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名字·刘亮程》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 |
试题内容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人的名字 刘亮程 人的名字是一块生铁,别人叫一声,就会擦亮一次。一个名字若两三天没人叫,名字上会落一层土。若两三年没人叫,这个名字就算被埋掉了,上面的土有一铁锨厚。这样的名字已经很难被叫出来,名字和属于他的人有了距离。名字早寂寞地睡着了,或朽掉了。名字下的人还在瞎忙碌,早出晚归,做着莫名的事。 冯三的名字被人忘记五十年了。人们扔下他的真名不叫,都叫他冯三。 冯三一出世,父亲冯七就给他起了大名冯得财。等冯三长到十五岁,父亲冯七把村里的亲朋好友召集来,摆了两桌酒席。 冯七说,我的儿子已经长成大人,我给起了大名,求你们别再叫他的小名了。我知道我起多大的名字也没用,只要你们不叫,他就永远没有大名。当初我父亲冯五给我起的名字多好:冯富贵。可是,你们硬是一声不叫。我现在都六十岁了,还被叫小名。我这辈子就不指望听到别人叫一声我的大名了。我的两个大儿子,你们叫他们冯大、冯二,叫就叫去吧,我知道你们改不了口了。可是我的三儿子,就求你们饶了他吧。你们这些当爷爷奶奶、叔叔大妈、哥哥姐姐的,只要稍稍改个口,我的三儿子就能大大方方做人了。 可是,没有一个人改口,都说叫习惯了改不了了。或者当着冯七的面满口答应,背后还是冯三冯三的叫个不停。 冯三一直在心中默念着自己的大名。他像珍藏一件宝贝一样珍藏着这个名字。 自从父亲冯七摆了酒席后,冯三坚决再不认这个小名,别人叫冯三他硬不答应。冯三两个字飄进耳朵时,他的大名会一蹦子跳起来,把它打出去。后来冯三接连不断灌进耳朵,他从村子一头走到另一头,见了人就张着嘴笑,希望能听见一个人叫他冯得财。 可是,没有一个人叫他冯得财。 冯三就这样蛮横地踩在他的大名上面,堂而皇之地成了他的名字。夜深人静时,冯三会悄悄地望一眼像几根枯柴一样朽掉的那三个字。有时四下无人,冯三会突然张口,叫出自己的大名。很久,没有人答应。冯得财就像早已陌生的一个人,五十年前就已离开村子,越走越远,跟他,跟这个村庄,都彻底的没关系了。 为啥村里人都不叫你的大名冯得财,一句都不叫。王五爷说,因为一个村庄的财是有限的,你得多了别人就少得,你全得了别人就没了。当年你爷爷给你父亲起名冯富贵时,我们就知道,你们冯家太想出人头地了。谁不想富贵呀。可是村子就这么大,财富就这么多,你们家富贵了别人家就得贫穷。所以我们谁也不叫他的大名,一口冯七把他叫到老。 虚土庄没有几个人有正经名字,像冯七、王五、刘二这些有头面的人物,也都一个姓,加上兄弟排行数,胡乱地活了一辈子。他们的大名只记在两个地方:户口簿和墓碑上。 你若按着户口簿点名,念完了也没有一个人答应,好像名字下的人全死了。你若到村边的墓地走一圈,墓碑上的名字你也不认识一个。似乎死亡是别人的,跟这个村庄没一点关系。其实呢,你的名字已经包含了生和死。你一出生,父母请先生给你起名,先生大都上了年纪,有时是王五、刘二,也可能是路过村子的一个外人。他看了你的生辰八字,捻须沉思一阵,在纸上写下两个或三个字,说,记住,这是你的名字,别人喊这个名字你就答应。 可是没人喊这个名字,你等了十年、五十年。你答应了另外一个名字。 起名字的人还说,如果你忘了自己的名字,一直往前走,路尽头一堵墙上,写着你的名字。不过,走到那里已到了另外一个村子。被我们埋没的名字,已经叫不出来的名字,全在那里彼此呼唤,相互擦亮。而活在村里的人互叫着小名,莫名其妙的为一个小名活着一辈子。 (节选自《虚土》)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中的村庄名为“虚土”,增强了故事的虚构性,而且具有很强的象征意味,让人联想到“虚空”“虛幻”等词语。 B. 作者在文中有不少直接的议论,形象而生动,如以“生铁”被“擦亮”设喻,既新奇又契合村民生活的特征,让人印象深刻。 C. 冯三父子取名为“富贵”“得财,却不被村民认可,是因为村民不愿冯家独得富贵。 D. 虚土庄人的大名不正经,即使像冯七、王五、刘二这样有头面的人物也只是用姓氏加排行的小名胡乱地活了一辈子。 2. 请结合小说内容概括“虚土村”村民的生存状态。 3. 有人称《虚土》为“散文化小说”,小说如何体现“散文化小说”特点?请结合内容探究 |
|
下载Word版试题 | |
《一个人的名字·刘亮程》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 |
答案解析 | |
【答案】 1. D 2. ①物质贫乏;②因循守旧;③狭隘自私;④混沌漠然。 3. ①情节舒缓,没有很强的故事性,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②抒情味浓,夹以较多人物心理描写和作者的抒情;③主要人物不突出,笔墨没有聚焦于主要人物,人物特征不鲜明;④形散神不散,围绕生死主题,记叙的同时夹杂大量抒情、议论。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此类题型,要先通读全文,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然后根据题干确定答题的区间 ,找到答题区间,再把选项内容与原文内容进行对比,看选项内容是否与原文意思相符合,或者看选项内容能否从推断出来。 D项,“虚土庄人的大名不正经”错误,原文说“虚土庄没有几个人有正经名字”是说没有几个人会被别人叫他们大名,并非大名不正经。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分条回答问题。本题,根据原文“冯三一出世,父亲冯七就给他起了大名冯得财”,因为穷所以起名“冯得财”“冯富贵”;村里人都习惯叫别人小名,不叫别人户口簿上的正式名字,这是一种惯性,体现了村民因循守旧的心理;根据“为啥村里人都不叫你的大名冯得财,一句都不叫。王五爷说,因为一个村庄的财是有限的,你得多了别人就少得,你全得了别人就没了”“当年你爷爷给你父亲起名冯富贵时,我们就知道,你们冯家太想出人头地了。谁不想富贵呀。可是村子就这么大,财富就这么多,你们家富贵了别人家就得贫穷”,冯三大名冯得财,村民害怕村里财富都被冯家得去而自己受穷,提防、戒备不叫冯三的大名,这是一种狭隘自私的心理;“虚土庄没有几个人有正经名字,像冯七、王五、刘二这些有头面的人物,也都一个姓,加上兄弟排行数,胡乱地活了一辈子”,连个名字都没有响亮的叫起过,可知村民混沌漠然。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散文化小说”的特点的能力。散文化小说是作家在淡化了情节、人物和背景这三个小说的主要构成要素之后,将散文抒情性的艺术审美特征和创作笔法渗透到小说创作中,形成的一种新的小说文体。其文体特征有以下几点:淡化情节;虚化人物;营造意境;突出情调。此题从淡化情节、虚化人物、营造意境及抒情性味浓等方面进行分析。淡化情节结构,全文只有“摆酒席”“冯三自叫大名”“王五爷细说原因”等片段,没有故事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并不鲜明,冯三没有明显的人物性格特点;“冯三就这样蛮横地踩在他的大名上面……冯三会突然张口,叫出自己的大名……五十年前就已离开村子,越走越远,跟他,跟这个村庄,都彻底的没关系了”,反映了一种民俗文化现象,大家互不叫大名,只叫小名。本文是一篇小说,却符合散文的特点,全文围绕“生老病死”这一主题,表现出一种散文化的特点,文中大量抒情、议论的句子,如“冯得财就像早已陌生的一个人,五十年前就已离开村子,越走越远,跟他,跟这个村庄,都彻底的没关系了”“被我们埋没的名字,已经叫不出来的名字,全在那里彼此呼唤,相互擦亮。而活在村里的人互叫着小名,莫名其妙的为一个小名活着一辈子”等,更增强了小说的抒情色彩。 【点睛】“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
|
录入时间:2021-02-18 09:15: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