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践中推动精品创作·李云雷》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 |
试题内容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谈及“魏晋风度”,我们会想到“竹林七贤”等;谈及“盛唐气象”,我们会想到李白、杜甫、王维等。正是这些作家的经典作品,直接凸显了时代的个性与气质。对于创作者来说,能否创作出精品乃至创作出代表一个时代的经典,既取决于个人的主观努力,也取决于其创作追求与时代精神的契合程度。 所谓精品应该是“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之作。其中,“思想精深”是指想得深,想得透,可以为读者观察世界提供一种有益的角度。过去曾有作家将“感觉”与“思想”对立起来,放弃思想的深度,追求感觉的新奇,现在有的作家笔下也是有细节、有故事、无思想。我们需要将感觉凝结为思考,将思考提炼成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转型时期丰富复杂的中国经验,才能讲好新的中国故事。我们有安土重迁文化传统、有城乡结构的现实处境,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语境下,中国“一个乡下人进城”的故事自然不同于西方同类故事,较之而言,内涵也更丰富,人物内心历程也更曲折。我们应当抓住类似题材深入挖掘,这就尤其需要创作者思想的敏锐与思考的能力。 要创作出精品,需要有高远的追求,有潜心创作的态度。在这个飞速发展变化的时代,创作者能否克服浮躁、专心致志地创作是关键问题。与其追求数量,不如追求质量;与其涉猎众多,不如独擅一技,与其原地徘徊,不如勇敢攀登艺术高峰。 优秀文艺作品是有生命力的,生命力来自创作者独特的生命体验及其“对象化”,即创作者将自己的生命、情感与心血注入每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中。每一个个体都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之中,其生命体验必定受到个体的局限;当时代变化超出个人熟悉的经验与想象,我们如果不能打开生命体验的边界,便只能抱残守缺,无从理解和展现这个时代。比如,人工智能、生物工程、基因工程等科技已经或正在取得突破,这将会极大地影响人类社会进程;伴随城镇化进程推进,“乡土中国”也正在转变……创作者如果不能从时代、环境中汲取营养,进而丰富自己的生命体验,艺术创作之树便难以根深叶茂。 创作精品更离不开创新。上世纪80年代以来,很多创作者热衷于创新。但大多只是形式、技巧与叙述方式上的创新。真正的创新来自表达的“刚需”,即现有的艺术方法与艺术形式已经无法表现创作者要表达的内容,创作者在表达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会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与方法。契诃夫的戏剧是这样,鲁迅的《野草》是这样,许多现代主义经典作品也是这样。一些作家的创新其实只是借鉴,上世纪80年代主要借鉴西方现代派文学,当提倡讲好中国故事时转而借鉴中国古典文学。借鉴可以起到自我学习、自我更新的作用,但仅仅是借鉴并不能真正切入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与心灵。“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只有从生活出发、从丰富复杂的生命体验出发,才有艺术创新的动力,才能创作出真正的精品。 在中国文联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习近平周志提出“写出中华民族新史诗”的号召。创作者只有充分发挥主体性与创造力,不断在时代经验与人民生活中拓展生命体验,坚持思想探索与艺术创新,才能将更多的艺术精品奉献给人民。 (摘编自李云雷《在实践中推动精品创作》)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创作者正确处理了“感觉”与“思想”的关系,就能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 B. 作品不求数量只求质量,不求涉猎众多,只求独擅一技,这是创作者应追求的目标。 C. 优秀作品中的蓬勃生命力,源于创作者把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融入作品。 D. 契诃夫的戏剧、鲁迅的《野草》将新的艺术形式和方法与所要表达的内容相结合,这是真正的创新。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用“竹林七贤”与“魏晋风度”、李杜王与“盛唐气象”引出创作者和时代的关系。 B. 文章采用“总—分一总”的论述结构,其中分论部分采用并列式的结构展开论证。 C. 文章第5段采用对比论证的方法,批评了一些创作者脱离生活,不敢创新。 D. 文章联系发展变化的时代,分析了“精品”的内涵,回答了如何创作出精品的问题。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乡下人进城”的故事比西方同类故事内涵更丰富,人物内心历程更曲折,这源于中国独有的社会文化语境。 B. 鲁迅曾说作家需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这与文中创作者需要独特生命体验的理念是想通的。 C. 借鉴是艺术创新的源泉,许多优秀作家就是通过借鉴古今中外优秀作品,取得了巨大的文学城就。 D. 从艺术创作的规律来看,创作者根植人民生活,融入时代精神,大胆实践和创新,才有可能创作出精品。 |
|
下载Word版试题 | |
《在实践中推动精品创作·李云雷》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 |
答案解析 | |
【答案】 1. D 2. C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 A项,“创作者正确处理了‘感觉’与‘思想’的关系,就能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说法错误。“就能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错,结合原文“我们需要将感觉凝结为思考,将思考提炼成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转型时期丰富复杂的中国经验,才能讲好新的中国故事”可知,选项说法绝对。 B项,“作品不求数量只求质量,不求涉猎众多,只求独擅一技,这是创作者应追求的目标”说法错误。“作品不求数量只求质量,不求涉猎众多只求独擅一技”曲解文意,文中说的是“与其追求数量,不如追求质量;与其涉猎众多,不如独擅一技”。 C项,“优秀作品中的蓬勃生命力,源于创作者把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融入作品”说法错误。“源于创作者把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融入作品”错误,优秀作品中的蓬勃生命力,源于创作者独特的生命体验及其“对象化”。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C项,“文章第5段采用对比论证的方法,批评了一些创作者脱离生活,不敢创新”说法错误。“批评了一些创作者脱离生活,不敢创新”错,文章第5段通过对比指出一些创作者的创新只是形式、技巧与叙述方式上的创新,而非“真正的创新”。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C项,“借鉴是艺术创新的源泉,许多优秀作家就是通过借鉴古今中外优秀作品,取得了巨大的文学城就”说法错误。根据文章第5段,借鉴不是艺术创新的源泉,且“许多优秀作家……文学成就”于文无据。 故选C。 【点睛】论述类文本题在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时,一般分为三步: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因为该题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
|
录入时间:2021-02-17 09:29: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