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夏日里的最后一趟班车·符浩勇》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夏日里的最后一趟班车

符浩勇

夏日的黄昏,西斜的日头仍不肯减弱炽烈灼人的威力,贪婪地俯视着金黄的田野,李茂的粗布汗衫已被汗水湿透,贴在他单薄的身上,裤袋里那只借来的小灵通又响起短信息铃声。他真想停下手中的镰刀,直起身子歇息一会儿,看看小灵通里传来什么信息。

其实,他知道,小灵通里一定是城里的朋友发来的有关民办教师转正的信息。他读完高中,就在小学当代课老师,八年后转为民办教师,山里人简称民师。二十多年过去,期间每隔三年,县里都组织人员来山里小学听课,考察民师的教学质量,优中选优,推荐转正,尽管每次他都被推荐填写申请表,可最后批下来的却总是别人。听说,今年是最后一次民师转正了,赶不上这趟班车,就别想再找到座位了。

但是,他身后“嚓嚓”的割稻声追了上来,妻子在后面说:“天不早了,赶紧些,割完这一畦,明天就结束得早些,你还可以赶回学校去。”

他顾不得腰酸腿痛,掏出小灵通匆匆看过信息,知道明天县教育局就敲定民办教师转正名单,朋友说他凭硬件是最有希望的。他心中不由掠过一阵喜悦,手里的镰刀也快多了。

这时,隔河那边的田野传来一个男人的喊声:“收工吧,别累坏了身子,明天再割。我再请几个小工,一天割完。”喊话的是王详堂。他在小学当教师没几年,就称病转行,后又开商店。如今手头松了,每逢收割季节,总是请人来帮忙。

他生怕妻子听见后生出埋怨,妻子却已经甩过话来:“你看人家王详堂,早下海经商,农家活都不用自己忙。这次,如不能转正,你就乖乖回来帮我干活!”

为缓和气氛,他赔着笑脸说:“你说离开学校,离开孩子,我还能干什么?人各有志嘛!都说我这回一定会民师转正。”

“你离不开学校?学校都放农忙假了,可你班上李记那帮学生,也不见谁来帮你一把。”妻子唠叨着挖苦他。

“你……你怎么能这样说?”他好像受了侮辱,陡生怒气,可看到妻子黑瘦的脸,看到前面待割的那片田,心一软,愤怒又咽下去了。

回到家里,天已黑透,他掏出小灵通再看信息内容。其实在田头时他不止一次看过城里朋友发来的信息:最后一趟民师转正明天就可确定,但竞争非常激烈,如可能,今晚进城来疏通关系,以防万一。后面还有一个信息说,因为是集体讨论,需要打点每一个参会讨论者。他苦笑着摇了摇头。他曾在梦里,追赶着辆慢吞吞的班车,自己终于挤了上去,可他不敢对妻子吭一声。

吃过饭,他给城里的朋友回了信息:听天由命吧,吉人自有天相。

妻子对他说:“听说,你班上李记他们家里已收割完了,你是他们的老师,你去请他们,要是他们肯来帮忙,明天一个上午就可割完。”他听后犹豫了:李记他们是毕业班学生,平日功课紧,放假又帮家里忙,好不容易休息一下,怎可又烦扰他们?但一想到妻子明天又要在烈日下蒸烤一天,而时令也不等人,他便硬着头皮走出家门。

刚走近李记家,未进门就听见屋里王详堂的嗓门:“明天,你让孩子们来帮我,有酒有肉,一天每人20元。”下面的话他没听完就拔腿回家了。

次日,天刚蒙蒙亮。李茂和妻子拖着疲惫来到田头,却见薄雾中十多个人头在稻穗中起伏,他走上去:“李记,你们怎么来了?王老师不是请你们了吗?”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回答:“我们不稀罕他的钱,我们在放假前早约好了,等家里收割完就一起过来帮忙……”

妻子显然被孩子们的言语感动,她对李茂说:“你招呼孩子们收割,我回家张罗饭菜,你们师生今天叙叙情。”孩子们却婉言拒绝了。李茂很生气,说:“你们瞧不起老师了,老师再穷,也请得起一顿饭。”没想到,李记颤抖着声音说:“我们不嫌老师穷。要是你像王详堂一样去经商,也早富了,但谁来教我们啊?……”他听罢竟一时语塞,心想,这回如果民师转正了,他会潜心一辈子陪伴山里的孩子。

正午时分,稻子终于割完了,李茂的心里充满收获的喜悦,他同孩子们约好明天就回学校去。等孩子走远,他裤袋里的小灵通又响了,是城里的朋友打来的,告诉他:最后一次转正名单已确定,可惜他落选了,本来会议上对他是有争论的,都说像他这样的条件,早些年就应该转正了,可现在,他的年龄早过了规定年限……

他听着愣住了,这让他怎么对妻子和孩子们说呢?朋友在电话那头还在说:“最大的遗憾是,这一次没能转正的民师将被清退,离开教师队伍……”他听不清后面的话,脑海里却浮现出一个恍惚的画面:一辆破旧的班车从他身边呼啸而过,他手里却攥着一张皱巴巴的过期车票……

(选自作家同名小说集,有删改)

1.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讲述了民办教师李茂在最后一次民师转正中落选的故事。第二段用倒叙方式简要交代他二十多年的从教经历,有利于突出故事主线,使情节不蔓不枝。

B. 对称病转行后经商发财的王详堂,小说着墨不多,仅用两处典型的语言描写就刻画了一个财大气粗的暴发户形象,与李茂形成了鲜明对比。

C. 李记等一群孩子拒绝了王详堂许诺的优厚报酬,相约无偿帮李茂收割,孩子们的淳朴善良正是李茂多年来不忍放弃乡村教师这一职业的原因。

D. “他听着愣住了,这让他怎么对妻子和孩子们说呢?”这句话既表现了李茂的失望和震惊,也流露出他为自己放弃疏通关系的草率决定而后悔的心理。

2. 小说中李茂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3. 小说最后一段以李茂脑海里浮现的一幅画面结尾好在哪里?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

下载Word版试题
《夏日里的最后一趟班车·符浩勇》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B   

2. ①热爱教育(爱岗敬业,执着于教育事业):扎根乡村教育二十多年,虽然一直未能转正也不愿离开学校和学生,始终坚守民师岗位;教学能力过硬, 每次都被推荐为转正人选。②体谅妻子:面对妻子的埋怨和不理解,他陪着笑脸缓和气氛;心疼妻子劳作辛苦而强忍愤怒。③爱护学生:听到妻子挖苦学生,他陡然生气;担心学生们功课紧张、休息短暂而不忍心请他们帮忙。④自尊,正直:不愿意为转正而疏通关系打点评委,宁可听天由命。   

3. ①结构上,照应标题及前文多次写到的“班车”,使小说首尾呼应,情节紧凑,结构完整。②人物形象塑造上,用脑海中浮现的恍惚画面代替激愤痛苦的语言行动,更能突出主人公梦想落空的失望和无助,增强了人物的悲剧性。③艺术手法上,用“呼啸而去的班车”象征最后一次转正机会,用“皱巴巴的过期车票”象征主人公因年龄超限而错失的转正资格,形象生动,耐人寻味。④主题上,画面揭示了手握车票却上不了班车、坚守岗位却被剥夺转正资格甚至教书权利的反常现象,批判了社会的不公和命运的残酷,深化了主题。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小说内容及艺术特色分析鉴赏的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要求选出“最恰当的”“一项”,立足考查“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A项,“第二段用倒叙方式简要交代他二十多年的从教经历”错误,原文“其实,他知道,小灵通里一定是城里的朋友发来的有关民办教师转正的信息。他读完高中,就在小学当代课老师,八年后转为民办教师,山里人简称民师”,整个文章是以民办教师李茂最后一次民师转正的故事为线的,不是“倒叙”,应该是“插叙”;

C项,“孩子们的淳朴善良正是李茂多年来不忍放弃乡村教师这一职业的原因”错误,表述绝对化,原文“你说离开学校,离开孩子,我还能干什么?人各有志嘛!”可知“孩子们的淳朴善良”不是唯一的原因;

D项,“也流露出他为自己放弃疏通关系的草率决定而后悔的心理”错误,文章中流露的是一种内心的纠结,并没有突出这样的一种后悔。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和鉴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文本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文本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回答时一般的思路是:先点出人物的典型意义,再根据文章不同内容分别概括人物所具有的鲜明的性格特征,还要用实例进行分析论证。

原文“他读完高中,就在小学当代课老师,八年后转为民办教师,山里人简称民师。二十多年过去,期间每隔三年,县里都组织人员来山里小学听课,考察民师的教学质量,优中选优,推荐转正,尽管每次他都被推荐填写申请表,可最后批下来的却总是别人”“离开学校,离开孩子,我还能干什么?人各有志嘛”,说明他的教学质量佳,突出其热爱教育,爱岗敬业,执着于教育事业。

“为缓和气氛,他赔着笑脸说:‘你说离开学校,离开孩子,我还能干什么?人各有志嘛!都说我这回一定会民师转正’”“看到妻子黑瘦的脸,看到前面待割的那片田,心一软,愤怒又咽下去了”“想到妻子明天又要在烈日下蒸烤一天……”,突出其体谅妻子。

“他好像受了侮辱,陡生怒气,可看到妻子黑瘦的脸,看到前面待割的那片田,心一软,愤怒又咽下去了”“他听后犹豫了:李记他们是毕业班学生,平日功课紧,放假又帮家里忙,好不容易休息一下,怎可又烦扰他们”,突出其爱护学生。

“最后一趟民师转正明天就可确定,但竞争非常激烈,如可能,今晚进城来疏通关系,以防万一。他苦笑着摇了摇头”,突出其自尊,正直,不愿走歪门邪道。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究文本价值的能力。解答探究题应遵循的原则:第一,探究所持的观点应该是健康的、合理的;第二,探究要有依据,要立足文本,从文本中寻找佐证自己观点与看法的材料与依据,但又不囿于文本;第三,探究不能任意发挥,无限开放;第四,答题时一般先亮出观点看法,后依据文本进行论证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最后一段以李茂脑海里浮现的一幅画面结尾好在哪里”,这道题考查对文章结构思路的理解把握能力,以及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其作用有下面几点:情节结构上的作用,对刻画人物的作用,对表现人物心理情感的作用,对主题的作用。

原文“一辆破旧的班车从他身边呼啸而过,他手里却攥着一张皱巴巴的过期车票……”,题目是“夏日里的最后一趟班车”,照应题目,与前文的班车也相呼应,使得文章结构严谨;

“二十多年过去,期间每隔三年,县里都组织人员来山里小学听课,考察民师的教学质量,优中选优,推荐转正,尽管每次他都被推荐填写申请表,可最后批下来的却总是别人。听说,今年是最后一次民师转正了,赶不上这趟班车,就别想再找到座位了”“你说离开学校,离开孩子,我还能干什么?人各有志嘛!都说我这回一定会民师转正”“等孩子走远,他裤袋里的小灵通又响了,是城里的朋友打来的,告诉他:最后一次转正名单已确定,可惜他落选了,本来会议上对他是有争论的,都说像他这样的条件,早些年就应该转正了,可现在,他的年龄早过了规定年限……”,结合前文的相关内容,结尾写的是人物的心理活动,主人公李茂一直想转正,但最后一次希望就这样落空了,他的梦想也就落空了,对人物的刻画也有一定的作用,丰富人物形象;“班车”具有象征意义,象征着主人公民师转正的希望,“呼啸而去的班车”象征主人公最后一次转正机会,用“皱巴巴的过期车票”象征主人公因年龄超限而错失的转正资格;主人公就失去了最后一次转正的机会,没能够登上最后这班车;

“一辆破旧的班车从他身边呼啸而过,他手里却攥着一张皱巴巴的过期车票……”,与前文“他曾在梦里,追赶着辆慢吞吞的班车,自己终于挤了上去,可他不敢对妻子吭一声”相呼应,也形成鲜明的对比,先前一直有梦想希望能够转正,而最后拿着车票却上不了车,主人公是一个认真教书,爱护学生却转不了正,结果却是“二十多年过去,期间每隔三年,县里都组织人员来山里小学听课,考察民师的教学质量,优中选优,推荐转正,尽管每次他都被推荐填写申请表,可最后批下来的却总是别人”, 最后一次也是如此,批判了社会的不公平的现象。

【点睛】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可从以下角度入手:

1.借助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和心理等描写来分析人物;

2.借助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来剖析人物;

3.借助作者对人物的直接评价或作品中其他人物的间接评价来理解人物;

4.借助故事情节来把握人物。

录入时间:2021-02-16 09:3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