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静悄悄的文学革命(节选)·严家炎》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 |
试题内容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场静悄悄的文学革命(节选) 严家炎 武侠小说的高层次升华 金庸武侠小说包涵着迷人的文化气息、丰厚的历史知识和深刻的民族精神。作者以写“义”为核心,寓文化于技击,借武技较量写出中华文化的内在精神,又借传统文化学理来阐释武功修养乃至人生哲理,做到互为启发,相得益彰。这里涉及儒、释、道、墨、诸子百家,涉及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众多的文史科技典籍,涉及传统文学艺术的各个门类如诗、词、曲、赋、绘画、音乐、雕塑、书法、棋艺等等。作者调动自己在这些方面的深广学养,使武侠小说上升到一个很高的文化层次。像陈世骧教授指出的《天龙八部》那种“悲天悯人”、博大崇高的格调,没有作者对佛教晢学的真正会心,是很难达到的。我们还从来不曾看到过有哪种通俗文学能像金庸小说那样藴藏着如此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具有如此高超的文化学术品位。金庸的武侠小说,简直又是文化小说;只有想象力极其丰富而同时文化学养又非常渊博的作家兼学者,才能创作出这样的小说。 以精英文化改造通俗文化的“全能冠军 从艺术上说,金庸小说有不少称得上是文学精品,和市面上那些粗制滥造之作大相径庭。作者运用西方近代文学和中国新文学的艺术经验去创作武侠小说,改造武侠小说,将这类小说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在金庸笔下,武侠小说被生活化了。金庸重视小说情节然而决不任意编造情节,他更看重的是人物性格,相信“情节是性格的历史”,坚持从性格出发进行设计,因而他的小说情节显得曲折生动而又自然合理,既能出人意外,又能在人意中。金庸小说又很讲究艺术节奏的调匀和变化:一场使人不敢喘气的紧张厮杀之后,随即出现光风霁月、燕语呢喃的场面,让人心旷神怡,这种一张一弛、活泼多变的艺术节奏,给读者很大的审美享受。金庸还常常用戏剧的方式去组织和结构小说内容,使某些小说场面获得舞台的效果,既増强了情节的戏剧性,又促使小说结构趋于紧凑和严谨。金庸的语言是传统小说和新文学的综合,兼融两方面的长处,传神而又优美。金庸对过去各种类型的通俗小说,当然是注意汲取它们的长处的,我们从他的小说中,常常可以感觉到作者综合了武侠小说、言情小说、历史小说、侦探小说、滑稽小说等众多门类的艺术经验,创造性吸收,从而使他成为通俗小说的集大成者。但是,金庸借鉴、运用西方近代文学和中国新文学的经验去创作武侠小说,使他的小说从思想到艺术都呈现出新的质素,达到新的高度,这却是根本的和主要的方面。金庸小说实际上是以精英文化去改造通俗文学所获得的成功。有容乃大。金庸这种多方面的借鉴、汲取和创新,使他成为一位杰出的小说大师,他在武侠小说中的地位不是单项冠军,而是全能冠军。 新的文学革命 文学历来是在高雅和通俗两部分相互对峙、相互冲击又相互推动的机制中向前发展的;高雅和通俗的相互制约又相互影响,是文学发展的内在动力。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小说被看作“闲书”“小道”而不能进入文学的殿堂,这严重阻碍着文学的发展。七十多年前的“五四”文学革命,终于打破上千年的偏见,使小说登上文学这个大雅之堂。这是当时那场文学革命的巨大历史功绩。然而,这场革命又是不完全的。“五四”先驱者只把新文学中的小说抬了进去,对当时流行的通俗小说却鄙视而持否定的态度,通俗文学几十年来只能转入社会底层,成为文坛底下的一股潜流。尽管赵树理那样的有志之士企图汲取通俗文学经验创制一种新文学使它能在农民中扎根,但整个来说,通俗文学及其在文学发展中的作用依然不受重视。金庸小说的出现,标志着运用中国新文学和西方近代文学的经验来改造通俗文学的努力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如果说“五四”文学革命使小说由受人轻视的“闲书”而登上文学的神圣殿堂,那么,金庸的艺术实践又使近代武侠小说第一次进入文学的宫殿。这是另一场文学革命,是一场静悄悄地进行着的革命,金庸小说作为20世纪中华文化的一个奇迹,自当成为文学史上光彩的篇章。 载香港《明报月刊》1994年12月,小标题为《明报月刊》编者加 材料二 我看金庸(节选) 王朔 再读金庸就是《天龙八部》电视剧播得昏天黑地的时候。无聊的晩上也看了几眼,尽管很难容忍从服装到道具到场景到打斗动作的糊弄和得过且过,有几天还是被剧情带着走了。金庸迷们也不满,说比小说差远了。电视剧糟蹋原作是有传统的,这话我也就信了,看到书店摆着这套书就买了,准备认真学习一下,别老让人说没看过人家东西就乱说话。 这套书是7本,捏着鼻子看完了第一本,第二本怎么努力也看不动了,一道菜的好坏不必全吃完才能说吧?我得说这金庸师傅做的饭以我的口味论都算是没熟,而且选料不新鲜,什么什么都透着一股子搁坏了哈喇味儿。除了他,我没见一个人敢这么跟自己对付的,上一本怎么,下一本还这么写,想必是用了心,写小说能犯的臭全犯到了。什么速度感,就是无一句不是现成的套话,三言两语就开打,用密集的动作性场面使你忽略文字,或者说文字通通作废,只起一个临摹画面的作用。他是真好意思从别人的作品中拿人物,一个段誉为何不叫贾宝玉?若说老金还有什么创意,那就是把这情种活活写讨厌了,见一女的就是妹妹,一张嘴就惹祸。幸亏他前边还有个《水浒》,可以让他按着一百单八将的性格往他笔下那些妖魔鬼怪身上贴标签。这老金也是一根筋,按图索骥,开场人物是什么脾气以后永远都那样,小胡同赶猪直来直去,正的邪的最后一齐皈依佛门,认识上有一提高这是人物吗?这是画片。 就《天龙八部》说,老金从语言到立意基本没脱旧白话小说的俗套。老金大约也是无奈,无论是浙江话还是广东话都入不了文字,只好使死文字做文章,这就限制了他的语言资源,说是白话文,其实等同于文言文。按说浙江人尽是河南人,广东话也通古汉语,不至于文字上一无可为。 中国旧小说大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那就是以道德的名义杀人,在弘法的幌子下诲淫诲盗,这在金庸的小说中也看得很明显。金庸笔下的侠与其说是武术家不如说是罪犯,每门派即为一伙匪帮。他们为私人恩怨互相仇杀倒也罢了,最不能忍受的是给他们暴行戴上大帽子,好像私刑杀人这种事也有正义非正义之分,为了正义哪怕血流成河。 我不相信金庸笔下的那些人物在人类中真实存在过,我指的是这些人物身上的人性那一部分。什么小说,通俗的、纯的都是人类自身的写照,荒诞也是因为人的荒诞在先,总要源自人体的一部分真实,也许是梦魇,也许是幻想,也许是病态,可能费解,但决不是空穴来风。只有一种小说跟这都不挨边,那就是坏小说,面儿上看着别提多实了,骨子里完全是牵线术,跟着作者的主观意图跑,什么不合理的事只要情节需要就硬干,说起来有名有姓,可一点人味儿没有。 我认为金庸很不高明地虚构了一群中国人的形象,这群人通过他的电影电视剧的广泛播映,于某种程度上代替了中国人的真实形象,给了世界一个很大的误会,以为这就是中国人本来的面目。都说张艺谋的电影歪曲了中国人的形象,我看真正子虚乌有的是金庸会些拳脚,有意见就把人往死里打,这不是热血男儿,也与浩然正气无关,这是野生动物。 这些年来,四大天王,成龙电影,琼瑶电视剧和金庸小说,可说是四大俗。并不是我不俗,只是不是这么个俗法。我们有过自己的趣味,也有四大支柱:新时期文学,摇滚,北京电影学院的几代师生和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的十年。创作现在都萎缩了,在流行趣味上可说是全盘沦陷。这个问题出在哪儿,我不知道。也许在中国旧的、天真的、自我神话的东西就是比别的什么都有生命力。 载于《中国青年报》,1999年11月1日 材料三 金庸致《文汇报》编辑部的信 金庸 《文汇报》编辑部: 接奉传真来函以及贵报近日所刊有关稿件,承关注,及感,兹奉专文请指教:王朔先生发表在《中国青年报》上《我看金庸》一文,是对我小说的第一篇猛烈攻击。第一个反应是佛家的教导:必须“八风不动”,佛家的所谓“八风”,是指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四顺四逆一共八件事,顺利成功是利,失败是衰,别人背后诽谤是毁,背后赞美是誉,当面赞美是称,当面詈骂攻击是讥,痛苦是苦,快乐是乐。佛家教导说,应当修养到遇八风中任何一风时情绪都不为所动,这是很高的修养,我当然做不到。随即想到孟子的两句话:“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人之易其言也,无责耳矣。”那是人生中的常事,不足为奇。我写小说之后,有过不虞之誉,例如北师大王一川教授他们编《二十世纪小说选》,把我名列第四,那是我万万不敢当的。又如严家炎教授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开讲《金庸小说研究》,以及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举行《金庸小说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国际会议,都令我感到汗颜。王朔先生的批评,或许要求得太多了些,是我能力所做不到的,限于才力,那是无可奈何的了。二、“四大俗”之称,闻之深自惭愧。香港歌星四大天王、成龙先生、琼瑶女士,我都认识,不意居然与之并列。不称之为“四大寂”和“四大毒”,王朔先生已是笔下留情。三、我与王朔先生从未见过面。将来如到北京耽一段时间,希望通过朋友介绍能和他相识。几年前在北京大学做一次学术演讲(讲中国文学)时,有一位同学提问:“金庸先生,你对王朔小说的评价怎样?”我回答说:“王朔的小说我看过的不多,我觉得他行文和小说中的对话风趣幽默,反映了部分大都市中青年的心理和苦闷。”我的评价是正面的。四、王朔先生说买了一部七册本的《天龙八部》,只看了一册就看不下去。香港版、台湾版和内地三联书店版《天龙八部》都只有五册本一种,不知他买的七册本是什么地方出版的。我很感谢许多读者对我小说的喜爱与热情。他们已经待我太好了,也就是说,上天已经待我太看好了。既受了这么多幸福,偶然别人骂几句,命中该有,不会不开心的。 金庸 1999年11月3日 —载《文汇报》1999年11月3日 1.对于严家炎判断金庸小说的地位和价值所使用的一些基本理论依据,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金庸的武侠小说是文化小说,是以义为中心写中国传统文化,不是以技击为中心写江湖社会。 B. 金庸塑造的人物形象丰满立体,是以精英的方式写作通俗小说,提升了武侠小说品位。 C. 金庸的武侠小说不仅超越了雅俗,而且使得通俗小说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真正的雅文学。 D. 金庸有丰富的知识和学养,博采各种通俗小说的技巧,最终引发了一场新的文学革命。 2.下列关于严家炎文章的潜在对话对象的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 有人认为金庸小说是通俗小说,文化品位不高,只能供茶余饭后消遣,不值得研究。 B. 有人认为文学分雅俗,只有雅文学才值得给予高度评价,只有雅文学才是真正的文学。 C. 有人认为真正的文学只能是一部分的事情,喜欢金庸小说的人越多,越说明它不够好。 D. 有人认为文学的格局和秩序是一定的,金庸小说不符合既有的文学格局和秩序,不值得讨论。 3.《明报月刊》编者给《一场静悄悄的革命》一文增加的小标题,是否有助于读者理解文章?请回答并给出你的理由。 4. 下列关于王朔对金庸小说看法的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 金庸小说的人物性格没有变化 B. 金庸小说的语言没有脱旧白话小说的俗套。 C. 金庸小说写暴力缺乏分寸,不符合古代社会的法律观念。 D. 金庸为了情节的需要,完全不顾人物描写有没有真实感。 5. 请归纳王朔评论金庸小说的其中两个主要的观点。作者对这两个观点的论证过程严密程度如何?请作简要评析。 6. 你认为金庸对王朔批评的回应是否切实有效?请回答并给出你的理由。 7. 上述三篇文章对你理解金庸小说有帮助吗?为什么? |
|
下载Word版试题 | |
《一场静悄悄的文学革命(节选)·严家炎》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 |
答案解析 | |
【答案】 1. B 2.C 3.答案一:有。报纸阅读讲究速读,编者拟的小标题抓住了原文的基本论点,有助于读者迅速把握文章主旨。 答案二:没有,甚至起了反作用。原文并不长,且观点明确,结构清晰,读者本来就能迅速把握文章主旨;编者添加的小标题反而打断了文气,增添了阅读上的负担。 4.. C 5. 第一问:王朔的主要观点是:金庸小说情节重复,行文啰嗦,语言陈旧,人物形象缺少变化[脸谱化],人物没有人味儿[人物不真实],不尊重生命,歪曲中国人形象。 第二问:①论证过程不够严密:(1)主观武断,王朔读不下去,不等于不好;(2)以偏概全,一本不好,不等于全部不好;(3类比不当,一道菜和一部小说,不是一回事;(4理论和对象错位,以新小说的标准要求旧小说。答案要注意观点与论据的对应关系。 ②论证过程还是严密的:(1)王朔认为金庸小说人物脸谱化,缺少发展变化,他举出了段誉”的例子,并且把他与《红楼梦》的“贾宝玉”以及《水浒》人物进行了比较。(2)王朔认为金庸小说人物形象缺乏真实性,他指出金庸笔下的人物的“人性部分有现实的真实,跟着作者的主观意图跑,情节不合理。尤其是歪曲了中国人的形象。 6. 答案一:切实有效。金庸没有正面回应王朔的批评,因其批评没有什么道理可言,不正面回应就是最切实有效的回应。 答案二:不是切实有效的。王朔的批评看似一味骂人,但其实切中了金庸小说的根本问题,金庸应该做出正面回应,但却仅仅关注了王朔的态度,理解不了不同意见。 7. 答案一:有帮助。前面两篇文章提供了关于金庸小说完全不同的观点,有助于进行比较鉴别,后面一篇文章也从侧面反映了作者金庸的知识修养和性情,有助于判断哪一种观点更有合理性“提供了不同的观点”“比较鉴别”“有助于判断观点的合理性” 答案二没有帮助。理解金庸小说的基础是金庸小说本身,没有读过金庸小说之前就看到上面三篇文章的话,反而有可能増加阅读的障碍,被他人的观点牵着鼻子走。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题干问的是“对于严家炎判断金庸小说的地位和价值所使用的一些基本理论依据,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项,原文“作者以写‘义’为核心,寓文化于技击,借武技较量写出中华文化的内在精神”,意思是写的还是技击、武技较量,只是在写技击、武技较量时,是以“义”为核心,蕴含中华文化的内在精神。而选项理解为写的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按原文意思,中国传统文化是蕴含于技击、武技较量之中的。 C项,原文“金庸的艺术实践又使近代武侠小说第一次进入文学的宫殿”武侠小说不等同于通俗小说,概念内涵与外延不同。 D项,依据原文“但是,金庸借鉴、运用西方近代文学和中国新文学的经验去创作武侠小说”“金庸小说的出现,标志着运用中国新文学和西方近代文学的经验来改造通俗文学的努力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一场新的文学革命的引发并非是“博采各种通俗小说的技巧”。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题型多种多样,有直接要求用自己的语言做分析概括的;有列出文中的一些语句要求做是非判断的;也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的观点作判断的;还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推断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要注意着眼于全文,从整体上把握。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严家炎文章的潜在对话对象的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C项,结合“这是另一场文学革命,是一场静悄悄地进行着的革命,金庸小说作为20世纪中华文化的一个奇迹,自当成为文学史上光彩的篇章”“金庸的武侠小说,简直又是文化小说;只有想象力极其丰富而同时文化学养又非常渊博的作家兼学者,才能创作出这样的小说”“金庸这种多方面的借鉴、汲取和创新,使他成为一位杰出的小说大师,他在武侠小说中的地位不是单项冠军,而是全能冠军”等分析,选项内容与严家炎文中内容及观点不符。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明报月刊》编者给《一场静悄悄的革命》一文增加的小标题,是否有助于读者理解文章?请回答并给出你的理由”,需要明确观点,可以赞同小标题,也可以认为小标题无用。如赞同,可以结合标题的一般作用分析,有概括性,有助于读者理解文本的观点等。如认为无用,可以说限制了读者的想象等。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按文中观点,王朔并非是说金庸小说写暴力缺乏分寸,而是“以道德的名义杀人,在弘法的幌子下诲淫诲盜”,强调的是主题的卑劣、虚伪。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及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请归纳王朔评论金庸小说的其中两个主要的观点。作者对这两个观点的论证过程严密程度如何?请作简要评析”,结合文本内容分析。结合“什么速度感,就是无一句不是现成的套话,三言两语就开打,用密集的动作性场面使你忽略文字,或者说文字通通作废,只起一个临摹画面的作用”“把这情种活活写讨厌了,见一女的就是妹妹,一张嘴就惹祸”“这老金也是一根筋,按图索骥,开场人物是什么脾气以后永远都那样,小胡同赶猪直来直去,正的邪的最后一齐皈依佛门,认识上有一提高这是人物吗”“我不相信金庸笔下的那些人物在人类中真实存在过,我指的是这些人物身上的人性那一部分”“我认为金庸很不高明地虚构了一群中国人的形象,这群人通过他的电影电视剧的广泛播映,于某种程度上代替了中国人的真实形象,给了世界一个很大的误会,以为这就是中国人本来的面目”等分析,王朔的主要观点是:金庸小说情节重复,行文啰嗦,语言陈旧,人物形象缺少变化,人物不真实,不尊重生命,歪曲中国人形象。第二问“作者对这两个观点的论证过程严密程度如何”,可以认为严密,也可以认为论证不严密。结合文本内容分析理由即可。如结合“这套书是7本,捏着鼻子看完了第一本,第二本怎么努力也看不动了”“一道菜的好坏不必全吃完才能说吧?我得说这金庸师傅做的饭以我的口味论都算是没熟,而且选料不新鲜,什么什么都透着一股子搁坏了哈喇味儿”等分析,以偏概全,类比不当等。也可以认为论证过程还是严密的。如王朔认为金庸小说人物脸谱化,缺少发展变化,他举出了段誉”的例子,并且把他与《红楼梦》的“贾宝玉”以及《水浒》人物进行了比较等。 【6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你认为金庸对王朔批评的回应是否切实有效?请回答并给出你的理由”,需要明确观点,结合文本内容分析理由。结合“我很感谢许多读者对我小说的喜爱与热情。他们已经待我太好了,也就是说,上天已经待我太看好了。既受了这么多幸福,偶然别人骂几句,命中该有,不会不开心的”分析,金庸没有正面回应王朔的批评,不正面回应就是最切实有效的回应。还可以结合“王朔先生发表在《中国青年报》上《我看金庸》一文,是对我小说的第一篇猛烈攻击。第一个反应是佛家的教导”“我写小说之后,有过不虞之誉,例如北师大王一川教授他们编《二十世纪小说选》,把我名列第四,那是我万万不敢当的”“又如严家炎教授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开讲《金庸小说研究》,以及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举行《金庸小说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国际会议,都令我感到汗颜”“王朔先生说买了一部七册本的《天龙八部》,只看了一册就看不下去。香港版、台湾版和内地三联书店版《天龙八部》都只有五册本一种,不知他买的七册本是什么地方出版的”等分析,不是切实有效的。金庸仅仅关注了王朔的态度,理解不了不同意见。 【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上述三篇文章对你理解金庸小说有帮助吗?为什么”,需要明确观点,然后结合文本内容阐述原因。三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来写金庸小说,尤其是前两篇,不同的人对金庸小说的不同认识,可以丰富我们的认识。第三篇为金庸先生自己的文章,有助于我们了解金庸先生的为人风格等。也可以认为是没有帮助的,言之有理即可。 |
|
录入时间:2021-02-14 10:1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