此刻,彼此间突然无比陌生。甚至微微尴尬。我又想,人是被时间磨损的吗?……不是的。人是被各种各样的离别磨损的。 这时,车发动了。我赶紧下车,又绕到车窗下冲她挥手。就这样,又一场离别圆满结束了。最后的仪式是我目送这辆平凡的大巴车带走她。然而,车刚驶出客运站就停了下来。高峰期堵车。最后的仪式迟迟不能结束。我一直看着这辆车。我好恨它的平凡。我看着它停了好久好久。有好几次强烈渴望走上前去,走到我妈窗下,踮起脚敲打车窗,让她看到我,然后和她再重新离别一次。 但终于没有。 (选自《遥远的向日葵地》,有删改) 1.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用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多种方法描写母亲,一个雷厉风行、麻利干练的母亲形象跃然纸上。 B. 作者善于借助描写来表达情感,又长又直又细的木棍、用书遮挡的花盆,都体现了母亲对女儿的关爱。 C. 文章回忆了自己送别母亲那一幕,展现了作者丰富复杂的情绪,也表现了母女间不善表达情感的隔阂。 D. 文章详写母亲擅长到来,略写“我”擅长离别,于详略之中见深意,引人深思。语言朴素,感情真挚。 2. 作者在文中为什么反复强调母亲带来的木棍又长又直又细?结合文章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3. 请举例赏析本文的语言风格。 |
|
下载Word版试题 | |
《擅于到来的人和擅于离别的人·李娟》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 |
答案解析 | |
【答案】 1. A 2. ①体现母亲对女儿无言而深沉的关爱。“又长又直又细”的木棍是母亲不辞艰辛、精心挑选的,在她看来只有这根木棍才配得上女儿城里人的身份,体现了母亲对女儿无言而深沉的关爱。②表现作者对母爱的深味和感激。作者当年对母亲带木棍这事不以为意,对母亲给予自己的关爱体会不深,而事过多年后,她才真切地感受到当年母亲带木棍的艰辛中蕴含着平凡而深沉的母爱。 ③表达对母亲的愧疚之情。作者当年没有体会到木棍所承载的母爱,搬家时没有带走木棍,现在十分后悔,文中反复强调,是表达对母亲的一种愧疚之情。 3. 本文语言体现出生活化、口语化的特点,显得生动朴实,率真不做作。例如叙述语言,“气儿还没喘匀,就催着我和她去拿剩下的东西”“司机在白茫茫天地间项着无边无际的风雪前行,突然看到前方路口的冰雪间有--大团黑乎平的事物”“放进下面的行李仓?也不可能。放到座椅中的过道里?更不可能”等等,作品的叙述语言显得朴素实自然,如话家常。再如人物语言,“看!细吧?看!长吧?又长又细又直!”“那么好的木头!那么直,那么长,关键是还那么细!你怎么舍得扔了!”等等,这些人物语言串真不做作,一个干练、直爽而惜物的母亲形象跃然纸上。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A项,“作者用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多种方法描写母亲”错,文中刻画母亲时没有采用外貌描写,也没有典型的心理描写。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情节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文章多次提到“母亲带来的木棍又长又直又细”,题干问的是“作者在文中为什么反复强调母亲带来的木棍又长又直又细”,然后要到文中圈出写“两根三米长的树干”的内容,结合具体情节来分析这“树干”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从文中来看,这“两根三米长的树干”是母亲费尽千辛万苦从乡下带给城里闺女的“晾衣杆”,母亲找了好久,又倒了几班车才把这两根三米长的树干带到女儿面前,可以说这“树干”身上凝聚着母亲对子女的爱,而携带树干进城的艰难过程又反映出母亲的坚韧执着;对于这样一根树干,“我”“搬家了。那两根木头实在没法带走,便留给了房东。不知为什么,当时一点也不觉得可惜”,而母亲却是“伤心地说:‘那么好的木头!那么直,那么长,关键是还那么细!你怎么舍得扔了!’”她不提携带的艰辛,却伤心树干的失去,“我”对待树干的态度和母亲的态度形成对比,这也为下文“我”的反思追悔做了铺垫。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能力。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 本文语言朴实,不事雕琢。本文的语言有“大巧若拙”之妙,语言十分生动朴实。可以结合“一见面,顾不上别的,她先从所有包的绑架中拼命脱身。气儿还没喘匀,就催着我和她去拿剩下的东西”“应该是两棵小松树的树干。笔直细长,粗的一端比网球略粗,细的一端比乒乓球略细。大约三米多长”“看!细吧?看!长吧?又长又细又直!我找了好久才找到这么好的木头!真是很少能见到这么好的,又长又细又直”“总之,她不辞辛苦给我带来了两根树干”“那么好的木头!那么直,那么长,关键是还那么细!你怎么舍得扔了”“又不知从哪儿挖了点土,把花种进去,放在我的窗台上。因为油壶是透明的,她担心阳光直晒下土太烫了,对根不好,特意用我的一本书挡着”“像是一个被各种包劫持的人”等句子进行赏析。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
|
录入时间:2021-02-14 10:06: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