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水(节选)·鲁迅》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 |
试题内容 | |
文学类文本阅读(共3题,15分) 理水(节选) 鲁 迅 当两位大员回到京都的时候,别的考察员也大抵陆续回来了,只有禹还在外。他们在家里休息了几天,水利局的同事们就在局里大排筵宴,替他们接风。这一天真是车水马龙,不到黄昏时候,主客就全都到齐了,院子里却已经点起庭燎来,鼎中的牛肉香,一直透到门外虎贲的鼻子跟前,大家就一齐咽口水。酒过三巡,大员们就讲了一些水乡沿途的风景,芦花似雪,泥水如金,黄鳝膏腴,青苔滑溜……等等。微醺之后,才取出大家采集了来的民食来,都装着细巧的木匣子,盖上写着文字,有的是伏羲八卦体,有的是仓颉鬼哭体,大家就先来赏鉴这些字,争论得几乎打架之后,才决定以写着“国泰民安”的一块为第一,因为不但文字质朴难识,有上古淳厚之风,而且立言也很得体,可以宣付史馆的。 局外面也起了一阵喧嚷。一群乞丐似的大汉,面目黧黑,衣服破旧,竟冲破了断绝交通的界线,闯到局里来了。卫兵们大喝一声,连忙左右交叉了明晃晃的戈,挡住他们的去路。 “什么?——看明白!”当头是一条瘦长的莽汉,粗手粗脚的,怔了一下,大声说。 卫兵们在昏黄中定睛一看,就恭恭敬敬的立正,举戈,放他们进去了。 局里的大厅上发生了扰乱。大家一望见一群莽汉们奔来,纷纷都想躲避,但看不见耀眼的兵器,就又硬着头皮,定睛去看。头一个虽然面貌黑瘦,但从神情上,也就认识他正是禹;其余的自然是他的随员。 这一吓,把大家的酒意都吓退了,沙沙的一阵衣裳声,立刻都退在下面。禹便一径跨到席上,并不屈膝而坐,却伸开了两脚,把大脚底对着大员们,又不穿袜子,满脚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茧。随员们就分坐在他的左右。 “大人是今天回京的?”一位大胆的属员,膝行而前了一点,恭敬的问。 “你们坐近一点来!”禹不答他的询问,只对大家说。“查的怎么样?” 大员们一面膝行而前,一面面面相觑,列坐在残筵的下面,看见咬过的松皮饼和啃光的牛骨头。非常不自在——却又不敢叫膳夫来收去。 “禀大人,”一位大员终于说。“倒还像个样子——印象甚佳。松皮水草,出产不少;饮料呢,那可丰富得很。百姓都很老实,他们是过惯了的。” “卑职可是已经拟好了募捐的计划,”又一位大员说。“准备开一个奇异食品展览会,另请女隗小姐来做时装表演,来看的可以多一点。” “这很好。”禹说着,向他弯一弯腰。 “不过第一要紧的是赶快派一批大木筏去,把学者们接上高原来。”第三位大员说,“学者们有一个公呈在这里,他们以为文化是一国的命脉,学者是文化的灵魂,只要文化存在,华夏也就存在,别的一切,倒还在其次……” “他们以为华夏的人口太多了,”第一位大员道,“减少一些倒也是致太平之道。况且那些不过是愚民,那喜怒哀乐,也决没有智者所推想的那么精微的。……” “放他妈的屁!”禹心里想,但嘴上却大声的说道:“我经过查考,知道先前的方法:‘湮’,确是错误了。以后应该用‘导’!不知道诸位的意见怎么样?” 静得好像坟山;大员们的脸上也显出死色,许多人还觉得自己生了病,明天恐怕要请病假了。 “这是蚩尤的法子!”一个勇敢的青年官员悄悄的愤激着。 “卑职的愚见,窃以为大人是似乎应该收回成命的。”一位白须白发的大员,这时觉得天下兴亡,系在他的嘴上了,便把心一横,置死生于度外,坚决的抗议道:“是老大人的成法。‘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老大人升天还不到三年。” 禹一声也不响。 “况且老大人化过多少心力呢。借了上帝的息壤,来湮洪水,虽然触了上帝的恼怒,洪水的深度可也浅了一点了。这似乎还是照例的治下去。”另一位花白须发的大员说,他是禹的母舅的干儿子。 禹一声也不响。 “我看大人还不如‘干父之蛊’,”一位胖大官员看得禹不作声,以为他就要折服了,便带些轻薄的大声说,不过脸上还流出着一层油汗。“照着家法,挽回家声。大人大约未必知道人们在怎么讲说老大人罢……” “要而言之,‘湮’是世界上已有定评的好法子,”白须发的老官恐怕胖子闹出岔子来,就抢着说道。“别的种种,所谓‘摩登’者也,昔者蚩尤氏就坏在这一点上。” 禹微微一笑:“我知道的。有人说我的爸爸变了黄熊,也有人说他变了三足鳖,也有人说我在求名,图利。说就是了。我要说的是我查了山泽的情形,征了百姓的意见,已经看透实情,打定主意,无论如何,非‘导’不可!这些同事,也都和我同意的。” 他举手向两旁一指。白须发的,花须发的,小白脸的,胖而流着油汗的,胖而不流油汗的官员们,跟着他的指头看过去,只见一排黑瘦的乞丐似的东西,不动,不言,不笑,像铁铸的一样。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是蚩尤的法子!”一个勇敢的青年官员悄悄地愤激着。这一细节,将青年官员敢怒不敢言的神情和心理刻画出来,反映了其守旧的思想状态。 B. 通过对大禹的形象、语言、动作、心理和神态的刻画,突出其决心和意志,使小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更能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C. 大禹治水的“故事”本身于史有据,“新编”表现为新的历史讲述方式,对“故事”进行“新编”,着眼于对历史与现实均作出观照,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D. 文中有意使用“水利局”“时装表演”“摩登”等现代词语,以游戏笔墨颠覆了“大禹治水”的严肃性与真实性,从而传达出历史的虚无感。 2. 小说最后一段有何艺术效果?请结合本文做简要分析。 3. 讽刺是鲁迅小说语言的重要特点之一,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这一语言特点。 |
|
下载Word版试题 | |
《理水(节选)·鲁迅》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 |
答案解析 | |
【答案】 1. D 2. (1)内容上,进一步强化大禹对“导”法的决心和信心。 (2)人物上,通过与官员的对比,进一步塑造大禹及随员艰苦实干、为民请命的脊梁形象。(3)主旨上,进一步深化赞颂中华民族脊梁的主题。 (4)艺术效果上,戛然而止,意味深长。 3. (1)官员搜刮的民食匣子上的字体千奇百怪,最后举“国泰民安”那块第一,讽刺力很强,批判了官僚主义浮夸的作风;(2)“静得好像坟山,大员们的脸上也显出死色,许多人还觉得自己生了病,明天恐怕要请病假了 。”语言辛辣,刻画出官员没有担当,胆小谨慎的懦弱形象,讽刺寻求自保的心理;(3)花须全白的官员“便把心一横,置死生于度外”,其实也是拿出大禹父亲来压他,所谓“置死生于度外”,其实是对大禹一种无能而又孱弱的抗议。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D项,“以游戏笔墨颠覆了‘大禹治水’的严肃性与真实性,从而传达出历史的虚无感”错误,从文本来看,鲁迅从反顾历史和讽喻现实的目的出发,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在上古时代的神话世界里插入大量的现代人事,使作品逸出了传统历史小说的范围,呈现出鲜明的怪诞性和讽刺喜剧情调,所以作者使用“水利局”“时装表演”“摩登”等现代词语重在显示这篇文章的讽刺意义,而不是传达历史的虚无感。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鉴赏情节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 “小说最后一段有何艺术效果?请结合本文做简要分析”,这是针对结尾段设题,然后概括结尾段的内容,明确结尾的方式,再分析这一内容在形象上、情节上、主旨上的作用,同时还要把握这种结尾的艺术效果。 首先概括结尾段的内容,把握结尾的方式。“他举手向两旁一指。白须发的,花须发的,小白脸的,胖而流着油汗的,胖而不流油汗的官员们,跟着他的指头看过去,只见一排黑瘦的乞丐似的东西,不动,不言,不笑,像铁铸的一样”,这里重点突出禹和他的同事们的表现,结合上文可知,对于治水,许多大员不支持,不表态,消极怠工,有的以反动“孝道”阻挠改革,有的“愤激”地骂禹是“蚩尤”的法子,还有的想要以亲戚关系来动摇禹改革的决心,但禹“我知道的。有人说我的爸爸变了黄熊,也有人说他变了三足鳖,也有人说我在求名,图利。说就是了。我要说的是我查了山泽的情形,征了百姓的意见,已经看透实情,打定主意,无论如何,非‘导’不可!这些同事,也都和我同意的”,这里可以看出禹对于使用“导”这种方法治水的决心和信心,而结尾段他的“举手向两旁一指”以及他的同事们“不动,不言,不笑,像铁铸的一样”则是进一步强化了大禹对于“导”这种方法的决心和信心。且这一结尾属于戛然而止式结尾,对于结果如何,并没有交代,戛然而止式的结尾,留给读者思考的空间,意味深长。 接着分析这一内容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作用,结尾段中既描绘了大禹和他的同事们的表现,也描绘了官员们的表现,如“他举手向两旁一指”“ 只见一排黑瘦的乞丐似的东西,不动,不言,不笑,像铁铸的一样”是描绘大禹和他的同事,如“白须发的,花须发的,小白脸的,胖而流着油汗的,胖而不流油汗”是描绘官员们,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大禹和他的同事们艰苦实干为民请命的脊梁形象。 最后分析主旨上的效果,这篇小说通过改编大禹治水这一故事,讽刺中国一些群体卑劣的人性,同时还讨论了英雄与时代的关系,而大禹和他的同事们无疑就是这英雄,就是我们中国的脊梁,结尾段无论是大禹的表现,还是他的同事们的表现都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主题。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讽刺是鲁迅小说语言的重要特点之一,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这一语言特点”,然后找到能体现讽刺这一特点的语句,分析该句本来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而讽刺的运用对于这一意思的表达有何效果。 如一开始写官员们搜刮的民实匣子,“都装着细巧的木匣子,盖上写着文字,有的是伏羲八卦体,有的是仓颉鬼哭体,大家就先来赏鉴这些字,争论得几乎打架之后,才决定以写着‘国泰民安’的一块为第一,因为不但文字质朴难识,有上古淳厚之风,而且立言也很得体,可以宣付史馆的”,之所以选“国泰民安”为第一,因为“立言也很得体,可以宣付史馆的”,民食本是搜刮来的,却以“国泰民安”为第一,这是极大的讽刺,批判了官僚主义浮夸的作风; 如大禹提出“导”这一方法时,“静得好像坟山;大员们的脸上也显出死色,许多人还觉得自己生了病,明天恐怕要请病假了”,“静”“坟山”“死色”“觉得自己生了病”等可以看出这些官员的胆怯,面对“湮”还是“导”,他们不敢发表自己的看法,没有担当,只想自保,对此,鲁迅毫不留情,以讽刺性的语言予以揭露。 如部分官员对于大禹“导”的方法提出质疑,“一个勇敢的青年官员悄悄的愤激着”,既是“勇敢”“愤激”,又何来“悄悄”?可见怯懦;“一位白须白发的大员,这时觉得天下兴亡,系在他的嘴上了,便把心一横,置死生于度外,坚决的抗议道”,“把心一横”“置死生于度外”“坚决”本让人感觉这位老官员还是勇敢无畏的,敢于抗议的,结果“是老大人的成法。‘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老大人升天还不到三年”,依然是拿孝道来压大禹,这就让这抗议变得无能而又孱弱。之所以有这样的效果,离不开讽刺这一语言特色。 |
|
录入时间:2021-01-30 08:58: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