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高建平》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 |
试题内容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 高建平 ①一般认为存在着两种意义上的美学,一种是专门美学研究家研究的,具有高度哲学意味的,对美的性质、美感本质、艺术概念的分析等问题进行理论阐释的专门学科;另一种是一些哲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艺术家关于美和艺术的一些论述,这包括柏拉图关于摹仿和灵感的论述,亚里士多德关于诗的真理性的论述,也包括莎士比亚戏剧中借剧中人物之口所说的戏剧观、列奥纳多·达·芬奇的检画笔记、歌德与爱克曼的谈话录;包括孔子对美善关系、诗的兴观群怨作用的论述,也包括杜甫论诗绝句,石涛的画语录。 ②除了以上两种美学的区分之外,我们常常说,某位作家通过他的作品,展现了某种美学追求;某位画家的作品,在美学上独树一帜;某位音乐家的作品,给人以美学上的震撼,过去,美学家们通常忽视这些“美学”的用法,认为这不过是一些人数用词而已。这种说法是不对的。文学家、艺术家和普通大众都有美学观念、思想、追求和品味,这是一种生活中的“半美学”,特别应该得到美学专门研究者的关注。 ③在生活中,美和对美的感受,是无所不在的。人在对世界的感知中,受自己的教养、知识和经历的影响,因而有着不同的趣味,这种趣味决定了人在感知对象时的选择性,以及对感知对象的内在反应。在这方面,艺术家与普通人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他们由于自己的教养、知识和经历,形成了他们在艺水创作中的美感倾向,并由此决定了他们的艺术风格。同时,在一个时代,一个社会,一种文化之中,也有着一些占据着主导性的美感倾向。这些倾向具有流动性,始终处于变化之中。一些敏感的艺术家能够先知先觉。依据这样的感觉,他们创作出了自己的作品,反过来,他们的作品又影响并推动了一个时代、社会和文化的普遍感觉。这种流动着的东西,其实是美学的精髓,是活的美学,是美学的生命力所在。美学家们应该捕捉这些。 ④我们常常听说,美学过时了,其实,过时的是我们做美学的方式,而不是美学本身,美学是一种理论,它要保持理论的品格。同时也要“接地”,接触实际,美学的生长基础,是大量“半美学”的实践、思考和论述,这包括对古代“美学思想”的吸纳,也包括对当代作家和艺术家“美学思想”的吸纳。从这些“美学思想”中来,又推广到作家艺术家那里去,这样的美学,才是有生命力的美学。 ⑤在当代,发展美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的文学出现了繁荣,但在文学中追求什么却成了问题。在市场驱动下,美与崇高的性质、史诗品格、雅俗分寸的把握、美善关系、文学的教育责任等变得模糊了。艺术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一些先锋艺术中,对新的追求失去了根本,走在标新立异的路上。另一些艺术,例如通俗艺术中,美的维度失去了,变得粗野和恶俗。城市建设中也存在着巨大的困惑。人们总是指责“千城一面”,但反“千城一面”却又陷入到对怪异建筑的追求和比拼之中。怎样走出这个怪圈?这已经化成为一个理论问题,等待着美学研究者的参与。还有,怎样形成和培养生态美学观,怎样形成一种符合生态的生活美学观?由此看来,这个时代有着巨大的对美学的需求,这是美学发展的契机。广大美学家要包容生活中无所不在的对事物进行美的感受和评价这一独特的维度,把握大量的“半美学”,整理出来,形成理论,以此保持与现实的对话关系,使美学重获活力,找到发展的源泉。 (选自《文史资料》2015年第1期,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对诗的兴观群怨作用的论述、杜甫论诗绝句体现的是思想家和文学家的美学观念, 属于“半美学”。 B. 美和对美的感受,在生活中是无所不在的,普通人和艺术家在审美选择和审美趣味上并没有本质区别。 C. 艺术家的创作要受到时代审美思潮的影响,文学艺术家在社会审美趣味的流变中总是处于被动的位置。 D. 当今文学艺术创作、城市建设等诸多领城存在美学观念迷失、审美趣味偏误的问题正是美学发展的契机。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 B. 文章第①段中通过罗列大量的例子帮助读者理解美学这门学问的内涵和特点。 C. 文章第⑤段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指出当代文学艺术繁荣背后存在的问题。 D. 文章呼吁美学专门研究老字关注生活中的“半美学”,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3. 作者为什么认为美学研究者应该特别关注生活中的“半美学”?请简要概括。 |
|
下载Word版试题 | |
《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高建平》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 |
答案解析 | |
【答案】 1. D 2. C 3. (1)对于美学的发展而言,大量“半美学”的实践、思考和论述是美学理论发展的基础,关注并重视“半美学”,使理论“接地”,能够拓展美学研究的领域,使美学重获动力。(2)当今时代对美有着巨大的需求,美学家通过整理生活中大量的“半美学”形成理论,能够促进当下文学、艺术、城市建设等领域的健康发展。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本题中, A项,“属于‘半美学’”错误,根据原文“一般认为存在着两种意义上的美学,……另一种是一些哲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艺术家关于美和艺术的一些论述”可知,“孔子对诗的兴观群怨作用的论述、杜甫论诗绝句体现的是思想家和文学家的美学观念”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美学。 B项,“普通人和艺术家在审美选择和审美趣味上并没有本质区别”错误,原文说“在这方面,艺术家与普通人并没有本质的区别”,“这方面”指的是人的“不同的趣味,这种趣味决定了人对感知对象的选择性,以及对感知对象的内在反应”,而不是选项所说“在审美选择和审美趣味上”。 C项,“文学艺术家在社会审美趣味的流变中总是处于被动的位置”错误,原文是说“也有着一些占据着主导性的美感倾向”。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本题中,C项,“正反对比论证”错误,本段没有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式。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综合分析)。解答此种题目的答题步骤:泛读——解文章大意、结构,圈出关键词、句;审题——确定范围、角度、要求;精读—— 寻找相关信息,筛选关键词语;加工——按题目要求整合。本题中,作者认为美学研究者应该特别关注生活中的“半美学”,原因语境在3-5段,关键句有:“在一个时代,一个社会,一种文化之中,也有着一些占据着主导性的美感倾向。……这种流动着的东西,其实是美学的精髓,是活的美学,是美学的生命力所在。美学家们应该捕捉这些”“同时也要“接地”,接触实际,美学的生长基础,是大量“半美学”的实践、思考和论述”“广大美学家要包容生活中无所不在的对事物进行美的感受和评价这一独特的维度,把握大量的“半美学”,整理出来,形成理论,以此保持与现实的对话关系,使美学重获活力,找到发展的源泉”。据此分条概括即可。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 |
|
录入时间:2021-02-18 09:21:37 |