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与同情·丰子恺》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 |
试题内容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美与同情 丰子恺 ①有一个儿童,他走进我的房间里,便给我整理东西。他看见我的挂表的面合复在桌子上,给我翻转来。看见我的茶杯放在茶壶的环子后面,给我移到口子前面来。看见我床底下的鞋子一顺一倒,给我掉转来。看见我壁上的立幅的绳子拖出在前面,搬了凳子,给我藏到后面去。我谢他:“哥儿,你这样勤勉地给我收拾!” ②他回答我说:“不是,因为我看了那种样子,心情很不安适。”我实在钦佩这哥儿的同情心的丰富。从此我也着实留意于东西的位置,体谅东西的安适了。它们的位置安适,我们看了心情也安适。于是我恍然悟到,这就是美的心境,就是文学的描写中所常用的手法,就是绘画的构图上所经营的问题。这都是同情心的发展。普通人的同情只能及于同类的人,或至多及于动物;但艺术家的同情非常深广,与天地造化之心同样深广,能普及于有情、非有情的一切物类。 ③我到高中艺术科上课,就对她们作这样的一番讲话:世间的物有各种方面,各人所见的方面不同。譬如一株树,在博物家,在园丁,在木匠,在画家,所见各人不同。博物家见其性状,园丁见其生息,木匠见其材料,画家见其姿态。但画家所见的,与前三者又根本不同。前三者都有目的,都想起树的因果关系,画家只是欣赏目前的树的本身的姿态,而别无目的。所以画家所见的方面,是形式的方面,不是实用的方面。换言之,是美的世界,不是真善的世界。 ④美的世界中的价值标准,与真善的世界中全然不同,我们仅就事物的形状、色彩、姿态而欣赏,更不顾问其实用方面的价值了。所以一枝枯木,一块怪石,在实用上全无价值,而在中国画家是很好的题材。无名的野花,在诗人的眼中异常美丽。故艺术家所见的世界,可说是一视同仁的世界,平等的世界。艺术家的心,对于世间一切事物都给以热诚的同情。故普通世间的价值与阶级,入了画中便全部撤销了。 ⑤画家把自己的心移入于儿童的天真的姿态中而描写儿童,又同样地把自己的心移入于乞丐的病苦的表情中而描写乞丐。画家的心,必常与所描写的对象相共鸣共感,共悲共喜,共泣共笑;倘不具备这种深广的同情心,而徒事手指的刻划,决不能成为真的画家。即使他能描画,所描的至多仅抵一幅照相。画家须有这种深广的同情心,故同时又非有丰富而充实的精神力不可。倘其伟大不足与英雄相共鸣,便不能描写英雄;倘其柔婉不足与少女相共鸣,便不能描写少女。 ⑥艺术家的同情心,不但及于同类的人物而已,又普遍地及于一切生物、无生物;犬马花草,在美的世界中均是有灵魂而能泣能笑的活物了。诗人常常听见子规的啼血,秋虫的促织,看见桃花的笑东风,蝴蝶的送春归;用实用的头脑看来,这些都是诗人的疯话。其实我们倘能深入美的世界中,而推广其同情心,及于万物,就能切实地感到这些情景了。 ⑦为了要有这点深广的同情心,故中国画家作画时先要焚香默坐,涵养精神,然后和墨伸纸,从事表现。其实西洋画家也需要这种修养,不过不曾明言这种形式而已。不但如此,普通的人,对于事物的形色姿态,多少必有一点共鸣共感的天性。房屋的布置装饰,器具的形状色彩,所以要求其美观者,就是为了要适应天性的缘故。眼前所见的都是美的形色,我们的心就与之共感而觉得快适;反之,眼前所见的都是丑恶的形色,我们的心也就与之共感而觉得不快。不过共感的程度有深浅高下不同而已。对于形色的世界全无共感的人,世间恐怕没有;有之,必是天资极陋的人,或理智的奴隶,那些真是所谓“无情”的人了。 ⑧在这里我们不得不赞美儿童了。因为儿童大都是最富于同情的。且其同情不但及于人类,又自然地及于猫犬、花草、乌蝶、鱼虫、玩具等一切事物,他们认真地对猫犬说话,认真地和花接吻,认真地和人像(doll)玩耍,其心比艺术家的心真切而自然得多!他们往往能注意大人们所不能注意的事,发现大人们所不能发现的点。所以儿童的本质是艺术的。换言之,即人类本来是艺术的,本来是富于同情的。只因长大起来受了世智的压迫,把这点心灵阻碍或销磨了。惟有聪明的人,能不屈不挠,外部即使饱受压迫,而内部仍旧保藏着这点可贵的心。这种人就是艺术家。 ⑨西洋艺术论者论艺术的心理,有“感情移入”之说。所谓感情移入,就是说我们对于美的自然或艺术品,能把自己的感情移入于其中,没入于其中,与之共鸣共感,这时候就会验到美的滋味。我们又可知这种自我没入的行为,在儿童的生活中为最多。他们往往把兴趣深深地没入在游戏中,而忘却自身的饥寒与疲劳。《圣经》中说:“你们不象小孩子,便不得进入天国。”小孩子真是人生的黄金时代!我们的黄金时代虽然已经过去,但我们可以因了艺术的修养而重新面见这幸福、仁爱而和平的世界。 (取材于丰子恺《美与同情》) 1. 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意思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它们的位置安适 妥帖、合适 B. 人了画中便全部撤销了 取消、消失 C. 故中国画家作画时先要焚香默坐,涵养精神 道德、修养 D. 我们的心就与之共感而觉得快适 共情、同感 2.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端写一个儿童给作者整理东西,使其位置安适。这就是儿童同情心的表现,是一种美的心境。 B. 第③段写画家从形式方面欣赏树本身的姿态,与博物家、园丁、木匠等形成对比,突显画家所见是关的世界。 C. 第⑥段写诗人对自然的感知是“疯话”,表现了以实用的角度看待万物的人对诗人审关心境的不理解。 D. 第⑧段中写“人类本来是艺术的,本来是富于同情的”,意思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成年人不具备同情心了。 3. 作者认为“艺术家的同情非常深广”。艺术家的同情心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 4. 作者认为同情心可以使人富有美的心境。意思是对于世间一切事物都给以热诚的同情,将自己的感情投入欣赏对象之中,与之共感共鸣,这时候就会体验到美的滋味。在你的学习与生活中一定也有过这样的审关体验,请结合实际经历谈谈你的思考或认识。 |
|
下载Word版试题 | |
《美与同情·丰子恺》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 |
答案解析 | |
【答案】 1. C 2. D 3. ①艺术家仅就事物的外形欣赏,不关注其实用价值;以平等的眼光看待世界,给予世间万物热诚的同情。②画家与所描写的对象共鸣共感,共悲共喜,共泣共笑;具有深广的同情心,有丰富而充实的精神力。③艺术家的同情心,普遍地及于世间万物,将其看做有灵魂而能泣能笑的活物。 4. 一场雨一阵风,白玉兰树上的花朵,一瓣一瓣地辞别枝干,飘落下来,再一阵风来,花瓣竟是满天翻飞旋舞,在凋零中,有一种自在之美。在阳光下,美丽如水月,透明似琉璃。那一片片辞别花枝的花瓣,悠然飘落,飘转间,更有一种难喻的自在之美,在我看来,这种凋零之美更胜于绽放。即使在垂垂暮年,面对死亡,也要精致地凋零,不留一丝遗憾。因此,在花娇艳不再时,不要不屑一顾的丢弃,在花开时看花开,而在凋零时也努力欣赏那自在悠然的凋零之美吧!可见同情心可以使人富有美的心境,对于世间一切事物都给以热诚的同情,将自己的感情投入欣赏对象之中,与之共感共鸣,这时候就会体验到美的滋味。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词语含义的能力。理解重要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现代文阅读最基本的要求。“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指的是这个词语在一定语言环境中产生的临时的、附加的、具体的、动态的含义。它可能是临时指代的内容,可能是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借代义,可能是蕴涵作者特殊的思想感情,可能是用来表明某种意图,可能是事物的作用意义,可能是作者的观点立场等。解答此类题目,先要理解词语的基本意义;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和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揣摩,进而确定其含义。 C项,“故中国画家作画时先要焚香默坐,涵养精神”,“涵养”后接了名词宾语,应该是动词,滋润养育、培养。 故选C。 【2题详解】 此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抓住关键词语理解。(2)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3)指出手法,分析句子。(4)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含义和作用。 D项,“意思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成年人不具备同情心了”错误。原文信息是“只因长大起来受了世智的压迫,把这点心灵阻碍或销磨了。惟有聪明的人,能不屈不挠,外部即使饱受压迫,而内部仍旧保藏着这点可贵的心。这种人就是艺术家”,可见选项表述绝对。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提取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解答这类题首先要根据题干要求找到答题区间,然后再根据任务指令找到目标信息。注意作答时一定要全面准确。并审清题干要求“艺术家的同情心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不需要太具体地举例子,归纳概括出层面来即可。理解分析时力求展现出多角度多侧面来。题干为:作者认为“艺术家的同情非常深广”。艺术家的同情心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 从第④段“美的世界中的价值标准,与真善的世界中全然不同,我们仅就事物的形状、色彩、姿态而欣赏,更不顾问其实用方面的价值了。所以一枝枯木,一块怪石,在实用上全无价值,而在中国画家是很好的题材。无名的野花,在诗人的眼中异常美丽。故艺术家所见的世界,可说是一视同仁的世界,平等的世界。艺术家的心,对于世间一切事物都给以热诚的同情。故普通世间的价值与阶级,入了画中便全部撤销了”中归纳出答案①艺术家仅就事物的外形欣赏,不关注其实用价值;以平等的眼光看待世界,给予世间万物热诚的同情。 从第⑤段“画家把自己的心移入于儿童的天真……画家的心,必常与所描写的对象相共鸣共感,共悲共喜,共泣共笑;倘不具备这种深广的同情心,而徒事手指的刻划,决不能成为真的画家。即使他能描画,所描的至多仅抵一幅照相。画家须有这种深广的同情心,故同时又非有丰富而充实的精神力不可。”得出答案②画家与所描写的对象共鸣共感,共悲共喜,共泣共笑;具有深广的同情心,有丰富而充实的精神力。 从第⑥段“艺术家的同情心,不但及于同类的人物而已,又普遍地及于一切生物、无生物;……其实我们倘能深入美的世界中,而推广其同情心,及于万物,就能切实地感到这些情景了”中得出答案③艺术家的同情心,普遍地及于世间万物,将其看做有灵魂而能泣能笑的活物。 【4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散文中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首先要综观全文,整体感知。其次,要注意检索,确定区间。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检索、寻找出问题的命题区间、信息区间和答题区间。再次,要体会形象,来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文章的形象涉及到人物的个性、景物的特征、事物的特点等,表现出作者的主张、思想和感情等。作者的观点态度一般都蕴涵于形象之中。形象是否丰满,是否有典型性,与生活中的人和事贴近与否,这些都能看出作者的观点态度。最后,筛选文中关键信息,来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无论写人、记事文章还是对事物发表的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进行分析评价。题干为:作者认为同情心可以使人富有美的心境。意思是对于世间一切事物都给以热诚的同情,将自己的感情投入欣赏对象之中,与之共感共鸣,这时候就会体验到美的滋味。在你的学习与生活中一定也有过这样的审关体验,请结合实际经历谈谈你的思考或认识。解答此题首先把握相关立场观点,文本信息,然后对照生活举出相关事例作为体验感悟。 看夏日花谢、秋日落叶时感悟凋零与新生,原是同一个世界,涧底的冰雪融化了,与春景里枝头的花开,原是同样的美。或者,溪涧中的雪是滋润过花的雨水与露珠;也或者,那灿烂的花颜是吸了冰雪的乳汁而辉煌的吧!一切因缘的雪融冰消或抽芽开花都是自然的,我们尽一切的努力也无法阻止一朵花的凋谢,因此,开花时看花开,凋谢时就欣赏花的飘零吧!我们尽一切努力,也不能使落下来的任何一片叶子回到枝头,因此要存着敬重与深情的心,对待大地这种无言的呈现呀!但是即便它们现在看上去是枯萎不堪,但倘若拈起一瓣花瓣闻一闻,依旧幽香如故,让人不禁回忆起这一周来,每每回到宿舍,鼻尖萦绕不去的是花的芬芳,入眼的是鲜艳的红色。即使花期不长,生命短暂,它们也没有亏待每一分美每一份香,装点着身处的空间,它们每时每刻都在奉献着自己、绽放,而在绽放之后呢?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探究题解题策略 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要求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文学作品的主题往往具有多义性,包括情感意义、审美意义、形式意义等,这就决定了文学作品解读的多元性。当然,“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更依赖于读者的文学素养、感受能力和体悟水平。 2.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民族心理个性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个精神面貌。具体包括民族能力、民族气质以及民族心理倾向性,如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它受一定历史时代、生产力水平和文化背景等客观条件的制约。有的研究者指出,中华民族心理的主要内涵是:①富于凝聚力。②富于同化力。③爱好自然,追求光明。④主静,爱好和平。⑤中庸、稳重。⑥一统性。⑦知足。 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包括人的价值、人性的内涵与道德的修养、人格尊严与社会责任心、人的生死,以及人的理想等方面,其核心是关于人的价值观念。可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进行一定的探究思考。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实质上就是第1点的延伸,“不同角度”就是“有创意的解读”,更是一种“个性化阅读”。特别强调考生一定要有“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观点”。所谓的“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观点”不是“为所欲为”“信口开河”,是依据文本而合理推断。 |
|
录入时间:2021-02-15 10:28: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