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司”“后”之争》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司”“后”之争

司母戊鼎是国之重器。前些年,有人写信给报社指出,孩子课本上写的是“司母戊鼎”,博物馆里的牌子上却是“后母戊鼎”。那时学术界就“司”与“后”字之争,众说纷纭。这是一个学术问题,必须要严肃、认真地对待。司母戊鼎于1939年在河南安阳殷墟大墓里出土,重832.84千克,高1.33米,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美誉。在郭沫若《中国史稿》、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等著作中都曾写到“司母戊鼎”四个字。“司”即“祀”,是正确的。如果按照古文字学考虑这个问题,“司”与“后”,形跟音、义,都是两回事的,两者不能转注,不能假借。文献研究发现,在古代的商周时期,无论是早期甲骨文还是金文(即铜器铭文),都没有“后”字,而是将“后”写成“毓”,如有件铜器也称毓祖丁卣,“毓祖丁”就是“后祖丁”。而铜器上铭文在春秋后才出现“后”字,且数量较少,真正在甲骨文、金文出现的“后”字离商代的司母戊鼎却已有1000年了。所以说“司”字就是“后”字是错误的。科学研究决不能信口开河,“司”与“后”之争的问题,不仅影响学者搞研究,还影响下一代,影响中小学生的学习。中小学生课本里的文物知识一定要确保正确,让人放心的是,现在孩子们书本上还是写着“司母戊鼎”。20世纪80年代前,学术界认为古鼎诞生于殷墟后期,后来考证出“司母戊鼎”年代为殷墟前期,是祖庚、祖甲为祭祀母亲戊制作的青铜器。这将大鼎的铸造向前推进了几个王世,在世界冶金史上有着重要意义。

1. “司母戊鼎”不能写成“后母戊鼎”的依据有哪些?

2. 司母戊鼎为何有“镇国之宝”的美誉?

3. 辨明“司”“后”的意义有哪些?

下载Word版试题
《“司”“后”之争》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司”即“祠”:“司”和“后”音形义都不同;司母戊鼎的时代没有“后”字(早期甲骨文和金文的“后”写成“毓”;“后”在甲骨文、金文出现的时代晚了司母戊鼎一千年)。   

2. 在世界上迄今出土的青铜礼器中最大、最重;代表早期中国的治金(科技)水平。   

3. 展现严肃、认真的学术研究;保证学者研究的科学性;让学生学到正确的知识。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筛选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前提是审清题目要求,筛选出的信息要与题目有关;而整合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处理。能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言语理解能力中十分重要的一个能力。这一能力点的基本要求:先筛选并提取文中重要信息,然后再进行归纳、综合、概括、提炼,形成简洁而正确的答案。从原文“如果按照古文字学考虑这个问题,‘司’与‘后’,形跟音、义,都是两回事的,两者不能转注,不能假借。文献研究发现,在古代的商周时期,无论是早期甲骨文还是金文(即铜器铭文),都没有‘后’字” 等可知“司母戊鼎”不能写成“后母戊鼎”。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本题要求回答:司母戊鼎为何有“镇国之宝”的美誉。从“司母戊鼎是国之重器” “后来考证出“司母戊鼎”年代为殷墟前期,是祖庚、祖甲为祭祀母亲戊制作的青铜器。这将大鼎的铸造向前推进了几个王世,在世界冶金史上有着重要意义”等语句可概括出它是“镇国之宝”。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步骤一般如下:第一,粗读全文,看这篇文章主要谈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件什么事。第二,以段(句)为单位仔细审读,然后用一句简明的话把段意标示出来。第三,分析段落(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具体做法可找段落中的明显信息,如开头总起句、中心句、结尾总结句、承上启下过渡句等,它们往往就是段意的提示。另外,还有段落的抒情句或议论句等。第四,无明显的信息的段落,应该通读全文(段),找出概括性的语句关键词语,分析合成段意。本题要求回答:辨明“司”“后”的意义有哪些。从学术角度看,展现严肃、认真的学术研究氛围和传统;从对学者的研究,所给予的启示来看,证明了学者搞科学研究需要科学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治学风尚;从对后世学生的教育角度来看,利于学生学到正确的知识和严谨治学的态度。

录入时间:2021-02-18 09: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